不想记账的请举手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8-05
  说到这一点,我有点汗颜,我从没有记过账。就算年轻时想要仿效朋友,努力来记一下帐,大概也持续不了两天。
  至今,我还是必须大言不惭的说,记个人日常生活流水账实在不适合我。
  不过,我从来没有让支出超过收入。
  从领零用钱时就是如此。
  我父母是公教人员,其实,他们的理财没有成功过,算是节省的过着日子,子女教育没花到什么钱(我们从小到大念的都是公立学校),然而,由于常常纾困亲友,或者不小心放错了投资(几乎没有放对过,因为我父亲是一位在生活上自己照顾自己都有困难的老实老师,他是一位研习英文文法结构的学者,而他被说服投资的都是他所不懂的东西),到老只剩下一间可以养老的房子而已。(当然,我们家里最可靠的就是一位从小立志要有能力养老人家的女儿──我)
  在理财上,爸妈没什么好教我的。甚至,我爸一直有「恶商情结」。
  我念小学时还是台湾「客厅即工厂」的时代,记得我只要出去打个工(比如黏圣诞灯饰或剪毛衣线头)想赚点钱时,我爸都觉得很丢脸。都只能告诉父母说去同学家玩才行。事实上,我手脚向来利落,靠打零工赚了不少钱。喜欢做事的性格应该是天性,记得有一年,我家邻居接了「包酥饺」「做绿豆椪」和的工,就算没有工钱,我做完功课后也会去帮忙,帮得很快乐──手艺一直跟我到现在,就算曾有很久时间没开伙,我包水饺还是一等一的扎实和迅速,烘焙糕饼类对我而言也不困难。
  不过,他们做对了一件很棒的事。就是给我零用钱。我妈的德政。
  刚开始,她每天给我一元五角,而且,常常要我去她的皮包拿。
  说也有趣,当别人信任你时,你反而会值得信任,我从来没有拿超过一元五角过。如果她皮包里只有大钞,零钱不够,我也不会「干脆」拿大钞好了。
  后来她在我小学高年级时,决定每周让我跟我弟弟都各领十五元。
  我是祖母带大的,祖母生于苦难时代,很在乎「存钱」这件事。一直告诉我,浪费食物和钱,都会遭天谴。
  我没有记过账,不过,领十五元时,我大概会花掉十元。至少存下三分之一。
  直到下次领钱的时候,我必须分配使用这「可用的十元」。
  不记账还能理财的*9原则在于,先扣掉要省的钱,再来分配支出。
  这样当然不会一直在算,记得很辛苦。就算遇到一些意外开支,那些先前被省下来的钱可以拿出来应急。至少这样做比叫我每天记下花几元几毛愉快很多。
  如果不这样做,拼命记账的盲点在于,一般人都是记啊记,再细都记,但脑海里没有储蓄原则,用到月底才算这个月可以存多少钱?这叫死记,会越记账越穷。
  也就是一天差不多只能用一点五元,如果前一天节省一点,第二天就可以花得痛快一点。
  我十四岁离家到台北念高中,爸妈给我的生活费是三千元。我住在一个八个人的宿舍。整栋宿舍大概有二百个外地生。
  大部份的外地生家境都不宽裕──爸妈能够给钱让你来台北,而且必须住在一个便宜的宿舍里,多半是公教人员子女。
  绝大部份的人都记账。举例来说,买一条土司十元,里头有五大片,就会打算要当五天的早餐吃。如果你向室友「拿」一片当早餐,就要给他两元。大家都拮据,没有「请」这回事。
  其实这也不合我的性格。
  我的生活费也没比人家宽裕,但在大家算来算去的时候,我算是个不爱算的人。如果我买了土司,你想吃一片,那就请拿走,反正放太久不新鲜也不好吃。
  之所以从来没超支过,靠一种「大概如此」的方法来量入为出,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我很早就有业外收入。真不可讳言,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收到几百块稿费,还真的满让人兴奋的。有时我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初衷」,到底是热爱文学还是热爱稿费,应该说是热爱文学及它带来的稿费吧。我的*9笔稿费是小学三年级时投稿赚的,虽然此后有被退稿一百次以上的纪录,到偶尔有业外收入,我当然可以比别人大方些。
  那时我有个好友,她是外地生,而且还是一个清寒家庭的养女(不容易吧,这样她也考上北一女,后来,听说她后来很成材变成了某大学的教授),根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还负责她的晚餐,只要跟我吃饭,就是我请客。(还好,我本来就吃不多)
  其实,金钱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共通性」是很高的。
  念北一女,课业实在沉重,也许你会说,读书都不够,怎么可能有时间写稿,何况我们那个可怕的宿舍是十一点就全面熄灯的。
  这就需要良好的时间管理了。赶快把明天的考试搞定,剩下的时间就是我的。
  是的,开源一定比节流重要。用自己赚的钱会大方得心安理得。
  二、我有「先苦后乐」的习惯。
  当你习惯性必须支配自己的生活费,每个月月初拿到三千元时,脑海里就要有三十个格子出现。我习惯先把三分之一当成「不被用到的钱」,剩下的二千元,平均每天可以花六十元。(还要保留每个月回乡搭火车的交通费)。
  月初我每天可能只花四十元,到了月底则开心的花八十元。
  至于我的那些稿费外快,则是用来买书或文具或衣服的基金。
  虽然没有精算过,也不必锱铢必较,但因为已经有了这样的习惯,所以不曾超支。
  如果用「磕瓜子」来比喻人的消费习惯的话,我就是那种会把瓜子嗑到一小把,才一起享受的人。
  有这种习惯「不在一开头大肆享乐」者,也比较不容易在忽然变有钱时失去理智冲昏头。
  一个可以量入为出却又不记账的人,必须让脑袋里有某种「隐形记账本」,这个隐形的记账本或电子计算器,在后来让我评做任何投资时变得很重要。我不在乎细节,但会研究「为什么是这样?」并且探讨某些理财商品的本质,而不被一些动人的广告词迷惑。这也是我在投资上虽然算勇敢,但并未像一群有钱的朋友一样踩到「雷曼兄弟债」之类血本无归的原因。
  三、我认为在理财掌握头两个数字比后面两个数字重要
  我好友的外婆九十一岁时去世,好友形容她「唉,到最后慢性病缠身,脏器都衰竭了,但脑还是很清楚的,连存款簿里的个位数字都知道.存折一直压在枕头底下,谁也不能唬咙她。」
  不过,婆婆如此省俭与精明,一生却未曾宽裕与富裕过。
  太在乎钱的尾数的人,最容易为钱所困,无法让钱在自己人生中发挥*5的价值。
  我始终不知道自己存款的尾数。但前两位数字,我一直非常清楚。
  ***
  写到这里,你会以为我天生会理财。
  并不,储蓄是好习惯,但会理财是另一回事。
  有些人很会储蓄但不会理财,搞了几十年,才发现自己存的钱没有想象中多。
  因为他没有算进通膨。如果都不动利滚利的话,三十年前的一块钱,现在大约等于四元左右。而三十年前,一碗阳春面五元,现在是三十五元。通膨老早吃掉定存利息。
  这样算已经划不来,换一种算法你会发现当不会理财的「守财奴」更糟。三十年前,我的长辈买了台北忠孝东路四段的电梯华厦,当时天价是九万元,如今每坪(老房子!)至少一百三十万元,也就是,涨了十四倍!
  你一直在计较存款上的个位数字是没有用的,在你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通膨」这个小偷,在你看着存折微笑的时候,一直偷掉你的钱!
  我绝不反对记账。如果你不能够先把不用的钱省下来,在脑里也没有「分配使用」的隐形记账本的话,那麻烦你先记账,看看自己的财务漏洞在哪里。
  我反对的是,因为记账让你变得对末微数字过度敏感。
  为了省一点点钱,每天活得营养不良,像苦行僧一样,结果,很可能把存款都付了医药费。
  理财很简单,大原则最重要。
  不过,如果你是要开店的话,那么,每一笔钱非记下来不可,而且要有非常完整的账本。
  我常常遇到一些自认为手艺非常厉害的大厨或咖啡师,结果,他们开店百分之八十都倒闭!原因在于,他们完全不懂任何「成本会计」。自以为赚了,怎么忙得不可开支,最后还欠债!很多人连成本摊提都不知道,就开始开店,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
  我还看过一家涮涮锅店,开幕前装潢费花掉一千二百万(房子还是高价租来的),这笔钱还不知该怎么摊,分五年摊的话,一个月也要二十万以上!
  一家店的开支,可不能像个人存款一样,「差不多」掌握前两个数字就可以--这是两回事!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