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那里,让更多人感知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8-20
  少年的登山之路
  15 年前的一个秋日,化学系的学生孙斌正百无聊赖地走在北大校园的路上。这个来自浙西北的男孩正沉浸在找不到自我的纠结中。这时,他看到了规模浩大的社团纳新活动,没有命运的召唤,也没有英雄的考验,在交了2 块钱入会费后,孙斌成了“山鹰社”的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山鹰社的名字并不是所有的会员都有资格提及的,这个可以单纯靠兴趣加入的团体,用严格和苛刻把自己变成多数被淘汰者多年后记忆的“曾经”。从小生长在浙西北的山区农村,孙斌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平衡能力,他和山鹰社的战友一起攀登训练,山鹰社每周组织的训练,无论是跑步,负重,还是攀岩练习,兴趣盎然的孙斌从来不会偷懒。他每天都给自己设定攀爬目标,每天都能看到自己不断进步,在攀岩队的日子孙斌如鱼得水,他的成绩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一年之后,作为一项传统,又是一种奖励,山鹰社突出的新人,孙斌和其他几位伙伴们,*9次站在了雪山脚下。7000 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成了他走上登山路的一个里程碑。
  时至今日,孙斌依然记得在西藏看到那些雪山的雄伟,甚至是漂亮到诡异的状态,这些画面的冲击,远远不是当初纳新时看到的图片那样平面,身处其中的感受,仿佛打开了孙斌汹涌而出的欲望,登山,从那个时刻开始,成为始终萦绕在他生命中的一项本能。
  多年之后,再回忆之时,孙斌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回顾自己其实“并不成功”的*9次——他没有登上顶峰。但也因为这样并不符合完美主义的结果,让他清楚地认识这项运动。
  孙斌把这些都看成是自己宝贵的经验,因为他知道,自己还会爬更多的山。那时的登山还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横亘在登山者和观望者之间,有一堵墙,墙外的观望着把这些攀登的勇士塑造成带有光环的英雄,而孙斌却知道,他们也是普通人,并不是从踏出*9步起,就能够准确抓住山的脉搏。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孙斌都在寻找回答自己困惑的答案。
  孙斌强调,登山成功与否*5的影响因素是心理,不在于身体强壮,装备好,技术高,而在于一个人能做出相对合适的选择,经验缺乏的人会做出过早撤出和前进的选择。恐惧的时候,人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离极限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这个距离是需要我们通过一次一次攀登,去摸清楚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登山的极限可以靠尝试来得到,但是人生的方向却只能依靠自我的选择。10 年前的选择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元,北大还是一块金字招牌,大学毕业后, 孙斌像是一个叛逆者,和半数选择国外深造的同学告别,把登山作为了职业。多年之后,孙斌再回头,会说,那个时候的自己,根本看不到未来,能支撑自己走下去*5的驱动力在于兴趣,而现在看来,这种原动力直接可以推动自己去做很多不疲倦的或者不计很多其他的因素做一些事情,对于孙斌来说,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尽管从世俗的价值观评价,年轻人孙斌心里不可避免地产生落差,但已经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孙斌还是相信自己会在这个领域能够做得更好。既然横向比较会产生落差,那么,就选择做纵向的比较,至少对他来说,人生的路,一直是向上攀登的。
  登山者的人性思考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最近距离地感知孙斌的那一刻,莫过于四年前。2008 年的5 月8 日,奥运火炬*9次登顶地球的*6峰。其时,孙斌是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珠峰组的负责人。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协调人和组织者,从国家体育总局的登山团队到负责直播的中央电视台的团队,从航空科研集团的火炬研发团队到西藏自治区的地方政府,火炬最终在珠峰点燃,孙斌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孙斌不止一次地登上过珠峰,就为那次火炬传递,前期他还专门登过。对于孙斌来说,珠峰是一个生命高度,同时又是登山运动中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标志。孙斌坦言:“攀登珠峰非常难,不能因为看到登顶的人增多而感觉很简单,那种我有钱就可以登的想法很错误,因为到了这种高度,压力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在这种过程中你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攀登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需要你有足够的经验,在山上生活不能今天累了第二天还没恢复,你需要去调整自己,有各方面的措施保持好精力。”
  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登山绝对不是单纯的高度增加,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于个人的影响也让高海拔成为人性的背景板。在每年适合征服雪山的时间里,常常会集中大量的勇士们,他们有的顺利登顶,有的则受阻途中,有的放弃了近在咫尺的荣耀,把受困者救回地面,也有的长眠在那片蓝天下。成功和失败,援手和离去,曾经一度成为登山界甚至整个社会的讨论热点。2006年,珠峰攀登曾经发生过轰动世界的夏普之死和霍尔被救,登山者是否需要有绝对的救助义务被无数次地激辩,孙斌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表达了对登山者理性判断的尊重。没有身临其境过的人,是永远也无法感受在那样一个只能发挥10% 机能的地方,任何一个决定,都会是极其重大甚至会影响整个团队。“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一个登山者做他不愿或无法做到的事情, 也不应该对登山者的道德妄加评论, 强迫登山者放弃他不愿放弃的:包括本属于他的荣耀、生命、判断力和其他。”
  让更多人安全地体验登山的乐趣
  2010 年11 月18 日,一部名为《巅峰记忆》的纪录片在北京一家影院公映,孙斌是投资人,这部纪录片的缘起,就是2002 年震惊中外的山鹰社折戟事件,后来,孙斌常常陷入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去做哪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如何提高攀登的安全性?如何保护自己又不影响其他登山者的安全?”
  大学毕业之后,孙斌进入中国登山协会,成了一名登山教练,从那个时候起,孙斌就从个人登山者的身份,变成了一个[*{c}*]者。在2002 年和2005 年,孙斌更两次参加国际登山课程。两周前,孙斌又回到北大,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传授知识,这种培训多年未曾变过,也是孙斌和自己现在的伙伴们的重要工作。“学校社团的登山组织有一个天然的弱势,无法破解,那就是他们的老师,其实就是老队员,这些老队员也只有两三年的经验,毕业之后,很容易出现经验的断档,无法延续。所以每一位新的登山者,都会面临着不断冲刷的经验,每一座山峰中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像这种登山的话,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角色。再厉害,目前的情况下有两到三年的攀登计划。应对一个复杂的山峰是非常困难的,要应对很多很多的情况。”而孙斌他们,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全国60 多家高校的学生社团,让他们有更多的经验,得到更完善的培训。
  除此以外,另外两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完善对原住民向导的培训和全国2000 多家户外俱乐部领队的培训。“登山需要做五种准备,装备、身体、知识技能、经验、 心理准备,重要性是依次递进的,而原住民的向导,最多也就在身体和对当地地形的了解上具备了基本的素质,但是在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方面却严重欠缺,要知道,自己攀登雪山和带人攀登的差距非常大,向导既要保证攀登人的安全,又要让攀登者有好的体验,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有更大的能力,同时,在遇到意外事情发生时,还要有稳定的心理组织资源实施救援。而俱乐部的领队培训,也是基于同样的需要。希望更好的状态,不仅仅减少事故的发生,能影响周围很多很多人,建立起一个相对科学的观念。
  目前,孙斌和他的伙伴们正在筹备巅峰户外运动学校。这个组织不仅做前面提到的三项培训,也会做一些商业的个人培训,以维持前面的公益培训的运转。
  近年来,商业攀登也已经渐渐发展起来,但在孙斌看来,国内的商业攀登仍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由于雪山的魅力和登山的发展,很多人都爆发了对攀登的热情,但他们自身又不具有这种攀登能力,可以说攀登经验不足,知识技能不充实,心理准备不够充分,所以他们就寻找一些具有专业性的向导来帮助他们实现攀登的愿望。
  对于孙斌来说,他还是愿意做自己擅长的培训,比较顺手,又能产生巨大的效果。“大学毕业时,支撑我选择的*10的理由就是兴趣,这么多年下来,想得更多,这种培训所获得的,更多的是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在安全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获得体验、活得开心。让这个阶段越走越好。而孙斌现在朴素的愿望,就是在5 年内,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自己爬爬想爬的山。那个在北大三角地徘徊的男孩赫然发现,自己已经在一个方向上走了这么多年。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