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不能恐慌, 也不能兴奋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8-20
  1987 年,古沉船“南海Ⅰ号”被发现的消息震动考古界。随后,出众的专业背景和身体条件让崔勇成为国家推动的水下考古*9批受训者。那时,他还是个20 多岁的年轻人。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培养了100 多位水下考古人才,而一直未中断实地潜水的仅有两人,崔勇正是其中之一。在24 年的水下考古生涯中,崔勇潜过四大海域,参与过国内几乎所有重大的水下考古发掘计划。
  首先是专业的考古能力
  说到水下考古,可能你会想到《盗墓笔记》这些传奇的故事。崔勇告诉我们,实际上水下考古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潜水确认,非常多的工作是靠下水前就完成了的。
  我们可以模拟一次水下考古的过程:一次规范的潜水,一般是3 人一组。崔勇会和一个伙伴下水,另外一人充当应急潜水员。应急潜水员待在船上,虽不下水,也要穿着全套装备。他的任务是观察下潜同伴的动静,出现安全问题时及时相助。
  下水前,崔勇会先用仪器确定沉船位置。然后在该位置投下拴有重物的入水绳。他沿着绳子下潜,再将入水绳绑在沉船或插于海底的钢钎上,使其成为导向绳。这条绳索,在漆黑冰冷的海底,就像人行道上的“盲道”;在能见度极低的水下,崔勇会在这条绳子的牵引下,开始寻找一个个目标。
  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原理相同,只是由于前者在水下,所以采用的方法、材料会比较特殊。比如两者都离不开的“探方”,田野考古是在地面掘坑,水下考古则是在水下横竖拉绳,组成一个个方框置于遗址之上(这叫“软式探方”),或是将不锈钢制作的、带有一个个方格的框架放上遗址(这叫“硬式探方”)。又如,同是绘图,水下用的是普通铅笔,“纸”是塑料的,写错了可以用橡皮擦掉。
  水下最常用的发掘工具是抽泥机,主要适用于水下遗址为沙底或泥底的情况。如果那几天下雨,刚刚将物质上面的泥沙吸走,很快就又附上一层,工作人员只能用手轻轻将上面的一层除去。水下文物出水后的保护也是一门学问,崔勇说,有些材质的文物,比如木材、竹器非常脆弱,都要进行现场处理、现场保护。这些木材在厌氧的情况下稳定地待了几百年,不会变质,但是一旦出水,环境发生距离变化后,解除氧气的文物就容易变化。当文物是瓷器的时候,崔勇和同事们还要做一些脱水(瓷器在水下会有小的裂痕,一旦脱水这些裂缝就会膨胀)、脱盐( 盐在水下是液体的,出水后,盐容易形成晶体,这些晶体会有一些形状,这些晶体会把瓷器的釉面撑破) 的处理。
  积极性太高不适于水下考古
  从业多年,崔勇发现,水下考古远不如当年想象中那么“好玩”。
  水下考古本身就是在一个非正常的状态下工作,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一种是恐慌,因为危险随时会发生。比如视线模糊的情况下被绳子缠绕;因为水流的影响被冲到不受控的区域。另外一种心理是下水后的兴奋感,容易“好战”。人在水下的时间应该有严格控制,超过一定限度,就容易产生氮醉甚至减压病的危险。
  “那些工作积极性‘太高’的年轻人并不会受到肯定。”崔勇在规程的执行上格外苛刻。按照安全规程,下水15 ~ 20 分钟后必须出水。很可能是潜水者刚找到地点,拉好尺子,还没画图,就到时间了。很多人不想再做一遍,就想忍一忍,一次做完。“工作没做完没关系,人不能出事。”
  而且,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条例中,因为是高危险作      而且,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条例中,因为是高危险作业,潜水一项都不在投保之列。保险公司知道,水下考古工作者们知道,他们只是不希望家人知道。对高危作业的补偿之一是,按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水下考古者可以生两胎。
  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崔勇一直没有离开水域。有危险,也有艰辛,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他?腼腆的崔勇微微一笑:“在陆地,一点点挖,挖上十天半月,才得到几件东西。搞水下考古,一次就能出一大堆有文物价值的东西,很有成就感!而且,潜水是我的兴趣,考古是我的职业,兴趣能和职业结合,是一种幸运。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