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路上 万金油还是专家路?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8-21
  在BH两个公司,我都很容易喜欢和欣赏周围的同事,他们各有幻真千变的个性和强项,同时又有鲜明的群体特色:B公司的同事“聪明优雅善规划”;H公司的同事则“低调奋斗讲责任”。在项目组,在同一时间和空间,我又有了一拨IBM的“准同事”,从而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IBM的顾问和SME(subjectmatterexpertise)亦有不同的风格:有的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专注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有的则表现出一定的强势和影响力。
  我们组有个香港人顾问一开始的定位是某个特定的业务主题,后来就逐渐主导了每周的 weeklymeeting,review每周的项目状态和计划执行情况。管SOW(scopeofwork),指导新来的SME快速融入项目,给SME们的输出和工作方法提建议,协调外籍SME与H员工的沟通和交流。每当H方员工和SME说来说去陷入鸡同鸭讲的窘境时,就找香港顾问来救场。于是他经常强调说SME和H方员工要互相说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这里的“语言”不是指英语交流的顺畅,而是各种概念的共识。
  后来这个顾问渐渐开始对H方的员工提要求,时不时comment一下我们的工作,要求大家邮件和文档都用英语,还好几次在会议上强调“听不懂的就主动问,不可以到我问你们有没有听懂的时候才说‘请你帮我们把刚才的内容翻译一下’”。领导们都对这个顾问越来越喜欢和信赖,他对H方员工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格,看起来好像他是甲方,我们成了乙方。
  我们组还来过一个彬彬有礼的台湾SME,在和其他部门沟通项目方案的时候过分讲礼貌,就显得了弱势,试用了两周就被请走了。怪不得不止一个IBM顾问感慨过:在H公司做项目需要有很强的个人power才行。后来我们组又要继续挑选和面试顾问,对candidate就有三个要求:accountingknowledge,communicationskill,logicthinking。
  对于顾问来说,思路和逻辑是最重要的,要有方法论,善于发散的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很深奥吧),会计经验反而是不那么重要。对于SME的期望则是:ppt可以做得很丑,可以对工作计划和进度有点糊涂,可以不善于找资料,可以不懂presentation。H公司花大价钱buy的是SME的经验,要有实践支撑,不主张利用SME的个人思路和灵感,想要的就是来自十几二十年IBM经验积累出的智慧。
  我不禁想,是万金油的长袖善舞看上去更美,还是在某个领域的潜心修炼更有intrinsicvalue内在价值。H公司对每个新员工都说:公司提供管理者和业务专家两种职业晋升通道。于是我又忍不住的掂量,万金油和专家路,究竟哪一个更大熊猫?
  H公司是比较看重业务专家的。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四大块:战略和marketing、IPD(研发)、ISC(供应链)、CRM(销服和客户);围绕核心业务的外围体系是客户和供应商;支撑公司经营的四大平台则是:财经、HR、BT&IP(流程与IT)、后勤和基建。这每一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在公司和员工的心目中都有很崇高的地位。但这里也有些专家是“伪专家”。
  有一次顾问发现总账项目组的人从来都没用过OracleERP的总账模块,连考屏都没见过,顾问很shock,温和的批评了这种justhaveknowledgeonpaper,noon-handsexperience。上周我参加了一个《共享服务》的培训,那个讲师姐姐是个老员工,对于建立和整合共享中心的这块业务研究得非常精深了,她就说到现在在国内很难找到共享服务的专业人士,凤毛麟角的就在那几个大外企,好不容易找到一两个还对工作地点很挑,package要得也很高。这里讲的共享中心并不仅指accountingsharedservice,而是说很多的服务平台将来都是要外包的,像我们公司开票、投标都已经是sharedservice了。
  H公司也有一些方法和措施帮助员工成为万金油,在财经体系每个季度都有CFO班、CA班(chiefaccountant专门伺候CFO)、预算经理班,这些速成班以及市场集训营都是一两个星期集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还有考试和答辩。以B公司为代表的外企大公司,要的是则是综合能力,所以万金油崭露头角的机会更多。有个强人以前是卖红酒的,还在lunch&share的活动上给我们介绍过怎样品红酒,他来到B公司一开始是在宁波子公司管供应链,然后调到广州HQ来管批发业务的trading,后来re-org的时候居然变成了planningandperformancemanager,充分印证了“隔行如隔山”这种论断已经落伍。还有个帅哥以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人员,外派在福州六年,来到B公司一开始是市场策略经理,然后又外派到珠三角小城市去当子公司GM,珠三角的几个子公司整合的时候,他就上位成了珠三角的一把手。
  还有我的老朋友angus,他一开始是管IT的,36岁那年考到CGA领导就给他一个机会过来我们部门做financialreporting(就是我以前的新加坡老板说男的做这活肯定是变态的那个岗位),他从IT转到FC&A的同一年我介绍我大学宿舍的姐妹给他成了他媳妇,所以我们都说他在2005年是事业爱情两得意。两年后跟着业务单元整体搬去上海promote成了controlandreportingmanager。其实我阴暗的想想,他当时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也就和我现在差不多吧,可是我在H公司的深圳总舵是绝无机会又管内控又管报告的,要是我愿意外派到海外代表处去说不定能有类似机会点。
  我上次说过的开出台湾*9张机打发票的IBM顾问,90年代给IBM派到日本去当日本打印机业务CFO,据说他那时一点也不了解打印机业务,但CFO新上任的头一个月就跟着销售人员去跑客户,研究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一个月后拿出了一份打印机毛利率的根因分析,帮销售人员理出了一套新的销售策略,很快变得到了业务人员的认可。财务人员怎样得到业务人员的认可,从watchdog提升到bookkeeper再到businesspartner的转身,是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
  我在H公司的一个男饭搭11月辞职了,应届毕业生进公司的,根正苗红,做过ERP上线实施、AP会计、总账分析和IFS项目,现在跑到一个很肥的国企,成了会计系统功能开发经理,爽得不得了。
  综合以上的例子,我的分析结论是:通常情况下还是万金油比较爽,路子越走越宽,选择也越来越多。
  在换部门或者换公司的时候,好机会和好offer很可能是自己张罗和折腾来的。我现在越来越发觉张罗的能力是何其的重要。H公司有一个新兴的重要岗位叫做PMO=ProjectManagementOfficer,职责就是把一件事情给“运作”起来,其实也就是“张罗”起来。
  其实万金油和专家都是个称号而已,关键还是知识和技能。理论上说,职业技能的增长有四个阶段:成长依赖期这个阶段是毕业后2-3年,此地不宜久留;独立贡献期,一般企业里有50%员工处于这个位置,但中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诱惑和机会又多,很难安心或者安全的在这个阶段持续工作到退休;于是有大概25%员工提升到指导授能期;又有5%的人进入策划领导期,得到调配资源、引导业务的权力。
  知识管理专家还告诉我们,T型的知识结构是比较理想的。就是先有一门专业,纵深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再打开横向发展其他技能,横向的开拓新领域也要均衡一些,讲求平衡。
  有一次领导找我聊天,我说自己来到项目组后感到有些自卑,系统(什么DW,FIW的)方面的欠缺令我很痛苦,而我天生就很厌倦去钻研系统,于是我时不时会感受到知识上的欠缺给我带来的痛苦,在8、9月份想要解放自己的离职念头尤其强烈。好在我们公司现在也让用公司内部的即时聊天软件了,遇到个什么问题可以马上发消息求答案,有几个人估计已经被我问烦了。不过有时候我又觉得自己不必妄自菲薄。有很懂系统的同事反而不知道公司现在有多少个地区部了,而我之前做报告分析的时候成天对着那些地区部数来数去,每个地区部的情况我是了然于心。还有同事的英语始终是短木板,在重要的文档里把“IBM is a public company.”这句话翻译成“IBM是一家公有制公司”,意思瞬间就谬以千里了。
  所以说,不论是万金油还是专家路,都不能走火入魔,要及时走出误区。比如我自己,我记了很多的单词,逛街时看到甲壳虫在万象城摆展览,车上写着cabriolet这个单词,我就把cabriolet抄下来回来再查是敞篷车的意思;有一次开会领导说英语,突然停下来问“知识产权怎么说”,我就回答说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我都不知是在哪里看到的。顾问给个blendedratetable我就马上问blended不是鸡尾酒吗?爱背单词的后果就是每次SME长篇大论的时候,他说的每个词我都听出来了,但就是不知道他一大段说了什么。
  于是我的更深一层的分析结论是:在小领域内做万金油,在大领域内成为专家,小领域指的是财经或者市场或者供应链这样的function,大领域指的是一整个公司。在H公司,万金油和专家们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于是公司车库的私家车好车越来越多,最近还在通道上增加画了一些停车位,看着别人的职业发展和家庭资产都渐渐的丰盈,我们唯有踏实努力、做好自己,才不用对别人的成功去羡慕嫉妒恨。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