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更合适的“木板”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8-21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提出以后,引起管理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在其提出以后,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演变,引伸出了一系列颇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理论。我们中介机构如果能在实践中得以反思和应用,必定对我们打造高效的团队,提高经营、管理和治理水平方面大有裨益。
  木桶理论简介,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短边决定”理论,人们将其形象地用木桶来比喻:一个团队好比一只木桶,桶壁和桶底由团队成员共同组成,桶的容积决定组织目标的实现水平。基于此,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了管理学上很著名的“木桶理论”(也称为“水桶理论”,本文统称为木桶理论)。⑴木桶理论的基本原理: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6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对此有两个条推论:①,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②,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⑵木桶原理的演变一:一个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直径大小。⑶木桶原理的演变二:在每块木板都相同的情况下,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形状。⑷木桶原理的演变三:木桶的最终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相互配合。⑸木桶原理的其他演变:在前述演变基础上,木桶理论至少还有两个进一步的重要演变:①木桶原理的动态演变。其核心是说木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先有水,有几块不成形的木板,然后才因势随形逐渐打造成型一只好桶。其次,做什么样的桶也是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的,并不是说一次性地做一只高大完美的桶就是*4的,而是随着情势变化做适合的桶。②木桶中水的使用演变。其核心是要对桶中的水做动态的管理,不能只致力于打造好桶,而忽视了桶中蓄积的水的关注。我们说要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的桶,也同样要适时的关注、分析和改善桶中水的质量。
  木桶理论及其演变曾经风靡一时,受到极大的推崇,但人们也对其提出了诸多质疑,在很大程度上,其后面的演变即是对已有理论的质疑和因此而衍生出的发展。但不管怎样,人们主要是站在组织的角度,强调一个组织如何打造一只完美的“木桶”来研究、讨论和发展木桶理论。但如果我们反过来,从木板的角度来看木桶,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一、板与桶的辩证——先有板还是先有桶。
  表面看这是一个极低幼的问题,因为这远不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高深难解。但事实是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这样的问题,或者说会在不经意间忘记了这样的问题。
  ⑴、一块木板还是一只桶?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必须明确我们缺少的是一只桶还是一块木板。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现实中可能很难辨析和解决。因为很多人认为我们只需要一只桶就可以一统天下——所谓“一桶天下”,其实并非如此。同样是一个组织,但针对不同的目标可能要组成不同的团队,那么在很多时候与其说这个组织是一只桶,还不如说围绕着一个组织目标而整合的一个团队是一只桶更直观,更有利于组织目标。清楚了这一点,就会很容易意识到,面对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是只有一块木板还是只缺一块木板,反过来说,我们的问题是需要一只桶还是只需要一块木板,就很简单明了的。
  换个角度,从有志创业或者肩负组织一个团队的个人来说,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身处的位置和面临的状况,我们要打造一只什么样的桶——直径、高低、固定还是移动、规则型异型、实用型还是观赏型、简洁型还是艺术型……然后决定我们是需要木板还是桶,是需要桶壁还是桶底或提柄,是先做桶箍再选板还是先做好桶壁再扎桶箍。
  ⑵、缺少哪些木板。作为一个组织,通常会明白自己到底需要做一只什么样的桶,需要那些木板。当木板逐渐增加的时候,组织者就应该认真分析,看到底还缺少些什么样的木板。如果不清楚这点,那么组织目标的实现既是不是不可能,也往往会很难。好比做一个没有提柄的木桶,那只能静止不动地放在原地或者要依靠运输设备来运输,而没有桶底的木桶,无论多么高大美观,都是没有实用加之的。
  ⑶、最后一块木板。当大多数木板都已经就位后,已具雏形的木桶上缺少的那一块木板往往显得尤其重要。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是一个心理作用,当一块木板都没有的时候,我们随便找到一块都可以拿来用,但陆续找到一块有一块木板以后,我们会发现为找到的木板越来越显得重要,甚至会觉得极难找到合适的木板来用,很多时候人们就会降低标准地将就,这对一个求贤的组织和求职的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机遇和挑战,
  ⑷、替代的木板。最后一块木板最有可能要找替代品,因为往往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木板。有人会设想找一块塑料、金属或者其他材料的板子代替,这是必要的也是无奈的,作为一个组织,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但必要时,也要尽可能寻找材质相近的板子来替代最后一块木板。
  ⑸、被替代的木板,前面所述的只是初做一只木桶的情况。一个组织做好一只桶以后,通常不会一直用到永远。当组织发展了以后,组织目标也会随着变化,那么原本合用的木桶可能变得不再合用,或者原本将就可用的那只木桶变得不能再将就,这时人们通常会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做一只新桶,二是改造旧桶。在功效没有实质差别的情况下,改造旧桶的成本低于打造新桶时,人们倾向于改造旧桶,而如果功效相差甚大,或者改造旧桶的成本大于打造新桶,人们肯定会选择打造新桶。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清问题,分清情况,然后决定策略。而无论是打造新桶还是改造旧桶,都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些旧桶上的木板是否一概不适用。换句话说,被替代的木板,它们不会完全没有了价值,如何发挥其价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任意地弃置被替代的木板,那么一则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或流失,二则可能失去重要的整合资源的机会。这是另一个“先有木板还是现有木桶的问题”,敏锐的领导者,会敏感地嗅到每一块木板的价值,即使是一块因新的组织目标改变而被替代的木板,也是有其特殊价值的,也许可以被打造成一只另类的桶如观赏桶,说不定就有了艺术品或者文物的价值?!
  二、木板的独白和变迁——做一块有特性的木板
  前面我们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木板和木桶。下来我们不妨再从个人也就是单一的木板的角度来看看,一块木板怎样才能融入木桶,从而让木桶*5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
  ⑴、做一块有理性的木板。所谓理性主要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上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即自知,清楚自己的优劣长短,知彼即了解组织,对组织特点、组织目标、组织文化等均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客观上要做到能调适和决断。能调适就是要将自己的特点优势调整到与组织目标想协调的频度上*4,好比是一块很长很宽大的木板,如果一味地强调和展示自己的高度,不但于组织目标无意义,而且往往会成为团队的累赘,因为增加了重量,也会因高低不一而碍手,负责提着桶的人会很累,要么人家会锯断长出的一部分,要么自己锯掉,要么就做另一种选择——决断,找一个适合和需要自己的桶,有时候这种选择看起来很悲壮,但却是最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都会安下心来,做自己最适合的这一只桶上的木板。
  没有一块木板是适合所有桶的,太小太大太长太短都不行。反过来说,所有的木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只桶。但难在恰好,更难在永远适合。
  ⑵、做一块有刚性的木板。任何一只桶都是有目标的,有目标就需要承担责任的,如果一只很漂亮的桶,桶壁却薄如蝉翼,稍加负重就分崩离析,那么这只桶就不成其为桶。既然做了桶上的一块木板,就要有些刚性,这刚性的度是能承担“组织目标”这个责任*4,过一点也好,但万不可不足,因为即使短些的木板,总还能以自己的高度盛住些水,而因为缺乏刚性而折了的木板,会让一桶水全部泻掉。所以,刚性不足的木板比短板更有危险性。作为一块木板,一定要清楚这一点,然后决定自己的行为。
  ⑶、做一块有韧性的木板。一块木板需要有刚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韧性也不容忽视,只有刚性而没有韧性的木板,一次性承受压力的能力可能很强,但反复承受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令人忧虑的。而且,一块刚性和韧性均适度的木板,能做到默默无为,它可以去做桶壁,可以去做提手,也可以去做桶底,因为它知道,对于组织目标来说,这任何一个位置的欠缺,都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尤其是不被人所常见的桶底,承受*5的压力而对盛水多少最至关重要。
  反过来,对组织领导者来说,选择桶底一定要考虑韧性,也要给桶底那些不常露脸的木板以足够的信心和鼓励。
  ⑷、做一块有塑性能动的木板。塑性通常以金属较强,但既然是做了木桶上的木板,也还是需要相当的塑性才好。最初,木桶上的木板之间是需要一点胶来粘结的,然后再要有桶箍来束缚,但时间久了,负了重也浸了水,板与板之间的配合就是要靠自己的张力了。一块好板会有适度的张力来与相邻的板子配合,而一块有塑性的木板,就不但能做到适度配合而且能弥补相邻木板的不足却不过度配合。
  正如前文所说,每个木桶都会有最后一块木板问题。如果是一个蹩脚的木匠,他很可能在最后一块木板边上加上一个楔子,否则就会留下一道缝或者一个口,不但影响美观也会影响盛水的效率或者效果。如果是一块具有塑性的木板,那么它就可以适时地弥补这缺陷,尽快地让桶可以盛水,在别的木板出现暂时危机的情况下,也能适时的补救。相反,如果所有木板都缺乏塑性,或者甘愿独善其身地旁观,那么小则漏掉一些水,重则垮掉整只桶,那些骄傲的木板也将无家可归,另谋出路了。
  ⑸、做一块成长性的木板。一块木板如果天生只有一尺高,那么当组织需要一个两尺高的桶的时候,他只能被淘汰。而如果是一块可以随着组织目标这只桶成长的木板,那么即使不能永远保持同步地成长,但也不至于远离组织目标,也就不至于被团队所淘汰,成为被替换的那块木板。当然,如果你有能力成长的更快,你就有机会选择组成一个新桶或者成为一只新桶上的一块木板。
  【结语】:每个人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处境,是要作好一只桶,还是要做一块好木板,也要清楚自己拥有的是一根原木还是一堆、一块情状已定的木板抑或已经有了一只不错的木桶,而只是需要一块更适合的木板。反言之,无论是作一只桶还是做一块木板,要想一成不变地静止不动是不行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在变,桶就需要变,木板也要变,如何在变化中保持不败,就是要经常不断地检查、调适和改变。
  注1:需要强调一点,本文中“作”是制作即“令之成为”之意,“做”是成为即“自己成为”之意。
  注2:文中木桶理论及其演变的基本内容参考了《木桶理论的五种演变》(《牛津管理评论》)等网络文献,详细内容请查阅原文。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