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职业规划的四种疑案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8-21
  职业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既解决温饱问题,又能够自我实现。于是,职业规划渐渐走入人们思考的范畴,成为闲余饭后的谈资,或使人踌躇满志,或教人焦虑忧心。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有时,在财会职业规划的思考谈论过程中,人们不免走入种种“误区”,因为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这种“误区”是否“错误”,也不能枉加论断。所以,叫作疑案更好。本文就这样的四种疑案谈谈笔者的看法。
  疑案一:是“钱途”还是前途?
  前段时间,一些权威媒体转载了一篇题为“四年后最有‘钱景’十大高薪职业榜”的小文,以挣钱多少列举了未来的十个职业。这文章及背后的思想突出显示了对职业规划的片面认识,也反映了目前人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一种单维思考模式。由于财会人员的特殊知识背景与工作经历,更会深化与加固这种“钱途”职业规划思考基点。
  其实,职业规划应该是立体的,收入只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不能被过于强调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人们进行职业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可以划分为软硬两种,硬因素包括收入、自身的年龄与知历(知识和经历)等等;软因素则有性格、兴趣、家庭情况等等。有时,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更加重要。
  以年龄与性格为例。成年期可以分为成年初期与中年期,前者是指十八九岁到三十五岁的时期,后者是指三十五岁至六十岁的阶段。这两个时期,对职业的需求与规划就要有所不同,成年初期,一般会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愿意接受挑战,并且宜于多体验多实践;而中年期,许多人发现,年轻时认为重要的很多目标已不再值得追求,薪水和福利已显得较不重要,而工作内容、地位升迁成为了肯定自我价值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霍兰德发现,不同的人在职业选择上有很大差异,当人格与职业特征相匹配时,人会表现出*5的积极性,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他将人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企业型、艺术型与常规型六种类型,不同的类型适于做不同的职业。就财会诸职业而言,适合于现实型与常规型的人格。
  疑案二:是“职业规划”还是财会职业规划?
  上面是有关职业规划的,但并非是财会职业规划。就现在与未来的财会人员而言,职业规划不应被泛化,需要紧紧把握住“财会”二字,进行真正的财会职业规划。这里的“财会”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指自身的财会知识背景;二是指不同组织类型以及其中的不同财会工作岗位;三是指目前财会行业的特点。同时,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进行职业规划时需统筹考虑。
  在财会知识方面,不能盲目地将所有知识一锅端,而是要在职业规划中,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合理充实与调整。
  就组织类型而言,财会工作的领域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也包括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还有审计机关等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是不同。而在不同组织中也有不同的财会工作岗位,不同的岗位,对相应人员的知识与经历等的要求也不同。
  有一位国际知名事务所中国区的财务总监,当时进事务所时,不愿从事审计工作,而是根据自身喜好,投身于事务所本身的会计工作,目前也是事业有成。这是一种在事务所中鲜有的职业发展路径,其中的规划就有结合了不同组织类型、不同财会岗位与知识背景等诸多因素。也就是说,作为财会职业规划,要考虑财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事务所中也有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中也有内部审计。
  同时,也要深刻理解财会工作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与组织类型及岗位的关系密切。首先,是任人唯亲为信,这在小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较大型企业中体现在裙带关系上。曾有一位民营企业家,企业不大但也具些规模,其尝言,自己得学些会计学会记账,别人做账不放心。其次,是过去“会计越老越吃香”、“初中毕业没事干就做会计吧”等观念还有些市场,表现为退休会计不愿过早退出历史舞台,被返聘做会计,誓与年青人比高低,以及总体财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等等。再次,是目前财会职场的冰火两重天局面,基础会计寻觅理想工作难,而高级财会人员稀缺。比如,各大事务所竞争抢人,但目标锁定在有事务所工作经验的会计师,且对外语的要求甚高。
  疑案三:是“闻风而动”还是冷静思考?
  说到目前财会职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就得谈谈目前财会职场的信息问题。目前个别财会职场信息,包括一些评论性的文章,是具误导性的,往往使人们只见火,不见冰;标题挺醒目,好像财会职业风景正好,但其中的内容却不是这样;文中的内容不置可否,个别时候甚至出现财会常识上的错误。
  财会职场信息来源于传媒,其中经过了记者等的处理加工过程,所以不等同于现场。传媒有“吸人眼球”的欲望,不可避免地会有炒冷饭与道听途说等个别情况。同时,就招聘广告而言,有一些企业本不需要财会人员,或不急需财会人员,或已有了人选,但也纷纷寻觅高贤。这其中的原因复杂,或为追求广告效应,或为建立人才储备,或其他原因。实际结果,往往是投简历如石沉大海,或者只有面试而无下文,使应聘者白白耗费了精力。笔者曾见过一个企业招聘财会人员,以该企业实际情况,对相应财会人员并不急需,但由于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等原因,有些换人招人的意向。于是,又是互联网上登广告,又是现身于人才招聘会摆摊位。结果,简历收了一大堆,面试的人络绎不绝,最终也没有选上一个。
  信息时代,面对大量财会职场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不现实的,于是,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就显得极为必要了,也成为财会职业规划的一项软功夫。看财会职场类资讯,建议把握住三个要诀,一是关注其中的事件与信息,就是抓住“干货”,若与己相关,可多方打听求证,以利于自身职业发展;二是对访谈的内容,宜提高警惕,其中可能有软性因素,或者有广告宣传的浓重色彩;三是对评论与定性类文字,宜本着批判的精神,因为,业内人士的亲身体验最重要的,也叫“实践出真知”。
  疑案四:是“跳槽”、“换工作”、一次搞定还是长远规划、持续修正?
  冷静思考之后,就少了些冲动。在此基础上,就不会简单地将“跳槽”、“换工作”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然而,现实中,冲动往往多些。比如,闻听会计师事务所薪水高启,很多企业中的财会人员就坐不住了,跃跃欲试,并致力于获取入门砖。据统计,2005年的CPA考试,共有58万多人报名参与考试,而实际到考率却不足一半。其实,跳槽与换工作只是职业规划后付诸行动的一种方式。也有的是在本单位、本部门中进行未来的规划。职业规划应该是一种近期与远期的统筹,甚至可前移至学生时期。
  同时,财会职业规划不是一次成型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自身情况与外界环境都在变化,所以,需要持续修正。有一位历经企业财会、证券公司相关工作的年近四十岁的人士,应聘到一家中型企业做财务总监,收入不高,考虑到自身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所以没太纠缠待遇问题。然而,在试用期内,他发现该企业与自己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难以施展自身的才华,所以几个月后还是离开了该企业。这个案例说明,职业规划过程中需要持续修正,套用一个时髦的词,叫与时俱进。
  总结一下上面的四种疑案。职业规划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收入待遇问题只是其中之一;同时,要紧紧把握住财会领域的特点,既要考虑知识背景,也要考虑组织类型与其中的不同工作岗位,更要理解中国特色;并且,职业规划不是冲动地跳槽,而是长时段地思考与计划,在这过程中,不能跟风,需要冷静,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持续地修正。
  当然,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科学合理规划是一个方面,但这其中也存在着诸多偶然性。但是,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总是没有错的,因为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