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共舞,在成功中成长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8-21
  有一阵,因为朋友极力撺掇,加上单位的状况颇堪耽忧,曾经动摇过很长时间,在去与留之间徘徊。决心是很难下的特别是关系到职业甚至是事业发展前景的抉择,尤其令人头痛。我不似以往的干脆利落地做出决断,而是犹豫了很久,论证过许多次,到底想明白了一点点。除了其他不可忽视的原因外,下面这些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的抉择。
  *9、跳槽怎么样
  毕业以来,我已经换过好多工作,虽然缘由各有不同,心情也迥然相异,而且每换一次总会有些因为新鲜而带来的热情,但反过来也有无奈和遗憾在心底郁积,因为无论说的多么慷慨激昂、义薄云天,但毕竟换工作总是因为有不满的心情在里面,而且有时很有一种挫折感的。也许是因为我还比较保守的缘故,有点死心眼,跟不上趟,所以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属于不可思议和不可理喻的一族。
  我是从一家衰退的地方国有企业半路出家加入会计中介机构的,前前后后尝试过好多工种。现在的事务所是脱钩改制之前一年转来的,如果拿通常的尺度来衡量,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十分理想。同时在脱钩改制前后,都曾有机会去到大城市以及现在看来很不错的机构从业,但几乎每次都是自己主动放弃了转所选择了留下。而当初一起入行的好几位同学、同事,现在都在相对较大的机构里,干得有声有色。而我身边的不少朋友,因为种种原因一次又一次地跳槽,而且大多都是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理想的工作和生活。而我到底应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还是审时度势地“识时务者为俊杰”?
  其实从内心来说,我并不反对跳槽的。但我想,即使跳槽,也要明白,自己到底是对这个企业还是对这个职业或者对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失去了信心。在现实中不乏选错了事业的企业和选错了企业或者职业的员工。如果一个企业或者一种职业本身是没有前途的,或者虽然企业或职业本身很有前途,但不适合自己,那么离开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就职业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和适合的,不能勉强更不能强求,而且适合和喜欢也有着赫然分明的差异。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也存在着因为遇到小的困难和挫折而跳槽的情况,那么,久而久之,必定会产生一些浮躁、畏难的心理和由衷、内在的挫折感,也许会变成稍微有一点困难或挫折,就首先想到离开,想到要逃避……但哪里又会有一块只有安宁与平顺没有矛盾和困难的净地呀?!在人间没有,在天上也不会有——我想是这样,看神仙鬼怪的故事就知道。
  因此,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就集中在了后面这几点上:
  第二,追求生活的安逸还是事业的*5成功
  古人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为人的有些潜意识里的东西会根深蒂固地影响个人的一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多半可以从秉性上找到渊源,所以有人说:成功是自己选择的,失败也是自己选择的。我虽然很清楚地知道这点,而且也常会告诉别人该怎样怎样去做,去奋斗,但是到了需要自己做出选择之际,却又同样陷入困境。
  一直以来,我都告诉自己和别人,如果面临选择我一般会偏向于选择安逸而不是追求什么更大的成功,可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富则安”的心理吧,正如我当初选择来到现在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去可能有更大发展的城市,以及在通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态度,还有现在仍然在为去与留所做的抉择……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一位朋友的时候,朋友说:“安逸是人人都想的,但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每个人都要为你的追求付出代价,付出辛劳,不劳而获的事情只能想想,不能奢望。”
  我恍然大悟,是呀!其实追求安逸是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为安逸而创造的物质基础需要付出必要的辛劳吧,为追求安逸要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心理的失衡,而且虽然富裕繁华的生活不是人人都喜欢,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拒绝的,用专业的话说,想要安逸的就要付出安逸的机会成本,那就是事业成功的诱惑,而且走过此路必定误过彼路的风景,不能两全的。
  另外,安逸本身也是有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的,而且也存在不同层次上的安逸,一种是建立在清苦和清心寡欲基础之上的安逸,那实际用淡泊更恰切,另一种是基于物质富足的安逸。其实很多人心中期望的是后一种,而误以为是前一种。虽然,古今中外确实存在着满足并享受于前一种安逸的名人雅士,但其中也不乏因前程无亮而黯然退隐的无奈和失意,倒也不值得广泛推崇和追求。而后一种安逸,则是事业成功,却淡泊名利流连于山水之间的闲云野鹤,但这二者在形式上是矛盾的,所以更多的是内在的统一。换句话说就是安逸与否其实取决于外在表象作用于内心后的感受,而不全是外在的表象。
  因此我想,追求安逸也可以与事业成功协同起来,也就是先将事业上的事情打点妥当,同时不尽倾心于蝇利,而是保持着内心的闲静安逸。虽然难,但却不失为一种现实而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鸡头还是凤尾
  这是一个老辩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判断和选择,但却没有标准答案。
  这也肯定是我们很多人都曾遇到或者想过的问题,但真正要进行选择并得出无可辩驳的结论却是不易。可能大多数人都希望能有机会成为管理者,如果能进一步成为组织的领导者在事业上有大发展,则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能有这样的机遇,而且,即使有了机遇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做一个更高的职位。有个被称为彼得原理的理论说:“(在组织中)人们总是倾向于被提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人们通常也把这个现象称为彼得陷阱,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如果掉进“彼得陷阱”会意味着什么?当然是意味着组织事业的失败和个人的失意。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需要在这方面做一个选择。我们的事务所脱钩改制时,我是发起人之一,而且一直担任董事,部门经理,并有机会再提升职位。但是我个人却对此心存犹疑,为什么呢?因为我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我也知道目前机构的不足,而且有些不足是很严重的缺陷,并且不是简单可以改变的,所以前面的路必定充满艰辛和困苦(并不是十分接受目前大多事务所的经营方式,虽然身为董事有可能影响一些决策,但是并不能对日常管理中的所有具体事务都能施加影响,这是规则。而且有些事业的发展问题也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左右或者控制的,这正是目前存在的*5不足)。但如果我去到一个新的单位的话,那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职业之路,而且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实际也就意味着放弃了现在已有的基础,一切从头开始,做一个“新人”并有可能意味着许久地奔波和长期“打工”。虽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但其实一经选择,很多事情已然注定,很难改变。因而选择也就颇费踌躇了,这已经不单纯是收入高低的问题,而是对自己事业、未来发展的选择了。当然,还有一条路是选择自己拉出来重新组合,但是这不在我的规划之中,没有什么堂而皇之的道理,就是暂时没有这想法。
  而另一个矛盾在于,我原本是学管理的,也曾想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但现在因为谋生的需要,竟也喜欢上了现在的CPA、CPV事业,甚至希望在会计专业方面有所深入,这些都不是没有可能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平添了许多选择上的苦恼。如果继续留在目前的机构,也有可能两者兼顾,但也有可能两者兼废,这是风险决策。
  因此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结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年轻时在学习上应该是尽可能全面发展,但到了一定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后,*4能扬长避短,而不是花大量精力以勤补拙——只要那短处不会直接危害长处的发挥,并不必然是成功的障碍。
  辨析自身的潜能,认识自己的能力特征,发掘个人的比较优势后,再决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设定自己的职级层次目标,围绕着这目标来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至于创业,我想有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有安心在大树底下乘凉的冲动,但却担心这大树下只有风凉而没有果香,栽一棵小树让它长大还是找一棵现成可以依靠的既有阴凉又有好果子吃的大树,这确实是很难抉择的,两者都需要智慧。虽然经历感受都会不同,但并不能说哪一个就一定好,也同样都充满了风险。
  无论是鸡头还是凤尾,找对自己未来可以依靠的大树或者小树都是最重要的。
  第四,个人的成功与组织的成就
  因为前面的问题,所以有了这个问题。
  每个人心目中的成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心目中的成功也未必就是*10、固定的。在我而言,成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说白了就是没有具体目标,随遇而安,也可说是胸无大志,所以至今还在发展方向上心存犹疑。因为我一直在专业和管理之间选择,或者寻求一条中间道路。
  我在校时学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我们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企业家的摇篮”,我们的目标就是未来的厂长、经理,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我们的同学里面至今还没有做国企领导干部的,做民企老板的倒是不乏其人。而象我等更是游离了原来专业,进入会计中介机构,加入考证大军。
  我曾经和很多朋友一样,以为如果考到CPV 、CPA了,就可以象当年人们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了,但实际考到以后,才发现其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改变,比如一日三餐还是少不了。而有些事情甚至变得更加严肃、严峻起来,比如会计市场的变化——因为我的职位,我实际无法避免去直面这种严峻。
  近年来会计市场发生着明显而巨大的变化,执业环境持续恶化,竞争日趋激烈,执业风险增大,经营日渐困难,特别是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小所,因为是脱钩改制过来的所,所以人员老化(包括心理老化)情况同样存在,在刚脱钩改制之际大家还能齐心协力,不单度过了难关而且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加上组织成员心理、认识的变化,许多问题开始凸现:整体知识结构不佳,适应市场变化、抵御经营风险能力较差,自身的提高滞后于客户的进步,来自外部的严酷竞争和内部的重重矛盾几乎同样致命……我不知道这是我们一家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于众多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但这些令我和我们的管理层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因为我既是从业人员,又是股东,我们既要考虑执业质量,又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事业的长远发展。很多时候我们都很灰心,因为太多困难,太多艰辛,同时有太多责任……
  我曾想到逃避,就是第三个问题所说的,选择一棵根深叶茂且果香味甜的大树去依靠。但最终我还是没有下得了这样的决心,因为一种神秘而复杂的心情或者说心态。首先,我们自己经历许多艰辛,排除许多干扰,克服许多困难才走到今天,付出的心血也是极多的,所以虽然面对许多艰难险阻,但我想任何一个组织,都会面临困难,非此即彼;其次,对我而言,留下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而人不能总是推卸责任,凡事只要参与就意味着责任,不承担责任只享受利益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最后,选择离开就等于选择放弃,是放弃了一种机会,一种挑战,一种直面困难、挑战和机会的勇气。所以,促使我留下的也许是潜意识里想要圆的梦,也许是内心深处淡淡的不甘放弃,但不管怎样,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成长与组织的发展协同起来。
  对于个人来说,有些成功可以脱离组织的成就来判断,因为有很多职业经理人在经营失败后身价并没有降低多少,也有好些教练,在球队失败后薪水并没有少拿,甚至换个地方待遇更佳。但总的来说,个人事业的成功是基于组织的成就的,特别是组织的决策和管理高层人员。所以,在我看来,理想的成功模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加入成功的组织跟它一起成功,另一种是带领或者帮助组织走向成功或更加成功。
  因此我想,对于一个希望事业有所发展的人而言,选择加入一个理想的组织(团队)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万事大吉,而只算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融入到组织的事业发展中去。如果这个事业恰好是自己所钟爱的,而且确实会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那么,让自身的能力结构围绕着组织事业发展去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并且这还不够,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作为基础,那么可以预料到了一定层次之后,必定会顺理成章地参与到组织事业的发展规划中,这时,自身的职业规划就不再是简单的个人的事情,其实就有一个与组织发展协同的问题出现,特别是当个人的意见、个人的选择直接关系或影响到组织的发展,或者对组织发展举足轻重的时候,个人的职业规划,就实际不可避免地要围绕着组织事业发展的规划来展开,也许,个人的职业规划可以反过来影响组织的事业发展。而且,对有些人来说,这个问题是必须很早时就意识到并进行规划的。
  也正是基于上面几点,我想到了这个命题——与竞争共舞,在成功中成长!就是要以自己的努力促进组织的发展,以组织的发展成就自己事业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竞争是手段,是伴随着事业的发展而永不消逝的,无论是个人方面还是组织方面。而成长也已经不再是简单孤立的个人的成长,而是个人伴随着组织事业的成功一起成长。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