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考证的理由是什么?
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对不起,就是这么肤浅又实在。
讲真,那些说着“考证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保持学习动力”的人,想必本身一定已经小有成就了吧,证书换来的利益不再是他们关注的“亮点”。
“但我活得实在又明白,我考
AICPA就是为了换HKICPA,然后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的!”桥豆说得眉飞色舞,一副俨然已经站在巅峰的模样。
真诚如桥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考证的理由,她一贯忠于自我。
想走analyst方向
AICPA提升竞争力
桥豆在全职备考
AICPA之前,曾经在企业有过两年半的工作经验,从事property accounting和non-profit方向的工作,但她并不想做纯会计工作,更想走analyst方向。
身在香港的桥豆了解到,AICPA和HKICPA之间有一定的互惠豁免政策,因此她决定先拿下AICPA,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为之后的发展铺路。
“虽然AICPA在美国财会界被认为是从业的“门槛”,但是你要从事这个行业,就得有这张证书来证明你是专业的,否则就只有熬资历。即便有证书并不代表工作能力强,但它至少是个asset,多多少少能够给你的职业发展加分。”桥豆解释道。
虽然桥豆在香港,但根据她的了解,当地有不少公司是和美国公司合资或者在美有相关业务,这些企业在招人时往往更加青睐熟悉US GAAP和IFRS的人才,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于美国和香港两个地区的财务体系都非常熟稔,必然更能脱颖而出。
备考途中崩溃数次
劳逸结合最重要
2018年年初,桥豆开始正式备考AICPA,整个过程持续了大概了十个月。
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桥豆表示自己曾多次濒临崩溃,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多亏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才能够坚持下来。
一方面,桥豆认为自己大学期间的基础底子不佳,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
“我每一门都是看了两到三遍才考过,除了BEC是一次过,其他三门都考了两次。第一遍是慢慢抠的,进展很慢,主要是搭建知识框架;第二遍主攻刷题,梳理和整理知识点;第三遍就是最后的冲刺总结啦。”
这一趟考下来,在桥豆看来,AICPA的四门课各有各的难:
FAR内容较多,但是深度还好;
AUD非常灵活,侧重于实际经验,只是死读书是不行的,要理解其中的逻辑,如果身边有做审计的朋友,可以多向他们请教;
REG内容多且散,如果不是做tax的,有些东西完全是陌生的,几乎全都要死记硬背;
BEC相对是最简单的一门,只不过内容比较杂,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
当然,除了考试内容难度较高之外,桥豆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她表示自己如果状态好,一天八小时都十分高效,一旦状态不好,有效时间也就四五个小时。因此,她认为备考过程中劳逸结合非常重要,如果你觉得看不进去了,就出去跑两圈运动运动,或者看个电影放松一下。
备考时间长短不是最重要的,效率最重要!
由于对自身基础的不自信,同时也为了能够尽快通过考试,桥豆在一开始就果断地选择了高顿作为备考的坚实后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她十分喜欢授课风趣生动,深入浅出的Feifei老师,以及讲课逻辑思路清晰,寓教于乐的Hannah老师和JJ老师。无论是答疑老师还是学管老师,都给予了她极大帮助,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最终收获了“FAR 80,BEC 85,AUD 81,REG 90”的好成绩。
桥豆一直在说自己是“笨鸟先飞”,她一贯相信着“越努力越幸运”,我们也相信着她终有一天能够飞上自己企盼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