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称发改委正起草大范围涨工资方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19日透露: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十二五”期间翻番。
 
  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一份覆盖社会范围较大的“涨工资方案”。该方案除了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外,还有较大范围地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
 
  据了解,国家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等途径,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逐步提升,一方面全面刺激国内消费,另一方面化解社会矛盾,最终目的是实现分配公平。
 
  前述知情人士分析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报酬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是以职工的低报酬为代价的,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力报酬被低估,工资被利润侵蚀”。
 
  去年一些地方发生的一连串的劳资纠纷事件,看起来事件的表面原因是劳动者工资偏低,其背后根本原因是由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的缺失,使得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无法合理增长,收入分配格局急剧扩大,社会矛盾紧张。
 
  除此之外,过去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两个车轮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消费占GDP的比重很小,近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投资和出口的速度明显放缓,只能依靠提高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
 
  其实在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就透露,政府方面将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涨幅及企业劳动生产率等情况,加快建立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职工工资的水平,确定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重庆晚报)
 
  专家评论:大面积涨工资可能变成公务员涨工资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室专家 曹建海
 
  近日,一份正由国家发改委紧急起草的方案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发改委有关人士称,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数个领域。而方案的目的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室专家曹建海认为,能涨工资自然是大快人心之事,但这个良好的愿望,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过去一直在注重居民收入的逐年递增,过去工资收入在GDP中占比确实偏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提升,这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分配公平。经济低迷,不仅表现为收入降低,更表现为产品过剩。过去中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占GDP的比重很小。现在由于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两个车轮速度放缓,只能依靠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说,如果不增加消费将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拟出台强制性的增长工资根本意图便在此。
 
  但是,对于这个皆大欢喜的愿望能否很快实现,令人忧虑。目前,最有条件实现涨工资的是中央性事业单位和上市公司。就算是地方性事业单位,也可能因为赤字严重,影响到再分配功能。即便算上地方事业单位,能享受的人群也只占劳动人口的5%左右。最后很可能演变成又是公务员涨工资,不能实现全民受惠。
 
  提高收入不妨把工资概念放开,比如农民在家务农收入也可以当成工资。从1995年粮价一直上不去,相对于房价增长,粮价提高5倍也不算多。政府可以通过购销倒挂机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把种粮的收入当成工资,这样受惠的人群*5。如果务农的收入超过务工的收入,进城务工的农民就有可能回家务农。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将带动整个消费市场的繁荣。
 
  当然,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及补贴贫困人口,这也是相对于大范围提高工资更现实可行的提高收入的手段。(北京晚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