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介绍
  吉林农业大学(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一所融农、理、工、医、文、管、法、教于一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与吉林省共建省属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为黑龙江农业干部学校,先后改名为北安农学院、长春农学院,1959年正式改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1993年成为吉林省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
 
  二、历史沿革
  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10一所重点高等农业学府,它是由北安农业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吉林特产学院等院校先后合并成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195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全体职工集体转业到地方,改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设有畜牧、兽医和军事兽医三个系。
  1957年8月,中央农垦部将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迁移交给吉林省[*{a}*]。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也在酝酿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基于这种情况,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于1956年4月组建的长春农学院筹备处暂时不招生,并向中央报告,请求将北安农学院拨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
  1957年10月28日高教部和农业部联合报请国务院批准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校,成立吉林农学院。并争取于1958年暑期进行迁校,1957年11月12日,国务院、中央高教部、农业部先后批复:“北安农学院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吉林省农学院。”
  1958年4月初,顺利完成了从北安到长春的迁校任务。
  1959年1月,经农业厅报请省人委批准,将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系,并附农业机械化学校。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改为农机系。
  196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又将农机系从农大分离出去,交由省农业机械局主管,该为长春农业机械学院。
  1961年3月,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将长春农业机械化学院再度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学院。
  1961年4月省委决定将吉林特产学院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
  1962年8月,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改为特产系。不久“文化大革命”即开始,吉林农业大学蒙受动乱迫害之苦。
  直到1978年3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吉林农业大学。
  1978年6月学校开始全面回迁到吉林农业大学校址—吉林省长春市。
 
  三、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3月3日,学校有教职工1829人,其中,专任教师1153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38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院士1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1人,有21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有吉林省高级专家7人;有5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有9人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二、三层次;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有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有吉林省特聘教授1人,有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有吉林省主讲教授2人,有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有长春市知名教授2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3月3日,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学院,2个直属教学部门。
  学科建设
  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分别是动物微生物学及基础生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6门,分别是植物生理学、动物微生物学、中药学、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基础生物化学、数据结构。
  从1999年到2011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国家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教育部"十五"和"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1年和2007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两次均获得“优秀”成绩。学校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学求,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胡全德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2011年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大学,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5月22日,吉林农业大学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又称中西部100所,小211工程)大学,成为国家小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成功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阶梯大学行列。
  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中,共有224人次获得88项奖励。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处于吉林省高校前列。
  对外交流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美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加拿大、英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40多所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与管理骨干赴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访学、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近千人次。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援外工作,是省属高校中*9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的学校,并承担建设了国家首批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 —— 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12年,学校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合作举办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标志着该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四、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从“十五”到2014年,学校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145项,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8篇。
  从“十一五”到2014年3月,学校共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62项,取得科研成果1249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248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连续多年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通过承担建设科技示范区、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等选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及科教人员下乡,共推广实用技术500余项,累计增收100余亿元。特别是中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西部绿色食品系列开发示范区分别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赞誉。
  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3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