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税局:民生给力 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11-27
  回眸2013年,合肥实施47项民生工程,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民生事业取得大发展。今年,合肥将继续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坚持以发展惠民、以改革惠民,继续在解决问题上做“减法”、在惠民措施上做“加法”,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上发挥政府“兜底”作用,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年关将至,年味越来越浓,合肥经开区居民吴艳成开的服装店内顾客不断。2013年,社区帮她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让她有了创业资金,如今她的服装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2013年,像吴艳成这样腰包鼓起来的合肥市民数不胜数。数据统计显示,去年1~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85万人,同比增加18.89%。这背后离不开我市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举措:组织创业专家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开展送政策、送项目、送贷款、送服务、送经验;求职者可以自愿选择参加技能培训,还可享受培训补贴,基本不用自己掏钱……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我市开始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创业进行针对性扶持,创业发展期*6可贷款300万元。
  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群众就业创业技能,深入实施消除农村贫困家庭“零就业”工程。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破解民生难题
  今年13岁的小樊老家在长丰,父母在肥务工。根据我市的规定,只要具备暂住证、务工证明、户口本和身份证,进城务工的家长就可以携带孩子就读定点校,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全免费义务教育。2013年7月,小樊成为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的一名学生。
  2013年,在合肥,像小樊这样跟着父母进城的孩子们实现了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义务教育免费待遇、百分之百同等标准录取省市示范高中、百分之百同等待遇录取进入高中阶段就学。
  今年,我市将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推进新一轮扶贫工作,着力破解致富基础薄弱难题;结合新型城镇化,着力破解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结合百姓诉求,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民生工程”。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定点学校、纳入保障房建设体系等综合措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解决长期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落户问题。加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85岁的蔡朝英老人家住合肥经开区海恒社区习友居委会,独自带着孙子生活。生活虽然拮据,但因为每个月有410元的低保,加上其他补助,祖孙俩的生活不成问题。2013年伊始,我市启动第10轮城市低保提标,城市低保标准首次破“4”,由户月人均360元提高到410元。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据了解,2013年我市已基本建立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廉租房救助、法律援助、失独救助、残疾人救助、农民工子女入学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迈入2014年,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1月8日,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传出好消息,今年1月1日起,合肥城乡居民低保再度提标。市区低保标准由户月人均410元提高到460元,增长12.2%。与此同时,四县一市农村低保标准市定指导线也将由2013年的家庭年人均1650元提高到1850元,增长12.1%。
  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年过八旬的黄志明老人家住包河区安凯小区,孤寡一人,前几年因脑中风留下后遗症,行走不便,生活困难。2013年10月份开始,受益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他每个月有600元的服务券用以请专业护工照顾自己,节省了一笔开支,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全市7000多名老人享受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独树一帜。这一年,合肥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8出台“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作为全市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9部总体规划,其涵盖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等12个领域。随之,合肥社会服务“1+4”政策正式出台,旨在进一步解决社会服务多样化需求,培育社会服务多元化主体,调动社会力量,保障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规划的实施。
  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夯实“幸福合肥”根基,让城乡居民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展望2014年,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百姓生活会更加美好。
  文章来源:合肥市地方税务局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国家地税局 >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