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会计行业看澳洲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7-10
  可以说,我是个会计人,因为我在厦门大学读了四年会计,后来又考了澳洲注册会计师资格。
  也可以说,我不是会计人,因为除了短暂的审计经历外,我没有真正干过会计技术工作。
  然而,在26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会计行业。因此,凭我对这个行业较深的理解和深厚感情,我还应该算是个会计人。
  结缘澳洲
  1996年11月,我作为国际部主任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代表团,到墨尔本参加由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以下简称澳公会)承办的国际会计准则培训班并兼任翻译。这个培训班为期三周,时间不算长,但热情的东道主在正式课程之外,还安排了一些参观活动,因此对澳洲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印象不错。
  在2009年澳洲注册会计师国际培训班欢迎晚宴上,作者与来自西萨摩亚的学员Pat Leota
  中注协的外事活动很多,据说当时占财政部外事活动量的三分之一。我的职责主要有两块:一是管理国际会计公司在中国的各类机构,如合作所、代表处和成员所,二是开展与外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及国际组织事务。
  那时候,搞外事是个不错的活,很多人羡慕,我也很享受。但时间长了,就是觉得底气越来越不足了。我是1985年从厦门大学会计系毕业的,在机关干了10几年后,觉得大学里学的东西差不多都还给了老师,而新的有用的技能感觉学得还很不够。因此,很想换个环境,给自己充充电。
  2002年,澳会会设立北京代表处,需要一位首席代表。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能充分地用上我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也符合我的性格特点。
  2002年2月,我正式走马上任。我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挑战有多大、任务有多重。因为是新机构,一切从零开始。从租办公室、装修到内部管理,从专业培训、会员服务到宣传推广、战略合作等,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也正是这样,我才感觉到充实,感受到自己的综合能力在逐渐提高,自信心也日渐增强。
  作为首席代表,自然也有不少机会去澳洲出差。因此,了解这个国家的机会就更多了,同时也认识了一些在澳洲的华人朋友。说实在的,朋友的劝告对我移民澳洲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而当时最吸引我的,应该还是澳洲的教育质量和生活环境。
  2006年10月,我带着全家来到墨尔本。同时,工作关系也转到总部,负责中国事务。
  澳洲会计师行业
  澳洲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很受人们尊重。这与会计行业的发展历史较长和社会制度都有着密切关系。澳大利亚建国虽然只有110年的历史,但会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却更长些。就拿澳公会来说,今年已是125岁高龄了。澳公会现有13万2千名会员,加上其他两家会计师协会的会员,总数超过20万人。也就是说澳洲大约每115个人中就有一名会计师。
  澳洲会计师公会总部位于墨尔本的新商业区Southbank
  尽管会计队伍已经很大了,可企业还说缺会计师。为了行业的未来,会计师组织已经开始到中学去做行业宣传了,真可谓未雨绸缪。
  澳洲专业会计师的行业分布十分广泛,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比如,除企业外,澳公会的会员有约9%在政府部门,3%在教育机构。据我了解,澳洲税务局是拥有澳洲会计师公会会员数量最多的单位。
  作为会员服务的一部分,澳洲的三家会计师协会经常会针对行业准则和政策法规(如税法)的草案发表意见,澳公会设有专门的政策和准则研究部门,负责调查研究和会员意见的收集和传达。我们负责税法研究的一位同事经常去首都堪培拉,与税务局官员开会,沟通情况和交流意见。
  行业的地位也离不开会员们良好的职业发展。这些会计师们,随着职业的发展,很多其实已经离开了纯会计岗位。在澳公会的会员中,有2万多人已经担任了C级岗位,即CEO或CFO等高管职位。在澳公会,CFO职能很大,不仅管财务,还分管行政、法律事务和信息技术部门。这些高管人员对提升会计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功不可没。
  在中国,要公正文件和证书,人们一定要去公证处。但是在澳洲,会计师就可以提供此项服务,而且不收费。作为一名澳洲注册会计师,我自己也为一些朋友作过公证。澳洲会计师享有如此强的公信力,要归功于澳洲会计师行业一直坚守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从而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信赖。
  作者陪同2008年澳洲注册会计师国际培训班学员游览维多利亚州著名景点大洋路,并与高顿大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卓奇合影留念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澳公会在一些会员活动中,经常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如演员、电视主持人、足球运动员、澳大利亚年度人物和著名企业家进行演讲或接受采访。
  例如,在今年3月的会刊里,国际影星CateBlanchett讲述了她和同事如何让澳洲*5的歌剧产业悉尼歌剧公司起死回生的故事。不久,该杂志又分享了2011年澳大利亚年度人物麦吉安(SimonMcKeon)的人生成功秘诀。再比如,澳公会今年举办成立125周年的大型庆典,邀请到登月*9人阿姆斯特朗参加活动,并在悉尼回顾他的奋斗历程,激励年轻会计人勇敢追求梦想。
  我想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眼球,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会计行业与社会各界都是相通的,像管理、创新、沟通、领导艺术等难道不是所有行业的共同追求吗?
  澳洲与中国
  我发现,在澳洲的国际新闻中,总是少不了中国,而且消息特别多,远多于同处亚洲的澳洲另外几个重要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和印度。澳洲人对中国的关注,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但最为关注的,还是经济。为什么呢?简单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澳洲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与澳洲老百姓的收入紧密相连。这一观点在澳洲早已形成共识。
  2006年12月,作者陪同澳洲会计师公会会长Paul Meiklejohn及总裁Geoff Rankin拜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刘作章
  比如人们预测澳洲的GDP增长速度,一定要讨论中国的5年规划;澳洲储备银行每月开会确定利率水平,一定要考虑中国政府当时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旅游发展规划,肯定忘不了了解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势头。
  今年7月,我参加了澳洲贸易委员会主办的关于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对澳洲企业重要性的专题报告会,由外长陆克文主讲。在他看来,对澳洲企业来说,中国提供的机会实在太多了,太重要了,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说,绝对不可忽视。有趣的事,陆克文在最后给澳洲企业提出如何发展中国业务的建议时,还特别强调要聘用懂英语和中文的双语人才。
  关于双语人才,我个人体会也很深。在墨尔本工作了4年多,我发现,政府部门、银行、大学、四大等都有我们华人的身影。为了发展华人社区的业务,澳洲的西太平洋银行去年还成立了面向中国和印度的文化语言学习中心,以帮助员工提高服务中国和印度客户的能力。
  由于中国对澳洲的重要性,澳洲政府这几年一直强调学习中文的意义,并鼓励年轻人掌握这门语言。在澳洲,中小学生必须从几门外语课中选修一门,选修范围通常包括意大利语、法语、中文等。我女儿现在是7年级(即初一),她的中小学都提供中文选修课。
  在墨尔本,华人办的中文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据说政府还提供财政补助。我好几个同事的孩子都在学中文。为了学好中文,他们让孩子还参加了学生交流计划,让孩子到中国去,也接受从中国来的交换生住在家里。但是,除孩子外,成人学中文的就比较少了。
  融入澳洲社会
  按照澳洲的标准,澳洲会计师公会是一个大型公司,凡事都讲究规章制度。这里的员工白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公司文化就是澳洲主流文化。由于长期从事国际业务,我对西方文化倒是不太陌生,适应得比较快。
  我的体会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入乡随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游戏规则。我们公司每年都要组织四部基本法律的学习,并要求考试通过,作为年终业绩考核的部分内容。这些法律包括:公平就业法、隐私权法、竞争与消费者权益法和工作场所健康安全法。这些法律与日常工作和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都会认真对待。
  另外一些规矩,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次,但也十分重要,这就是公司文化。由于存在文化差异,也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留学生就业时遇到很大障碍。据莫纳什大学的学者调查研究,2001年至2006年期间,学会计的留学生中,只有大约20%的毕业生找到了专业会计工作,其他80%则只好在非会计领域就业。报告认为,这么高比例的毕业生找不到会计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英语交流能力不够好。
  3年前,我自高奋勇,到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分享这方面的心得。我根据个人观察,总结了澳洲公司文化的一些核心要素,包括:尊重、诚实、谦逊、分享、辩论、创新、主动性、表达个人意见、团队精神等。这个讲座很受欢迎,后来,墨尔本大学每个学期都邀请我去演讲一次。主办方还特地跟我说,我的观察和总结有独特视角,他们在本地长大,则很难有这样的体会。
  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墨尔本大学
  澳洲人对咖啡特有的喜爱和依赖,甚至超过中国人对茶的感情。墨尔本是美食之都,咖啡店更是无处不在。我每天上班,都会看到办公楼下的各个咖啡店门口排着长队。人们拿到咖啡后,不是就地立即喝掉,而是端到办公室慢慢享用。我有一次问一个同事对咖啡的喜爱程度,她笑着对我说,“咖啡是一天良好的开始。”正因为咖啡在澳洲人生活中如此重要,当地人很喜欢约同事和朋友喝咖啡,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工作和生活。在谈到求职技巧时,我也曾对墨尔本的留学生说,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去交友,扩大交际圈。喝咖啡交谈不仅实用,而且不贵。
  在墨尔本联邦广场上,人们正在享受咖啡
  但有些障碍是很难逾越的,对我来说就是澳洲的历史典故、俗语俚语、幽默笑话等。很多墨尔本男性痴迷澳式足球,聊天时喜欢问对方支持哪个球队,并热衷围绕赛事和球队侃大山。这个时候我往往有点紧张,因为我不仅没有球队,连球赛也没看过一场。
  墨尔本家喻户晓的MCG体育场,很多重大澳式足球比赛在这里举行
  尽管有这些障碍,我还是会在茶余饭后努力去跟一些同事聊聊天,建立一些个人关系。我们通常会谈论家庭、小孩、爱好、运动、美食等。到了春节期间,我也会跟同事聊起中国的民俗文化。看得出来,当地人对中国文化十分接受。每年,在华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会有灯会、春联和舞狮等春节庆祝活动,很多白人都会去看热闹。此外,中国的太极拳在澳洲越来越流行。在我们公司办公楼旁边的广场上,每周五早上,会有一个白人老太太免费教太极,吸引一群爱好者。我因为学太极拳的缘故,今年春节期间还随师傅到一个大型购物中心进行太极拳表演,吸引众多当地人驻足观看。
  除公司文化外,我也注意保持与街坊四邻的友好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对我们*9代移民来说尤其贴切。很幸运,我的邻居都很本分、友善、热情。圣诞节时,我们一般会互送圣诞卡或礼物。由于我们家有小孩,每年都会收到邻居的巧克力。
  去年初,因刮大风,我家后院的一棵树开了裂,随时都会掉下来。由于这棵树较大,又紧挨着与邻居共有的篱笆,我担心掉下来会砸到邻居,因此赶紧提醒对方要注意安全。这个邻居应该有60岁左右,他听到我的提醒,立即查看了那棵树的情况,当即建议砍下危险的大树枝。我对此毫无思想准备,加上没适当的工具,也没有砍树的经验,就没有马上表态。看我有点犹豫,他立即表示,如果我愿意,他可以帮我砍树。被他的真情所打动,我高兴地答应了。很快,他就带着他哥哥过来,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配合有序,十分利索就把树砍下,并用电锯锯成短木条。然后,又主动提供他的拖车,亲自驾车帮我把这些绿色垃圾送到政府指定的处理站。对于这样的“雪中送炭”,我真的很受感动。除了表示感谢,我说要请他们吃饭,这位老邻居却说,千万不要感到欠他的情,这点忙不算什么。话语如此简单、如此朴素、如此无私,真让我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
  会计师大有可为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几乎一直在从事国际事务。也希望今后能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发挥中澳会计和经济交流的桥梁作用。中国与澳洲关系如此密切、如此重要,我想,作为一个会计人应该有很多机会发挥作用。前几年,为了配合财政部和中注协的领军人才计划,我参与举办了几期澳洲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培训了上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会计师,觉得颇有意义。其实,不管具体干什么,只要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个人价值得到认可,加上公司文化与自己的价值取向相吻合,我就觉得可以了。
  中国的会计师有很多优点,比如善于学习。我知道,很多会计师拥有不少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等。这几年,还有很多人考了外国会计师资格。但在澳洲,本地企业还是基本上只认可本地的会计师资格。公司的中高级财会人员招聘广告,一般都会要求是澳洲的会计师。这不是政府的规定,而是市场的选择。
  当然,光有资格还不够,本地工作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会说,那我没有澳洲经验怎么办?万事开头难,但很多人发现,可以从中小公司开始,甚至从当志愿者开始。在澳洲,志愿者组织特别多,涉及各类工作,因此可选择的机会很广。
  澳洲企业如此看重本地经验,主要还是看重你对澳洲公司文化的了解和适应程度。还有,就是语言和交流能力。会计师不仅是个技术人员,还是一个管理者,与领导、员工和客户的交流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传统上,我们中国的会计师比较注重技术,喜欢埋头苦干,容易忽视交流的重要性。澳洲企业很重视和尊重员工的个人意见,同事之间经常开会讨论问题。几年来,我感觉自己的工作自主权很大。在个人的职责范围内,很多具体工作内容和方式上,只要领导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往往可以按你的意见行事。有自己的话语权,不是也觉得工作更有价值吗?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澳洲的中资企业或中澳合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对澳洲的投资也日益上升。这两年,中国企业对澳洲上市和并购澳洲企业热情高涨,也是澳洲媒体追逐的重点新闻。这些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对会计师提出了广泛的服务要求,也是会计师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我觉得,对一名会计人来说,澳洲能提供的舞台十分广阔。借用一句名言作为结束语:天空才是尽头(The sky is the limit.)。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