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会计强国梦的追寻与构建!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10-08
  高顿网校小编在10月8号为大家带来一篇会计指南:中国的会计强国梦的追寻与构建!敬请财经界人士们的关注。
  作者:程瑞川
  引子
  2012年2月14日,在江南历史古城镇江,一个让全球会计界瞩目、让中国会计人振奋的宣言从这里发出,在谋划新节点的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宣布:中国会计要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
  目标是:中国特色会计体系基本建成;会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重要影响力;会计标准体系及其实施机制科学完备;会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行业发展中发挥[*{c}*]作用……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描绘的中国会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中国会计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梦想。我们在对中国会计宏伟蓝图与中国会计的发展现实进行聚焦审视后会发现,中国会计的奋斗目标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中国会计追梦的脚步从未歇息。综观承载服务中国经济社会运行重任的中国会计,上述会计强国的目标几近实现:规范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全部建成运行并实现国际趋同;会计运行主体的专业人才大军日益强大且素质大幅提升;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壮大不断振兴;中国会计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会计事务影响与日俱增……这些成就,无一不在书写着中国会计时代进步的闪光篇章,并让会计强国的梦想与现实如此的接近。
  敢于拼搏奋进中国会计在会计强国的航程中破浪前行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期待在提升,中国会计强国圆梦的道路不平坦。
  2006年2月15日下午,全球会计界的目光聚焦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财政部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已建设完成,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消息迅速被国内外媒体向外界作了转载报道,一时间中国会计引起了全球金融、资本市场和会计界的高度关注。
  “这是中国会计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时任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国内外多次强调,中国政府始终将会计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正是基于这一战略高度,中国会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其首要战略工程是加强规范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
  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50万亿元,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
  而且,中国早在2011年就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微观经济个体实力也在迅速壮大。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内地入围企业超过70家,首次进入前10名。
  中国经济的发展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国际化是开放的经济,经济贸易、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这就要求会计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从而记录经济运行状态、调整经济利益分配、解决经济贸易争端。要让会计担当这些重任,必须制定开放统一的会计标准,为经济国际化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信息,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中国会计规范标准体系建设首先瞄准的是构成资本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与国民经济脊梁的国有企业。从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分析,投资者信心始终是主导资本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而投资者信心又来源于人们通过透明财务信息对市场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透明财务信息的“生产”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来保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进行严格规范,能有效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准则从会计信息生成、披露各个环节都有科学规范的要求,会有力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脊梁,事关国计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特别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国有大型企业,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也必须通过会计准则规范其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使其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并作为对国有企业管理绩效、资源配置及资产保值增值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财政部在1991年制定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正式将会计准则建设作为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列入其中。随后,准则建设稳步推进,于1992年发布了[*{5}*]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加快,于1997年颁布了[*{5}*]具体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为了更好地听取有关权威专家对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议,财政部于1998年成立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咨询机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会计准则的总体方案、体例结构、立项等提供咨询建议;对会计准则制定中重大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等提供咨询建议;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有关基础理论提供咨询意见;对会计准则实施情况提供咨询并反馈有关信息。
  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成立后,进一步加快了准则建设步伐,于1998年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7项具体准则,从1999年到2001年又先后发布了8项具体准则。
  正当我国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并采用拿来主义建设中国会计准则时,震惊全球会计界的“安然”、“世通”及为其提供审计鉴证服务的安达信破产的财务丑闻爆发了,这使会计界遭遇了空前的危机,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也由此陷入了停顿。
  为了更加切实有效地集中行业智慧,汲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经验教训,2003年,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改组,大幅度增强了委员的代表性。改组后的会计准则委员会聘任了理论界、职业团体、中介机构和企业界等的代表。
  与此同时,财政部制定并发布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大纲》,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纳入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经过不断的反思、借鉴、探索与准备之后,会计准则建设于2005年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突破阶段。当年4月,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了会计准则建设专题会议,并对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原则、程序与步骤作了全面部署;5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外币折算》等3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6月,又发布了《保险合同》等6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7月,再次发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4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在紧锣密鼓的修改完善之中。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已建设完成,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消息迅速被国内外媒体向外界作了报道,一时间中国会计引起了全球金融、资本市场和会计界的高度关注。世界著名的财经媒体《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已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趋同,此举将提升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经济体信息质量的信心。
  2007年是会计准则实施的*9年。为了确保新准则的顺利实施,财政部及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为新会计准则实施提供指引;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专家工作组,为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提供技术指导。为了及时解决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财政部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继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2号、3号、4号、5号文件,有效地解决了会计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评价监控会计准则实施效果,从2009年开始,财政部连续发布《上市公司年度执行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全面评价与了解会计准则实施效果。
  纵观全球会计发展史可以发现,像我国这样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推进“闭环式”会计标准体系建设并进行有效实施的国家极少。就某个具体方面或侧面而言,中国或许不是*8进的,但就整个标准体系而言,中国却是先进国家之一。
  新会计准则体系颁布实施6年的实践证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成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的意义是深远的,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乃至世界会计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谈判代表团曾赞叹说,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已走在世界前列;世界银行在对中国会计审计标准体系建设进行考察评估后,更是高度评价它为“可供其他国家效仿的良好典范”。
  在完成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建设后,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转向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99%;创造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60%;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小企业基础差,管理不规范,这不仅为国家进行宏观管理造成了障碍,也制约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对中小企业实进行规范管理,不仅能为国家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也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004年,财政部发布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于2005年开始实施。在实施后,制度有效地规范了中小企业会计行为,并显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了构建完整统一的会计标准体系,财政部在总结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经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并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实施。
  同时,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加强协调,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工作。至此,由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构成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全部建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命脉,农业的发展关系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国是农业大国,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十年10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前所未有。
  取消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实施转移支付制度,国家每年对农业的投入超过万亿。海量的农业资源管理,庞大的投入支持分配,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一繁重的任务责无旁贷地由会计承担。然而,农村会计的基础犹如农业的现状,其落后的条件、缺失的基础、传统的观念,使农村会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农村会计的这一难题,财政部于2004年发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2008年根据农业发展出现的新形式,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为规范农村会计核算提供制度保障。但是,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不规范、核算不准确、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仍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为了破解农村会计难题,财政部在统一推行管理的同时,积极寻求实践经验管理方式。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处于加快发展及改革开放前沿的地方,已经探索出了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路径。西部大开发主战场陕西省从2000年开始实施农村会计委托制;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从2003年开始推行会计委托代理制;而会计改革先锋湖北省已全面实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
  财政部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广农村委托代理会计模式。在经过两年的实践后,这一管理模式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首肯。2010年,中纪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作为实践探索的成功管理模式,不仅为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组织形式呈不断发展增多的趋势。这些社会组织拥有大量的资源,如何规范这些日益增多的资源并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稳定发展服务,也是会计所面临的新挑战。2004年,财政部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这非常有利于规范社会组织会计行为和提高信息透明度。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医疗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与满足新形势教育、医疗事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财政部相继颁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等,这为教育、医疗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建设会计信息生成标准体系的同时,鉴证标准审计准则体系建设也在同时推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审计准则标准的探索。1991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5}*]执业规则———《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
  到1993年年底,已先后发布了7项执业规则。
  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注册会计师法》,赋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制定执业准则的职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1994年开始起草独立审计准则,到2004年的10年中,其先后分6批次共发布了41项审计准则,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框架。
  中国审计准则建设发生转折并取得实质性突破是在2005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充分借鉴国际上广泛采用或认同的高质量国际审计准则,开展了审计准则制定及国际趋同的研究,并在2005年年底完成了22项新准则的起草和26项继续生效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至此,中国完成了全部48项准则的制定工作。一套与中国经济体制相适应,顺应国际趋同要求的中国审计准则宣告完成。2006年2月15日,中国审计准则同中国会计准则一并对外发布,从2007年1月开始实施,中国审计准则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
  在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完成后,为帮助行业从业人员理解和应用新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迅速启动了准则指南的制定工作,并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在新审计准则实施前完成了审计准则指南制定。这与准则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执业规范体系,为新准则的实施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
  2007年是新准则实施的*9年,为确保新准则的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了准则咨询指导组,建立预先处理制度,解答准则执行中的疑难技术问题。同时继续细化准则执行指导,在准则及指南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指南,将准则体系的各项规定转换为审计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可操作程序,为注册会计师执行新准则提供技术支持。在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展开了对新准则的执行检查工作,以全面了解新准则的实施情况。通过检查、指导,新审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工作进展顺利,新旧准则实现了平稳过渡。
  200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准则体系实现了成功转换后,将关注的重点转入着力提高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新准则的能力,发布了《小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指南结合中小企业审计实际情况,对审计工作底稿指南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和简化,更好地适应了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新准则的需要。为了扩大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视野,学习国际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组织翻译了《运用国际审计准则审计中小企业指南》。
  2009年,为了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持续全面趋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密切关注国际审计准则修订的动态,根据其修订的内容,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环境变化情况及面临的新技术问题,全面启动了审计准则的修订工作。修订的面积大,项目多,全部48项中有38项需进行修订。
  全部修订工作于2010年上半年完成,修订后的准则在2011年施行。至此,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全部建设完成,并得以有效实施。
  中国会计在完成了对外公开信息为主的标准体系建设以后,随即将战略的主攻方向转向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
  2006年,北京,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而此时也是太平洋彼岸美国影响全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美国境外上市公司”开始要求提交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年份。东西方两个大国同时启动内控工程,这是决策者别有深意的呼应还是巧合?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成员包括来自监管部门、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财政部表示,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创建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又体现自主创新,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和影响力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财政部高度重视内部控制规范标准建设,在首次全体会议结束后随即发文,对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工作大纲、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制定程序、企业内部控制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以及选聘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等,进行了具体的安排与部署。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攻坚战已打响,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进入倒计时,内部控制时代即将到来。这是我国继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完成后,会计管理的又一巨大工程,是促使会计管理规范化的重大举措,其意义不亚于会计审计准则建设。
  本世纪初,全球爆发了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及要求都在不断加强,我国也加快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标准建设的步伐。2001年,财政部发布了[*{5}*]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标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与其同时发布的还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由此,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标准的建设开始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在首项正式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发布后,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其后续的各项具体规范也相继发布。2002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两项具体规范标准。2003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对涉及企业投资的工程项目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标准。2004年,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标准的建设再次提速,先后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存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筹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等具体规范标准。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首部以全面风险管理(而非仅限于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一规范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正式诞生,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大面积实施内部控制的序幕。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保监会等部委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构成了由基本规范统领、评价指引评估、应用指引指导、鉴证指引公证的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衔接有序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来源:中国会计报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