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践之管理会计是怎么样的?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12-07
  以下为高顿网校小编在2014年12月4日为大家编写的*7会计指南——中国实践之管理会计是怎么样的?
  《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载: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4呢?”扁鹊回答说:“大哥*4,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6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昨日之扁鹊大哥,就是今日之管理会计。
  在发达市场经济体,大中型企业在财务、生产、销售部门普遍设置了管理会计岗。以美国为例,90%的会计人员从事的是管理会计工作,他们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相比之下,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远未达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一、历程:转型的阵痛
  检视我国近现代会计史,会计标准建设、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主要侧重于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好提供解释性的财务会计信息,而对于帮助内部管理人员决策参考的增值性会计信息则较少。1979年,机械工业部组织翻译出版了中国*9部《管理会计》,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引入中国。尽管西方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但管理会计实践却早已有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在国营企业中被广泛使用。彼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产品定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成本是衡量企业效率的*10指标。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已不能满足企业追求效益*5化的要求,衡量业绩由单一的成本指标扩展到效益指标。经济责任制导向的内部责任会计体系在我国企业中被逐渐建立起来,成为当时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正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充满竞争的新兴市场解构了计划体制下的传统会计世界,重构出一个生产力自由释放、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资源要素竞相迸发的管理会计新世界。我国企业纷纷投身于这场大变革,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优势,更有领军者依靠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点与本量利依存关系等管理会计知识来优化企业决策,提高经营效益。
  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我国企业逐步重视财务信息中的价值增值潜力,以价值增值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理念逐渐形成。
  环境改变专业,市场驱动创新。随着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精准发力,不再仅着眼于主营业务、主营产品,更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降低经营成本,激活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此时,管理会计不失时机地承担起破解这一转型难题的任务。
  从应用现状看,管理会计的探索和尝试,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
  一是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局部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根据重庆大学2013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抽取的307家样本企业中有61%的中小企业表示曾经运用过管理会计方法。其中,利润成本预测与固定资产投资预测被运用得最多,但涉及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财务精益化等方面则鲜有尝试。中小企业受到业务规模、人员知识结构和管理层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内容与范围十分有限。
  二是我国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先行先试管理会计工具。煤炭能源企业神华集团,在集团层面建立了“预算管理、决策支持、管理分析报告”三合一的管理会计系统,项目层面则借助“业务模型化”厘清了内部产业链,管理人员通过盈利现状分析和场景模拟实现最终的决策支持。青岛啤酒集团,建立了以EVA(经济增加值)为中心的目标管理体系,财务部门除了依据相关会计法规编制对外报表,还要按照EVA的要求编制内部报告。这套管理会计体系,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事前决策、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使得管理层决策变得更加敏捷和有效。上海宝钢集团,以经营计划为导向、年度预算控制为目标、滚动执行预算为手段,建立了覆盖公司生产、销售、投资、研发环节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同时,上海宝钢集团还特别针对财务管理构建起“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分支机构财务部门”的三角架构,集团通常负责顶层设计、战略管控和效果测评,财务共享中心负责财务信息标准化执行,分支机构财务部门则做好数据托底,为集团战略决策与执行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南方工业集团,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了“SRRV”集团化管控模式,这一模式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Strategy)为牵引,以优化配置资源(Resource)为核心,以有效管理风险(Risks)为重点,以持续创造企业价值(Value)为目标,串联起一条贯穿“战略规划—全面预算—运营监控—业绩评价”的管控链条,帮助企业管理风险并创造价值。这些国有企业虽然在管理会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管理会计岗位设置和界面划分交叉重叠,管理会计职能的联动性较差,执行人员对于管理会计的认知片面等问题。
  三是我国少数大型民营企业,主动投身管理会计变革。大型信息设备终端制造商联想集团,依托SAP R/3技术(功能涵盖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后勤等方面的ERP系统)实现了企业“价值链”的梳理与重整,并在每个价值活动环节设置了管理会计模块,为企业未来进行“价值链”优化提供了广阔空间。联想在集团层面,依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SAP信息平台,建立起以战略预算为龙头、经营预算为支撑、财务预算为保障的综合性全面预算体系,将管理会计工作落实到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我国*5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则在“集权”与“分权”中寻求平衡,建立起“预算管理委员会-业务线预算管理部-销售区预算分会”三级预算体系,企业总部根据年度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等因素倒挤出管理费用,然后经过若干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沟通,敲定最终的预算编制原则。为保障预算执行的效果,华为还建立了专门的考核机制——KPI关键指标考核体系(平衡计分卡工具)。在这套体系下,华为每年都会对内部责任中心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管理、业务发展、KPI结合程度与效果进行考评。以联想和华为为代表的这部分民营企业主动拥抱变革,走在了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前沿,作了很多探索实践。但目前他们也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离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应该看到,尽管我国管理会计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但在企业的经营效益分析、全面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财务管理精益化等方面,仍有很远的路要走。当信息时代翩然而来的时候,“指尖上管理会计”,不是旨在扩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野,也不是区分两者谁发现价值、谁创造价值,而是以治理的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支撑——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仅是控制,还包括协调;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二、问题:定向解决的归依
  总体研判,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准则规范尚未形成、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管理会计文化缺失是影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五大症结。
  一是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当下的学术界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和研究成果还处于“消化吸收”阶段。须知,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与有关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企业管理科学、科技生产力水平的状况相适应的,其假设前提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一旦用于实践必然会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因此,建立适应中国特色、转型特征、后发优势特点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二是准则规范尚未形成。由于多年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是自发的、内生的,因此,管理会计行业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准则标准与具体规范应付阙如。必须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发展管理会计,没有谁能告诉我们怎样选择发展道路,没有谁有资格代替我们制定准则规则。
  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毋庸讳言,人是决定管理会计现在和未来的*9参数。当下学术型和职业型管理会计人才稀缺,直接制约了管理会计的纵深发展。我国有近1400万会计从业者,约10万注册会计师,但懂管控、善分析、能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不足。由于我们缺少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连续、拔尖培训,导致会计人主要侧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践,不仅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多处短板,而且会计人才考核晋升机制还没有成形。
  四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管理会计相关软件开发落后,虽然现有商品化的会计软件产品杂多,但无一例外均以会计核算功能为主,专注于管理会计功能的管理软件较少。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搭建了ERP管理平台,实现了一部分管理会计职能,但这部分职能大多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延伸,无法发挥管理会计在价值管理、绩效计量等方面的优势作用。由于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初始投资花费较大,人才培养成本较高,因此大多数企业对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动性不强。
  五是管理会计文化缺失。企业尚未形成适宜管理会计发展的文化环境。管理会计本质上是决策会计,为企业预测前景和规划未来服务,这项工作需要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民主化的决策环境。现实中,多数企业均以行政强制力推行“唯上”的组织文化,决策程序固化僵化,员工反应迟滞,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深受制约。
  三、改革:从来没有“飞来峰”
  中国管理会计要适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从理论体系、准则规范、技术方法、研究模式、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重点领域,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否则,照抄照搬他国管理会计模式,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理论体系层面
  1.定量分析技术要“去抽象化”。管理会计因采用了区别于传统会计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技术而被理论界青眼有加,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阻力。不能不说,研究中一些计量分析模型存在着过度“抽象化”问题,着眼追求形式的完美而牺牲分析技术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美国管理会计专家、平衡计分卡之父罗伯特·卡普兰说过,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是空洞的。管理会计研究应该解决好理论假设与现实情况的落差,不孤芳自赏,不刻舟求剑,不自拉自唱。因为,管理会计的崛起必须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实务的有机统一,不能脱离特定经济社会条件来抽象研究,不可能千篇以律、归于一尊。
  2.研究模式要注重“合作”与“经验”。梳理西方管理会计史,不能发现,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完成了“财务决策——管理决策——价值创造”的三次飞跃。在长达近90年的理论演进中,实务界人士始终占据着管理会计研究队伍的较高比例(他们多来自大型企业集团、大型管理咨询机构、行业研究机构等),理论研究的进展更多依靠实务界的推动。这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推动与实务推动倒挂的现状迥异。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应充分整合相关科研单位、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专家资源(如会计专业协会、管理会计专业协会、各大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咨询机构、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机构),化“独立研究”为“合作研究”,变“规范研究”为“经验研究”,破解视野狭隘、观念陈旧、方法单一、设计执行脱节等难题,深入企业整体、业务、财务、人力资源等做“田野调查”,获取自然状态下的*9手资料,形成理论结晶、制度结晶、道路结晶、实践结晶。
  3.引入“决策成本法”概念框架,丰富学科内涵。2013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于是,“成本管理”成为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先手棋”。我们知道,多数企业仍采用财务会计方法下的成本分析和标准,显然,这容易导致企业成本费用错配、资金使用决策与资金需求现状相关性较低、无法识别冗余能力等。而“决策成本法”能较好弥补这一缺陷,它为组织机构的经济资源利用提供了一种货币反应,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经济活动的因果关系,管理者因此能够了解到企业在优化成本管理效果过程中面临哪些约束条件,又该使用哪些资源来解决问题,以协助管理者做好分析与决策,*3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4.归纳总结案例经验,建立行业案例管理与知识储备机制。中国管理会计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土壤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土壤。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管理会计方法,如20世纪50年代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厂内计划价格和资金归口管理;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的内部核算;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首钢的包、保、核;20世纪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应用管理会计的成功案例,但这些案例大多只是零星记载,未被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更没有从实践层面提炼出理论和思想精华。管理会计创新学派代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约翰逊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研究人员应该珍视案例的启迪意义,将企业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从案例中得到富有价值的经验。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国企业的发展实际,开展典型案例的创新研究,总结行之有效的创新成果和独特经验,建立起行业的知识管理平台机制。
  (二)准则规范层面
  中国管理会计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就是建立一套纲目兼备、逻辑严谨、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准则体系。一是由财政部组织筹建管理会计行业协会,负责管理会计师的考试和后续教育工作,创办管理会计学术刊物,发布管理会计的准则或指南,制定管理会计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的具体工作。二是制定颁布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对管理会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和道德规范作出规定与约束,保障管理会计工作有序有效运行。
  (三)信息化层面
  1.着力优化ERP平台,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技术支持。依托ERP平台,管理会计功能可以从成本管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扩展至成本管理、计划预算、绩效衡量协同的新模式,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管理会计体系嵌入这个平台中,形塑成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盈利管理、绩效衡量四个模块,由此覆盖企业“价值链”,提取“价值链”上价值活动所引发的成本、收入和资源信息,实现经营事项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以及决策优化的管理目标。
  2.着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让管理会计“享云而变”。“大数据”、“云计算”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它推动了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深耕,让管理会计工作变得更加敏捷有效。“大数据”、“云计算”出现以前,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大多存储在原始凭证、账本及各部门的IT平台内,庞杂的信息得不到互联与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信息“碎片化”。一旦建立起“云计算”平台,企业可以将各责任中心的信息将统一归集到云端,不论何时何地,管理人员只需登录云端,就能按权限使用共享信息。
  在互联网迅疾发展的今天,有关部门应抓住新技术革新的重大机遇,建立拥有数据聚合、分析、分配和预警功能的管理会计云数据库,用创新撬动转型,推动监管模式从碎片化、分割式向共享式、功能型转变,让市场运行数据、公开披露信息、会计审计数据、监管分析数据最终汇入云端数据库,通过分类、汇算、分析及公开,使行政监管单位、投资者、公司管理层能便捷获取市场信息,优化要素市场运行效果,提高行政监管效率。
  (四)人才层面
  1.推动建立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胜任力框架,加快培养管理会计高端人才。一是以提升会计人管理会计能力为目标,定向提高会计人多谋善断能力,增强会计人“决策与规划力”与“管理执行力”。二是吸收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管理会计成果,总结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职业胜任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
  2.改进完善培训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由财政部管理会计行业协会设立“管理会计人才领军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领军工程”),打造财政部门、行业协会、国家会计学院等纵向联动、横向融合的强大合力。“领军工程”开展多层多样制度化培训,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实务界管理会计师,为全面提升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人才动力。二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三是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积极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案例培训机制,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标杆示范。
  (五)文化层面
  1.坚持“人的管理会计现代化”,奠定管理会计实践的微观基础。管理会计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管理会计从纸面落实到地面,涉及到企业跨部门员工间的协作,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技术为用,才能激发员工个体参与管理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人的管理会计现代化“主张把人放到更突出的主体位置,管理方式也从命令、控制型向激励、引导型转变,有利于企业在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时化被动为主动,实现“驭繁于简”。对于大型企业治理层而言,推进“人的管理会计现代化”要适时加快企业内部的“产业民主化”进程,分层次、分环节、有针对性的实现“垂直型集权”管理向“扁平化分权”管理的转变。横向分权的扁平化管理,提高了经营信息跨部门流动的效率,实现了决策端口的前置。因之,管理会计覆盖的每个模块能够摆脱“事权皆归于上”的低效决策机制,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快的决策反应空间。
  2.向传统文化汲取养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发展道路。管理会计顾名思义,首先是管理,然后才是会计。而管理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艺术,管理会计应该更加重视“评价”,以人文和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两翼。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以“系统观”“整体观”为主导的思想体系,它以实现“整体的优化效应”为*6追求目标。我们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发展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这就规定了管理会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应简单嵌入西方作业成本法、平衡积分卡、EVA等管理会计元素,而应深度融合中华文化关于集权与分权、利与义、中庸与仁爱等指尖上的会计价值观。
  3.塑造管理会计领导力,加速管理层转型。管理会计的实践,与企业微观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管理层的风格与习惯是微观文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高效应用,需要得到部门和员工的广泛支持,但这并非一蹴而就,整个过程首先需要提升领导层的管理会计领导力。一要打破刻板印象,树立管理会计在企业运营中的[*{c}*]作用。管理层应普遍认可管理会计能够站在企业战略角度,对公司的决策施加影响,实现公司价值的*5化。二要树立伙伴视角,主动[*{c}*]管理会计与战略、业务结合。治理层、管理层应将管理会计领导力融入企业整体领导力视野,积极参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把握各种风险,弥补管理短板。三要转变发展观念,从追求规模效应向价值管理转型。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时,治理层、管理层应将注意力集中在价值创造能力,[*{c}*]管理会计工作成为企业价值的整合者,引导产业资本撬动金融资本,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双向牵引。例如:卡特彼勒公司将公司业务目标和财务收益、股东价值的创造对接起来;宝洁公司以“股东总回报率”的股东价值模型,作为战略工具和评估管理绩效,将资本成本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降到了4%以下,这就是管理会计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巨大贡献。四要抓住管理会计创新变革的机遇,推动企业治理升级转型。治理层、管理层应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会计借助信息化平台,更便捷、更实时、更有效地参与到企业业务模式的设计、调整、流程的改造和执行中来,让管理会计成为[*{c}*]企业变革的力量。
  (六)应用层面
  1.加快管理会计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客观上需要加快发展公共部门管理会计。一是加快政府会计和预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基础转变,将计量绩效的信息逐步纳入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中。二是依据新《预算法》,进一步改革公共部门的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体系,通过编制内部报告帮助公共部门提高治理效率,优化治理决策。三是依靠管理会计工具,发挥绩效评价功能,提高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政府实体决策从注重投入向注重产出和效益转变。
  2.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支持机制,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效率。一般认为,管理会计的会计对象是“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管理会计扩展至企业治理层、管理层行为单元链,构建起以“行为-价值”为内核的支持机制。从机制框架来看,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是以价值信息集成卡为中心,设置行为价值账户,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创造的价值提供会计平台;二是创新行为价值账户的记账方法,凸显“行为”与价值创造之间的联动关系;三是建立与管理会计理念契合的价值分析与评价体系,形成以企业价值形成为逻辑主线的考评系统。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和地区情况不同,各国和地区的管理会计发展都是独特的,都是这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渐进改善、内生演化的结果。我国管理会计不能想象突然搬来一座“飞来峰”,也不能看到别国和地区有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落后,一定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别国和地区没有就认为是多余的,不值得珍惜。总之,中国管理会计充满活力的制度文明与治理转型,必将成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深刻变革,也必将为风云激荡的世界会计版图,构筑一块更为坚实的地基。
  来源:《财务与会计》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会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