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地理综合》科目大纲已经发布,各位同学注意及时关注相关信息。高顿考研为大家整理了西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地理综合》科目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综合》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15
一、考核要求
本《地理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地理综合》力求全面涵盖地理学专业分支的基础知识,突出核心内容,更加科学、客观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专业基础与发展潜力兼备的优秀考生,为地理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服务。考生可根据试题要求选做题目。
二、考核评价目标
理解和掌握地球形态、动态特征、构造及其在自然环境形成过程中的地理意义,地壳和大气两大圈层的特性和运动形式,水圈的各组成部分及海洋的作用,地貌成因类型、特点及其发育规律,土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观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理解和掌握人地关系、经济活动与环境、人口与地理环境、聚落、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区域发展与协调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地理空间数学基础、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新进展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岁差、章动和极移。
第四节地理坐标
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化学成分与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地壳运动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火山;地震。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简史。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
第二节大气的水分和降水
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的变化
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湖泊;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第三节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第八节火山地貌
第六章土壤
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
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灰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地球上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生物种群核生物群落
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
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九章人文地理学绪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应用“老三论”和“新主论”,预测。
第十章人地关系
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回顾与发展。
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
第十一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工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
第十二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
人口素质的内容与指标,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第三节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
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节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与规律,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
第十三章聚落
第一节城市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类型,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的地域结构。
第二节村落
村落的产生与发展;村落的类型,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地域类型。
第十四章文化、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地域文化系统
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景观。
第二节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休闲活动,旅游活动,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遗产与旅游环境,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十五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政治活动
政治,政治活动,政治系统,空间政治行为。
第二节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
领土与政治活动,自然资源条件与政治实力,政治活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调控和干预。
第三节文化与政治
语言与政治,民族、民族主义与政治,宗教与政治,科技进步与政治,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地缘政治的观念与主要流派,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背景。
第十六章自然资源利用保护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自然资源观与世界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的概念,正确的自然资源观,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资源的主要保护和防治措施。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资源永续利用的措施与对策。
第三节人类的环境观
环境悲观论,环境乐观论,环境可持续发展论。
第四节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类型,人类与环境协调。
第十七章区域发展与协调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区域的时空完备性,区域共同体。
第二节区域发展与演变
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问题与影响因素,区域演变阶段与区域发展类型。
第三节区域协调
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区域协调论,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
第十八章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数据,信息,地理数据,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组成与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与DBMS、CAD、遥感、测量等学科的关系,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及研究前沿。
第四节地理空间数学基础
地理空间,大地水准面,地球椭球体,地理坐标系,地图投影,空间尺度,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
第十九章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结构
第一节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概念模型,空间数据逻辑模型,空间关系,拓扑关系。
第二节空间数据结构
矢量数据结构定义,栅格数据结构定义,镶嵌数据结构定义,实体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完全栅格数据结构,压缩栅格数据结构,Voronoi数据结构,TIN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与栅格数据结构比较,矢量数据结构与栅格数据结构转换。
第二十章空间数据库
第一节空间数据库基本概念
空间数据库,空间元数据,空间索引,空间数据库引擎。
第二节空间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内容与设计步骤,矢量数据的管理,栅格数据的管理。
第二十一章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
第一节空间数据处理
空间数据源,数据结构转换,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压缩,空间数据质量评价。
第二节GIS基本空间分析
查询分析,几何量算,邻近分析,叠置分析,窗口分析,网络分析。
第三节DEM与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基本地形因子分析,地形特征分析,水文分析,可视性分析。
第四节GIS空间统计分析
基本统计量,空间插值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关系建模。
第二十二章地理信息可视化
第一节地理信息可视化
地理信息可视化定义,可视化的一般原则,可视化表现形式。
第二节地理信息输出方式与类型
地理信息输出方式,地理信息系统输出产品类型。
参考书目:
1、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3
4、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官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