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几个月后又有不少大学生将纷纷陷入“就业难”的恐慌。何谓“就业难”?不过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秤”无法端平。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大学生们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发愁。
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平衡?既然我们无法左右用人单位的想法,那么不妨先弄清楚,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那些名企真正需要的?然后,根据他们的标准来改造自己,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学以致用,关注“实务技能”
大学里,如果你仅仅将目光聚焦于课本上的理论,注重死记硬背,那么也许你是一个合格的“看书者”,但绝不是一个真正的“能力者”。
学历、分数是大学生的*9张名片,却不足以成为企业决定是否录用的*10门槛。培养一个新员工,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成本和精力,因而企业更乐意聘用一些在大学里就有过相关实践经验,具备一定实操基础的大学生。这体现在两方面,就拿财会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想进堪称行业权威的“四大”,一需要在大学里积极寻找相关的实习,获得丰富的实习经验,二可以通过报名一些权威的培训机构,例如堪称“国内财经培训领域*9人”的高顿,拿下偏重于应用的权威证书ACCA,从而增强自己毕业应聘时的资本。
 
提升综合“软实力”
有人说,大学就是个小社会,我们需要学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社会中不得不关注的“人情冷暖”。
如今企业对大学生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停留于专业水平的高低,还看重他们是否具有相关的软实力,能够熟练应用谈判技巧、沟通技能,进行适当的心态调节等等,以及在团队协作方面,是否有合作意识。毕竟在职场中,很多项目都需要由团队协作完成,团队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工作完成的效果。
只有具备相关的“软实力”,才能更快地融入一个新环境,并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最多的价值。
挖掘自己的“兴趣点”
有人说,大学里最坑爹的就是“社团”,但也有人说,大学四年里让自己感触最深的就是“社团”。区别在于,你是否真正从中学到了什么。
把参加社团、参加学生组织当做一项“任务”。每逢周六周日开会就请假,日常活动几乎不参与,这样的社团生活注定寡淡无味。而如果通过社团挖掘到自己的一个兴趣点,学一项运动,或是学一种乐器,或是练练手绘,不但能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之后的面试,甚至是职场生涯中,也会成为一笔有价值的“谈资”。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用人标准,而越是权威,越是高端的企业,往往拥有更高的门槛。想要顺利拿到500强offer,首先需要明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对照他们的标准进行自我提升,这样才能在毕业时避免“就业难”的尴尬。
▎本文作者Candy,来源高顿。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