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国门掘金海外。截至2017年5月,共有47家央企参与、参股或者投资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项目,涉及合作共建项目1676个。除央企外,因为国外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而积极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更是不计其数。“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拓展的“新常态”。
一带一路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与企业全球化战略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外派经理人在国外陷入了水土不服的窘境,除了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外,在当地的税收政策、会计准则等商业环境氛围适应上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基于是不是有很好的人才,人才培养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通晓国际“游戏规则”的财税人才极缺,正成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获得海外发展商机中的拦路虎。
由于地缘政治、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经济环境、商业规则、法律体系、行业标准差异等因素,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其中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尤为突出。“走出去”企业急需具有国际眼光与学识的财税管理人才,来为当地的项目运作及经营交流提供支持。
“一带一路”建设
记者注意到,当前有几大问题正困扰着在异国他乡开疆扩土的中国企业:
首先,税收信息不对等增加了企业海外税收的风险。
正在“一带一路”中亚国家进行项目投资的某建筑企业税务经理江山告诉记者,“除了要时刻关注当地税收政策法规,更要合理利用双边税收协定来降低企业海外税收的风险,没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很难和当地税务官员打交道。”
其次,国际规则的差异令财务高管摸不着方向。
以会计准则为例,国内财务人员在接受财会教育、进行会计处理时,往往只关注中国会计准则,对国际准则知之甚少,加上国内缺少相应的学习渠道,一旦前往海外开展工作难免困难重重。
再者,部分企业的外汇风险意识淡薄,外汇管理机制不到位,很容易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国外的投资项目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外汇,如财务人员对当地外汇政策、法规了解不清,汇率变化预估不足,就容易造成汇兑损失,使得企业真实盈利不增反降。在东南亚,大部分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当地央行货币政策相当独立,外汇汇率稳定性较差,其波动幅度和国内较稳定的人民币美元汇率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极易给企业的外汇交易换算和报表折算造成巨幅波动和巨额损失。
此外,异国他乡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商务礼仪等完全陌生的环境,也需要外派管理者快速适应。
事实上,对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别投资环境熟悉的程度以及战略发展、金融投资、资本运作、抵御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能否走得稳健。矛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停留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局面,与企业真正需要的外派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带一路’国家税收政策
“通晓‘一带一路’国家税收政策,熟知当地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是企业对外派财务经理人与项目运作人的基本要求。目前对这方面的培训太少了!”有关专家对记者表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赵可金建议,应尽快打造“一带一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庆幸的是,市场对“一带一路”人才的渴求引起了一批民间教育力量的关注。记者近日获悉,国内财经教育机构高顿正式宣布,强力响应国家部委对“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号召,全国首家推出“一带一路”财税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学习,提高外派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提升财务支持团队的海外应变能力与业务解决能力,打造“走出去”企业真正需要的外派财务管理人才。
“我们对国家‘一带一路’政策风向,推进企业、政府机构、各级组织的呼应态势做了近三年的跟踪,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业环境、政策法规做了深入的调研。”高顿研究院“一带一路”课题组负责人周文表示,“实施‘一带一路’财税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能够最直接地帮助到外派财税经理人解决问题,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海外商机,同时亦是企业成体系地培养、储备高级财税人才的有效探索,对企业的全球化、国际化战略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