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煤炭黄金十年结束”的说法,去年业内还存在争议,今年就基本认可了。

  今年1—4月,国内煤炭市场延续了去年的下行态势,截至目前仍没有任何向好迹象。去年以来,全国煤炭经济运行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煤炭需求放缓,进口煤大幅增加,库存居高不下,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煤矿建设投资回落,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面对市场形势逆转,煤炭企业该如何应对?行业发展又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好日子”,一去不返

  价格大幅下跌、利润大幅下滑、库存持续高位、进口煤大量涌入

  “过去是电厂求着煤矿买煤,现在是我们求着电厂卖煤,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山西省晋城市的一位民营煤矿老板说。在当地最近的一次煤炭价格下调中,连优质煤的价格也下调了30—70元/吨。销售压力逼迫煤炭企业竞相降价,“个别煤矿已经开始与大客户单独议价,价格低到令人震撼!”市场机构的监测报告显示。

  的确,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正面临严峻形势。

  煤炭产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今年前4个月,全国煤炭产量11.5亿吨,同比减少2300万吨,下降2%;煤炭投资同比下降6.6%。

  煤炭社会库存高位清晰显示着国内煤炭市场的供大于求:去年以来,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目前全社会煤炭库存2.92亿吨,比社会正常库存多1.5亿吨左右。

  煤炭企业经营面临十年罕有的困难局面。在供大于求压力下,煤炭价格持续下降。去年6月份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降至620元/吨,之后价格总体呈小幅波动下滑趋势,近期基本稳定在605—615元/吨。而就在2011年煤电价格谈判时,国家还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合同电煤价格每吨不得超过800元。煤炭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1—4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6%,利润同比下降43.6%。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出现亏损,个别企业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推迟发工资的现象。

  企业经营困难,导致煤炭企业货款拖欠增加。一季度,协会统计直报的80家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总额1882亿元,同比增长30.4%。

  企业经营困难,也增加了安全生产的隐患,今年以来,吉林、贵州、四川等地连续发生几起重大煤矿事故。

  分析当前煤炭市场形势的急转直下,业内认为市场需求下降、前一阶段的产能建设超前是两大主因。

  在需求方面,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电力、钢铁、化工等煤炭主要下游行业普遍不景气,煤炭需求不足。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加4.3%,增速较上年同期及四季度均有所回落。其中受水电增发影响,火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减少95小时。在供应方面,受前一阶段市场繁荣刺激,国内新建、扩建了一大批煤炭项目。不仅如此,随着前两年上马项目的陆续竣工,明后年国内还将迎来一轮投产高峰。

  去年以来的煤炭进口量持续高位,也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的供大于求。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煤炭价格下行,大量进口煤涌入我国。去年全年全国累计进口煤炭2.9亿吨,同比增长29.8%。今年前4个月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1亿吨,同比增长25.6%。有市场机构预计,今年我国全年进口煤炭量将突破3.5亿吨。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市场供应宽松、产能相对过剩局面,可能在两三年内不会有明显改观,煤炭行业新一轮调整周期已经到来。
 

  水落石出,市场倒逼行业补短板

  降本增效、研究市场、延长产业链、科技创新

  市场供需逆转,煤炭企业如何应对?

  降本增效开始受到煤炭企业的高度重视。在前一阶段的市场繁荣中,煤炭企业降本增效的愿望并不迫切。随着市场形势的恶化,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开始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降本增效在一些企业已初见成效。2012年中煤集团围绕“稳增长”,推行目标成本责任制、经营质量分析与监测,建立生产模型,强化现场调研督导,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挖潜增收30亿元。其中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就审减工程造价2.04亿元,促进企业增收节支6156万元。

  煤炭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也促使煤炭企业调整营销思路、加强市场研究。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坚持每月至少走访5家客户,*9时间掌握了客户需求。他们还在重点单位派驻技术人员,搜集需求信息,进行跟踪服务。一季度,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按照市场调结构,围绕需求做“产品”,在危机中赢得商机。

  延长产业链、多元化经营,也成为煤炭企业避险途径。近年来,山西七大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之一——晋城煤业集团在巩固煤炭主业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化工、煤层气等产业,非煤产业产值已占到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一季度在煤炭利润下降的情况下,晋煤集团的煤化工、煤层气、电力、煤机制造等产业继续保持赢利,其中集团无烟煤全部被其控股的19家化工企业消化掉。“过去我们主要是以煤炭来参与市场竞争,现在我们是用整个煤炭产业链在竞争。”晋煤集团董事长武华太说。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认为,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是消化当前煤炭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国进口大量石油用于化工产品制造,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煤化工已经可以生产出大多数石油化工产品。我国应当总结近年来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工程建设经验,扩大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示范试点范围,推进煤炭向原料转化的产业化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化解煤炭产能过剩,也能实现对石油、天然气优质能源资源的有效替代,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掩盖了许多行业短板,如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意识不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如今市场倒逼,为度过危机,企业应当加快调整内部结构、适当延长产业链,同时还要提高煤炭的生产效率,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降成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说。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价格下跌,行业中也普遍存在“以量补价”的现象。许多企业通过增加煤炭产量,来拯救不断下滑的利润总量,以求“堤内损失堤外补”,其中不乏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姜智敏认为,这种“以量补价”的应对手段,只会加剧市场供需失衡,进而导致更加激烈的价格战、更严重的价格下跌,煤炭企业应清醒认识。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营造公平市场环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5月初,国家能源局召集煤炭、电力相关企业开会,征求《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办法》拟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即低于4544大卡、含硫量高于1%、灰分高于25%的煤炭,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

  该意见受到煤炭企业的普遍欢迎,因为去年以来大幅增加的进口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低热值褐煤,抬高低热值煤炭进口门槛,能够有效缓解进口煤对国产煤炭价格的冲击。

  但这一意见也受到电力企业的普遍反对。由于国外开采条件好、技术水平更高、管理更精细,这些进口煤即便加上漂洋过海的运费,价格也低于国产同等级煤。抬高进口门槛,显然不利于电厂降低采购成本。

  对这一问题的争议,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分析。对能源使用效率较低、污染排放较严重的低热值煤炭,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应当设定同样的使用门槛。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格局,我们应当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鼓励多用进口煤。而考虑到环境约束,我国应当坚持鼓励多用热值高、污染小的优质进口煤。姜智敏认为,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设计,还是企业的发展,都应当既关注当前的困难,也着眼长远发展,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除了调整进口煤政策,要应对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政策层面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

  首先就是煤炭总量的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认为,要深入研究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与煤炭供应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当前全国煤炭产能建设超前、市场供应宽松、相对过剩的现实,又要看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按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由现在的1.0下降到0.5左右测算,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50亿吨左右,我国煤炭短期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所以,我们要站在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提高全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保障能力,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如何减轻煤炭行业税费负担,也应纳入政策研究的范围。据估算,在前两年的高煤价背景下,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就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0%,如今煤价下跌,税费在成本中的比重肯定更高,令煤企雪上加霜。这些种类繁多的税费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合理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值得重新考量。除了全国性税费外,各省也纷纷出台了种类不一的税费征收标准,直接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亟待治理。“对于行业的总体税费负担,国家必须做一个顶层设计。”姜智敏认为。

  在目前煤炭市场出现困难的背景下,安全生产问题必须敲响警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规律显示,煤炭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煤炭经济大起大落时期,往往也是煤矿事故多发时期。如1997年,全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95起,死亡1390人;1998年,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79起,死亡1541人;2008年,发生重特大事故38起,死亡707人;2009年,发生重特大事故20起,死亡509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炭市场由基本平衡快速向供需宽松和结构性过剩发展,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给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