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的风波随着“小马哥”(马化腾)的一再辟谣似乎已逐步烟消云散,但是,这件事绝对没完。
  像微信这样的OTT业务,通常是指互联网企业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络所发展出的自己的业务,从而可以直接面向用户收费,而导致网络运营商沦为传输管道,无利可图。
  细想一下,对于运营商来说,微信是短信和通话的结合体,其朋友圈功能又类似微博,而且这个对手既潮又免费,背后又是财大气粗的企鹅帝国。
  在这场争论中,腾讯发过声,工信部辟过谣,媒体也热议许久,而处于核心位置的三大运营商却一直沉默。
  三大运营商怎么愿意将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呢?其实在这场微信阻击战背后,除了中国联通[-0.27% 资金 研报](600050.HK)没有太大动作外,中国移动[0.41%](0941.HK)和中国电信[1.22%](0728.HK)一直在暗中布局,筹谋夺回失地。
 
  移动:重构飞信,入股科大讯飞[-1.34% 资金 研报]
  其实三家大佬并不是没做过互联网短信这类的即时通讯软件,尤其是中国移动,自己明明很早以前就布局过飞信,在其看来微信充其量就是飞信和微博的合体版。
  飞信,2006年推出之后,着实火了一段时间。PC端如同简化版的QQ,当好友不在线的时候,发送的内容将会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好友的手机上,而在PC端发送短信都是免费的。一时间,飞信成了当时的短信群发神器。
  随着飞信拥趸的增多,网络塞车出现了。飞信发送信息的网络延迟越来越长,发出去的飞信要过好几分钟甚至半小时才能收到;有的飞信则干脆“飞”没影儿了。
  飞信当年遇到的问题,正如前段时间移动对微信的批评那样:占用了大量的2G/2.5G网络的信令资源,让网络出现了拥堵。拥堵的结果就是,即时通讯变成了“过时通信”。
  如今,为应对微信,移动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抓现成的,重构飞信,也许不是*4的选择,但却是最快收复失地的选择。随后的4月上旬,中国移动内部一份“不慎曝光”的PPT表明了移动的下一步部署:重构飞信。
  4月16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的招标公告显示,中国移动对飞信系统的开发与支撑工作招标已经开始了。而从招标项目看,中国移动的确是在对飞信的重构上下了“狠手”,至于谁会中标,目前还不得而知。
  作为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电信运营商,移动的危机感一直存在。去年8月,中国移动就已通过其子公司以每股19.4元的价格认购科大讯飞(002230.SZ)非公开发行股票7027万股,占本次发行后科大讯飞总股份的15%,交易总额达13.63亿元。
  随后推出的语音类服务“灵犀”则充分表明了移动此举的目的——打造中国版的Siri,灵犀可以用语音操控手机,通过语音实现打电话、发短信,设置日程,启动手机的各项操作。而作为重构飞信的重要部分,语音技术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国内语音技术最牛的公司,则非科大讯飞莫属。
 
  电信:联合丁磊对付微信
  在杭州市江干区新塘路上,坐落在这里的新传媒[1.61%]产业大厦很显眼,在这里聚集了许多与新媒体有关的企业,包括中国电信协同通信运营支撑中心,中国电信的八大移动互联网基地之一。
  这个中心就是中国电信自己的即时通讯软件——翼聊的运营方所在地。早在2010年10月中国电信就推出了翼聊,该应用的功能大体上和微信差不多。此外,电信内部还有着另一个尚未面世的种子产品,而这个产品的背后还站着另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
  据一位接近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的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爆料:“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已经私下里找丁磊谈了好几次,最终敲定了合作意向。翼聊未来会改名叫翼信,会加入很多的互联网元素,更加接近微信甚至比微信还要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微信。”
  据了解,翼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5的卖点是可以通过手机端发送语音至固话,固话则会以来电提示有一条语音留言,收听后可以恢复数字键进行回复,从而实现了手机和固话之间语音聊天。
  目前该功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9次接起固话后,可以听到提示并回复语音,但无法连续对话,想回第二句,只能挂掉再重新接起。
  据这位内部人士透露,双方的谈话甚至涉及了在未来可能会就翼信的持续开发维护,建立一家合资公司,但即使这家公司不会公开成立,中国电信也可以依托网易来帮助自己拓展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布局。
  但是截至发稿时,本刊仍未得到网易方面对这一合作传闻的回应。
 
  战役能打赢吗?
  “OTT和运营商之间在今年内早晚会有一战,”一位接近中国移动的OTT观察家向《中国经济周刊》断言,“但从大的方向上看,最后的结果多半是三大运营商放下身段求同存异。”
  尽管运营商们已经感觉到了“OTT们”的凶猛,并且已经开始布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运营商们的多款即时通讯产品,大多没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用户规模优势和管道优势。很多产品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用户体验差、功能闲置的现象。
  “因为这些产品多数是为了做而做,并没有重点来开发。2012年,微信研发费用超过30亿元,其中运营费用就高达8亿元,还是不赚钱的,而由飞信衍生出的飞聊的运营费用不到500万。”上述OTT观察家分析道。
  “其实,私下里,三大运营商是承认自身的差距存在的,我觉得最后各方寻求合作的可能性更大。”上述OTT观察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2012年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悦对于OTT的态度也有了些微转变,他表示:“既然微信刺激了我们流量的增长,我们为什么还怕它抢利润?中国移动没有指责别人抢地盘,短信也抢了邮政贺年卡的生意,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有了李悦这句话,运营商们和OTT之间的火药味似乎淡了不少。三大运营商逼迫庞大的自己迅速转头干OTT,不如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合作共赢。
  日前,针对微信收费,“小马哥”又在公开场合表态:只有合作才有出路。有这话,运营商们还怕啥?
 
  国外的OTT合作运营案例
  2012年,西班牙电话公司Telefonica宣布与谷歌等合作,达成“全球性框架协议”,开展运营商计费业务。用户可使用其消费积分,在OTT商店购买应用。
  美国移动通讯运营商Verizon在2010年与Skype携手合作,可以让用户以更便宜的价格拨打国际电话。
  德国电信推出了整合OTT的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OTT拨打电话,仅以数据流量的形式计费,在WiFi网络下通话则免费。
  2009年,Twitter与印度移动运营商巴蒂电信达成协议,允许巴蒂电信的手机用户以标准短信资费发送Twitter信息,接收Twitter信息则完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