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调查公司斯佩克特雷姆集团日前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剔除房产后美国家庭财富超过百万美元的有近900万人,超过前一年的860万。几乎同时发布的美国2013年度《总统经济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美国普通工薪阶层收入增长陷入停滞。两份报告反差鲜明,传递出一个信息:在经济增长乏力的同时,美国社会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呈现分层化。造成这一局面有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美国当前税制偏袒富有的投资人士,股息等投资性收入和劳动性工资收入遭到区别对待。当前美国的个人收入所得税*6税率为39.6%,但是长期资本利得税率仅有个税*6税率的一半。而大量企业高管和投资人士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投资性收入,而并非工资。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局面:“股神”巴菲特一族实际承担的个税税率还没有他不炒股的办公室保洁工高。
   其次,上市潮和高管激励机制的内在缺陷助推投机文化。企业纷纷上市和普遍执行的股权激励计划造就了一大批富翁高管。30年前,美国很多企业的高管年薪和基层员工相差至多十倍,如今这一差距已超过百倍。 
   再次,全球化浪潮的“双刃剑”效应。贸易、物流的全球化使美国普通工薪阶层可以享用韩国产的液晶电视、日本产的相机和中国产的登山靴,过上较为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但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工人因成本较高而逐渐失去竞争力。与制造业达到顶峰的1979年相比,美国目前年均流失制造业岗位约23万个。过去数十年间,美国就业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高报酬岗位日益减少,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在此轮美国经济复苏周期中,半数以上的新增岗位来自零售、餐饮酒店等低报酬行业,工薪族与富豪的收入差距再次扩大。
   最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均进入宏观经济政策的“瓶颈期”。由于美国的产能利用率已低于30年来的历史平均水平,实体经济吸引力不足,致使相当多的流动性停留在资本市场,而不是进入实业。诚然,股指上升可以刺激民众消费信心,但其财富效应也主要有利于富豪阶层。纽约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沃尔夫的研究发现,最富有的1%美国人约占美国家庭股票资产总额的30%。美国等国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造就新富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大了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