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执掌证监会以来,在稽查执法方面的建树颇为令人瞩目,但还有一项日常工作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每周五收盘后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切身体会,《*9财经日报》记者发现,证监会的新闻发布工作已经走向定期化、常态化。
  近年来,证监会的新闻发布工作不断改进,为提升监管信息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尚福林主政时期,证监会就已经在考虑将新闻通气制度化;而郭树清在证监会短短17个月的工作时间内,由于“新政”频频,召开新闻通气会的频率大大增加。今年3月,肖钢到证监会不久,提出要规范新闻通气会,建立正式的新闻发布制度。
 
  从单向通气到双向沟通
  目前参加每周五发布会的新闻媒体已经达到30多家,每次会议记者们都挤满了证监会一楼的一间会议室。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之外,人民网、新华网,以及境外主要财经媒体路透、道琼斯和金融时报等也被加入进来。
  新闻通气会与新闻发布会,字面不同,实际的含义也相差很大。简单地说,过去证监会的新闻通气是单向的,主要是证监会作为一个国家部委,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监管政策。而现在的新闻发布会,除了主动发布的内容之外,还会接受提问,回应新闻媒体关心的问题,后者也往往是市场主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虽然发布会的时间固定在每周五下午,但证监会新闻处从每周一就开始向各家新闻单位征集问题。一周内的其他时间,如果记者有问题,也可以向新闻处发送邮件。之所以有这样的提前量,是为了有充足的时间获取职能部门的反馈。
  政府部门提升透明度,首先需要对自己的施政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在证监会,职能部门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对新闻工作给予全力配合。因为媒体的提问往往是市场和舆论特别关切,且又比较敏感的事件和议题,涉及一些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和处罚时更是如此。此时证监会职能部门置于媒体聚光灯下,必然会背负很大的压力。
  但事实上,保持通畅的沟通渠道,恰恰是疏导舆论的*4办法。在证监会高层的推动之下,新闻处的工作开始得到理解和支持。反映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是记者们的收获更多了。
  今年4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本报记者问及证监会对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的检查有何结果。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除原则性的阐释此次检查的目的、方针和基本结论之外,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还通报了四家被查实存在违规行为的证券公司名单。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肖钢有意通过提升透明度、接受舆论监督的方式,促进各个职能部门把工作重心从事前的审批转移到事后的稽查执法上来,敢于动真碰硬。
  不过,并不是所有问题证监会都回答得了。比如最近两个月,市场一直非常关心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开闸问题,证监会在数次新闻发布会上的口径基本一致。新闻发言人总是重复同样的答复,难免让记者们失望。但是类似这样的事情,发言权也的确不在证监会一个部委。
 
  响应速度不断提升
  对万福生科案以及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处理,是肖钢履新以来稽查执法领域的两部“重头戏”。如果说万福生科案由于涉及案情复杂、时间跨度很大,那么此次乌龙指事件的处置和通报则十分迅速。
  8月16日事件发生当天恰逢星期五,证监会照例在下午三点半召开新闻通气会。本报记者赶到现场时,发现不仅有平常固定参会的同行,还有不少记者是临时赶来的。其中一位来自某网站的记者一开始还担心无法进场,在门外联系已经入场的同行试图打探消息。但最终大家都顺利进入了发布会现场。由于会场拥挤,几位年轻的记者甚至坐在了地上。
  面对记者们的刨根问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通报了已经掌握的情况,对暂时不掌握的情况则恳请记者们等待调查结果,“考虑到该案属新型案件,为慎重起见,证监会正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咨询,待相关程序完成后,我会将尽快公布处理结果”。
  经过专案组的连续加班和有关专家的研究论证,证监会两周后正式公布了处罚结果,严厉程度让外界颇感意外。快速处罚加上快速通报,监管执法的震慑力量也得到了很好的放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证监会提升新闻透明度和响应速度,对目前跑会的多数传统媒体是很大的冲击。一些传统媒体同行希望证监会新闻通气会的内容不要那么快在官方网站发布,以便给报纸、电视和广播留下制作新闻的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证监会不但不会放慢发布节奏,下一步还将引入微博等新媒介,同步直播新闻发布会的内容。
  类似的做法已经被上证所采用。8月26日,上证所用微博全程直播了光大证券异常交易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甚至通过微博接受了不在现场的记者提问。据记者了解,目前证监会新闻办公室已经配备了专门负责运行微博的人员,官方微博上线的时间已经不远。
  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运用官方微博,这些都是政府部门已经普遍采用的信息公开方式。但证监会在这方面又十分特殊,因为其管理的资本市场尤其需要信息的充分传递。不论是被市场倒逼还是主动为之,都希望证监会能够不断改进工作,自身做到公开透明,才能真正担负起维护三公原则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