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一家老牌P2P网贷平台因一笔大额融资业务“麻烦缠身”。对于大额融资项目的青睐,网贷之家李振政认为,这是由平台自身发展模式和业务来源决定。在张博宇看来,来自银行借贷的客户资源资质相对较高,很多企业本身也存在尚未满足的融资需求。
  近期,深圳一家老牌P2P网贷平台因一笔大额融资业务“麻烦缠身”。2亿元借款项目因借款人信息存在问题而遭到投资者曝光,为慎重起见,该平台不得不暂缓该项目的发标,并对项目展开调查。市场人士认为,该事件对当下P2P平台的大额融资业务敲响了警钟。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发展,今年以来,部分网贷平台逐渐偏离P2P“小额量多”的初始路径,开始尝试转型做规模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大额融资项目。不过,由于部分项目涉及为房地产企业“输血融资”或为资质欠佳的企业做过桥资金,P2P大额融资业务的风险也引发市场争议,其焦点集中指向P2P平台自身风控部门的审核能力。
  尽管多家平台负责人声称P2P大额融资业务与银行部门业务仍有差异,但越来越多的P2P平台逐渐分流来自传统金融行业的客户资源已经成为行业常态。与此同时,目前监管层正在加紧对P2P网贷行业及其模式创新形成统一的监管意见,知情人士透露,大额融资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这使得P2P网贷平台的业务转型进入微妙的境地。
  2亿项目暂缓发标 老牌P2P身陷风控风波
  8月3日,一则有关深圳某P2P平台上2亿元快借标存疑的帖子在网贷投资人圈内掀起轩然大波。据网友发现,该标的借款人旗下负责的城市更新项目曾通过网贷平台发标借入资金,目前尚有7000万元尾款存在,与此同时,该借款人集团的一个子公司项目涉及重新借款。此外,借款人集团疑似子公司还涉及合同诈骗10亿元。针对上述质疑信息,借款人总部在接受平台质询后私自删除相关信息和记录。
  该项目的发标预告显示,项目方本次申请2亿元借款,其发标金额为2亿元,发表年化利率为17.5%(项目方综合融资年化利率为24%),发表期限为18个月,预计提前5个月还款,主要用途为一期项目俱乐部主体工程的装修,温泉工程建设、大门景观装饰、园林建设、别墅建设等。
  遭遇质询后自行删除记录,该借款人企业朝令夕改的动作反而引来更多怀疑。有细心的投资者在深度挖掘借款人资料后发现,该借款人企业负责人的直系亲属同样运营一家网贷平台,上述融资项目舍近求远寻求其他平台融资,其不透明信息可能存在其他不良动机。在不少投资人看来,该借款人企业信用及资质存在较大问题,应取消其2亿元标的项目,或至少澄清相关项目的详细信息之后再度发布,以避免投资者受损。
  庞大的压力也令这家承接该融资项目的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老牌P2P网贷平台站上风口浪尖。8月4日,该平台负责人表示,暂停原定当日发标的上述融资项目。负责人表示,由于借款人企业在投资者质疑后,没有主动回应质疑,反而将网站信息删除,为慎重起见,平台经营管理团队商量暂缓发标,对相关疑点进一步调查。针对借款人信息不明朗问题,该负责人声明风控部门已经对原借款信息有所了解,同时将会查明借款人关联项目的详细信息。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因信息不清晰而引致的项目暂缓,无疑暴露了该P2P平台风控审核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平台的大标业务陷入被动。据了解,为破解小额P2P业务盈利困难的瓶颈,该平台今年开始多次发布大额融资项目,并按照银行标准来实施风控,其平台业务量迅速飙升,亿元级大标也成为平台的常态化项目。部分网贷平台负责人认为,P2P平台接棒银行、信托来做大额融资,却难有优质项目,其信用风险存疑。尽管平台自身有资金垫付能力,如果大单业务量占比过高,将可能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网贷平台频发大额标的 输血房企或引风险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P2P平台正在开始尝试做大额融资业务,动辄千万或亿元级别的大标项目也并不鲜见。据报道,7月24日,红岭创投推出一项大额借款项目,为江苏某企业融资2亿元,用于支付房屋外墙装修、水电、空中花园和绿化等工程款,发标年化利率17.5%,借款期限为两年。从今年4月到7月,红岭创投推出的大额融资项目已达17个,其中融资规模*5的高达3.5亿元。深圳金海贷公司近期在其官方网站上挂出为深圳市政工程借款融资2000万元的大额项目。北京爱投资近期发布的三类项目融资额均在300万元以上,*6达1000万元。
  对于大额融资项目的青睐,网贷之家李振政认为,这是由平台自身发展模式和业务来源决定。一方面,平台规模逐步做大,信用程度较高,千万级别的项目也可以像小额业务一样迅速获得满标;另一方面不少平台业务负责人出身银行熟知一批有大额融资需求的企业资质,风控流程也可以做到相对严格。网贷之家负责人张博宇表示,之所以能转向大额融资业务,主要在于自身人才结构的变化及风控管理的要求,“平台总经理曾任多家?a href="http://q.stock.sohu.com/cn/601988/index.shtml" target=_blank>中行谐ぃ缈亍⑹谐〉炔棵诺母涸鹑艘灿幸新闹熬恚砸滴窳鞒淌煜ぃ蠖钕钅康姆缈爻杀揪涂梢宰龅降陀谛《钕钅俊4送猓杩钊似笠刀嗍且械男庞每突В械姆缈厣蠛耍喽园踩薄?/p>
  在张博宇看来,来自银行借贷的客户资源资质相对较高,很多企业本身也存在尚未满足的融资需求。浙江某物流企业的负责人坦言,在申请银行贷款流程中,由于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的风控需要和企业经营状况,发放的贷款额度大多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目标,“有时候银行会需要收回前一年的本金后再贷新的款项,加上审批流程相对较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就需要找其他的渠道来解决。”一边是P2P平台自身业务模式转型、突破经营瓶颈、扩大平台业务量的需要;一边则是大量中小企业未能满足的融资需求,这也令大额融资业务的新渠道应运而生。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额融资的借款人身份却和一些房地产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P2P网贷平台可能因大额融资项目而走上高风险之路。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开始,部分在三四线城市进行开发的房企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在求助银行、信托、小贷公司、民间借贷等其他融资渠道之后,P2P平台也成为这些房地产企业重要的融资平台,“目前大部分融资额度高、期限长、利率高的项目大部分都是房地产融资项目,但从表面上来看却难以看出,项目可以包装为个人借贷项目,但实际上仍是向房地产企业输入资金。”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些平台表明上并不会直接以房地产开放商的名义借钱,而往往以房地产商在建房作为抵押,然后在平台商表现的则是普通的房地产债券融资。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目前不少涉及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借款项目,大部分P2P平台都会采取“先垫付再转让”的模式,即先一次性将借款资金融给企业,并拿到企业房产或土地的相关抵押,然后分多个项目、分期限进行拆标,平台对于大额融资项目的风险防控能力也主要在于平台自身的资金垫付实力。但有网贷负责人认为,虽然有房产作为抵押,但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本身周期较长、现金流不充裕,随时需要兑付提现的P2P平台自身则会面临庞大的流动性压力,一旦提现出现问题或遭遇挤兑,平台就可能面临倒闭。“目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泡沫风险加剧,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收紧,房地产资金链本身就面临重大考验,此时目标短期资金回收的P2P平台介入,形成资金错配,风险就会非常大,对这个新兴的行业并非有利。”
  监管政策落地在即 大额融资模式风险待判
  原本立足小微融资项目、做普惠金融的P2P平台在转型尝试大额融资业务之际遭遇诸多事件风波及市场争议,尽管多位P2P平台负责人声称网贷融资仍然定位中小微企业、补充银行业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但P2P机构发展日益凸显的“类银行”特征、金融业务多元化等趋势则开始模糊自身与其他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与此同时,P2P平台自身推出的投资理财产品日益增多,以解决投资者临时体现资金的需要,但同时伴随而来的“资金池模式”、“信用中介”等市场质疑也不绝于耳。
  对于一些借道银行资源而实施严格风控的P2P平台而言,大额融资项目虽然能提升不少盈利空间,但其在信息审核、资金回笼流程、风险担保等方面实际上面临诸多考验,有P2P行业的圈内人士建议,需要加大项目的详细信息披露程度,对于已经达到亿元级别的大规模融资项目,其披露的信息应包括借款人详细信息、资金具体用途、还款来源、还款方式以及其他担保措施。而作为平台自身,也需要采取严格的风控审核标准,“尽管大单违约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平台形成非常大的冲击,其中的风险不得不需要警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P2P行业发展迅猛,创新模式五花八门,其中资金池、拆标等业务模式既解决了民间网络借贷的实际问题,也招致不少“江湖骗子”混迹其中,引发一系列平台诈骗跑路甚至倒闭事件,其归根到底也在于P2P行业监管政策尚未明确。
  不过近期,已有来自银监会方面的消息称,针对P2P行业监管文件正在起草,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P2P监管细则将会出台。与此同时,7月中旬,央行曾召集多家P2P、第三方支付、银行等人士开会就《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征求意见并讨论,其中大额投资将可能不会是监管支持方向,新规中可能对此有所限制,这也意味着目前与监管思路相左的P2P机构大额融资模式可能将重新面临调整。
  为追求行业稳定发展,P2P行业自身也开始寻求去担保化,以定位于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比如通过与保险公司、第三方担保公司、风投的合作实现机构化转型,或者探索风险备用金制度以确保投资者资金安全等等。张博宇表示,未来P2P机构发展的趋势还是遵循项目与平台之间相互隔离,让P2P机构化身为真正的中介服务平台,以有效的规避风险。“P2P将来一定会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业务经营模式下进行分化,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比如部分平台对供应链金融、医疗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熟悉,则可以深度挖掘该领域的利润空间,形成整个行业的差异化竞争。”
  李振政则认为,早期国内P2P机构实际源自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融资贷款,而非个人对个人,随着行业发展的进步,传统金融业务与P2P借贷业务之间的界限的确正在日渐模糊,“现在不少借款项目的客户资源、平台业务负责人员均来自银行渠道,银行的风控体系和其他资源都会带入到P2P机构,某种程度上的确和银行存在竞争关系。”在他看来,多数平台靠自身模式创新来抬升业务量无可厚非,监管层目前对P2P市场也在逐步深入了解,尚未明确具体的监管规定,也不好说大额融资就不符合监管方向。“实际上,平台也通过很多方式来试图剥离资金池模式,以符合监管要求,同时让民间金融更为活跃,P2P行业与监管层之间目前仍在互相磨合,最终来找到一个平衡点。”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