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则是一篇10月13日上午9点08分*7的行业新闻的文章:自贸区成立一周年来落地283个项目,大家可以慢慢阅读哦。
  不放花炮,不摆花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周岁生日。虽然没有官方的庆祝仪式,但是有一份“大礼”悄悄送达了上海自贸区——“社会参与委员会”悄然成立。
  熟悉上海自贸区的人一下就能掂量出“社会参与委员会”的分量。这个委员会由上海自贸区内各类企业、驻区相关社会力量,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专业服务机构等组成。首批常务委员单位42家,覆盖自贸试验区的四块区域(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涉及航运、物流、贸易、加工、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集聚了国资、民营、外资、合资等不同性质的企业。
  《国际金融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未来,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引导区内企业和相关组织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诚信守法、公平公正与开放的市场秩序;推动和协助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有利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事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推进行政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等。
  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如何评价自贸区的“收成”,是各方关心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很好地概括并做出了回答: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自贸试验区的关键是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决不能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自贸区的制度成果都必须符合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是苗圃,不是盆景。
  负面清单三大进步
  “备受关注的2015版负面清单也在研究编制之中,牵头单位是上海市发改委和上海市商务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
  其实,探索建立外资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一直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5亮点。已经发布了两个版本的“负面清单”究竟有哪些变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顾军在9月26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初步建立,运行平稳,形成更加开放透明、以备案制为主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
  “具体有三方面的进展。”顾军告诉记者,一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逐步缩短。今年在国务院批准的相关扩大开放措施的基础上,以提高开放度、增加透明度、进一步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为原则,进行了负面清单的修订。2014年修订的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调整为139条,调整率达26.8%,在今年6月30日由市政府对外发布。
  其次,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展。顾军指出,去年总体方案明确的23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全面实施,并且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以及监管措施。截至目前,已经有283个项目正式落地,还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准备和洽谈当中。
  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了新一轮的31条扩大开放的措施,特别是9月4日针对这31条扩大开放措施所涉及的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国务院作出《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
  “应该说,这标志着新一轮31条扩大开放措施具备正式落地的条件。”顾军分析说,“三是外国投资者的热情得到极大的迸发。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相关备案手续可网上实时办理,*5程度便利了投资者。”
  来自上海自贸区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经过一年的建设,上海自贸区目前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同时,外商投资热情迸发,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而一年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相比去年增加了10倍。其中,通过备案方式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近91%。
  “至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是否可复制、可推广,因为涉及到外资的开放准入,属于国家事权,我们只能总结经验,提供给国家有关部门。”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刘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
  权力清单10月公布
  在负面清单以外,上海自贸区正在积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权力清单制度是什么?韩正用3句话进行概括: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在韩正看来,负面清单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法无禁止皆可为”,企业从而对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都有了清晰的预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由此得以厘清。而对于政府而言,*5的难点是拿出负面清单后,如何有效进行事中事后监管。
  记者注意到,目前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已梳理出64项行政审批事项、30项日常管理事项、9项处罚事项;与之相配套,还将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韩正说:“权力清单制度是什么?就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授权,就不能再审批了,再审批就违法了。”
  对此,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自贸试验区在去年9月29日挂牌以后,管委会已经承接了一部分的事权,有的是委托的方式,有的是授权的方式。按照自贸试验区条例,管委会集中行使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明确发布,目前已经梳理了相关的事权。
  “我们梳理下来,有关自贸区的事权主要集中在投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大概有16个大类。”朱民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这些事权的实施流程,比如说,在建设项目的审批方面,将在守住安全和环保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朱民进一步透露:“上海自贸区管委会进一步提高管委会所有的事权透明度,在完成相关的授权程序后,权力清单计划在10月份公布,不仅公布事权的名称,还包括事权的依据、责任的部门、审批的时限、申请的条件、收费的标准以及监督的部门等十几个要素,让我们相关的权力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至于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情况,相关的贸易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以企业为核心,对接国际通行的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相关规则,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海关推出了23项措施,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在更大的区域内推广实施;检验检疫也推出23项创新措施。”在朱民看来,“这些措施受到企业的欢迎,通关便利化情况大大提高,企业在物流成本上降低了10%左右。当然,我们还会进一步推进有关贸易便利化的措施,让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在更大范围内的企业,比如说长三角或者长江流域,能够享受到贸易便利化改革带来的红利。”
  金融开放最受关注
  “我们将以太平人寿上海自贸区分公司为‘孵化器’,规划建设中国太平专业子公司。”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作为*9批获准入驻自贸区的寿险公司之一,我们已在保险业内率先开通FTE账户(自贸区内注册的机构和个体工商户开设的自由贸易账户),并启动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
  太平人寿的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以自贸区为平台,以FTE账户为载体,通过与境外保险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新型产品,创新跨境作业模式,打通境内外市场,实现境内外市场的两个延伸。
  “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的顺利快速推进,加速了太平人寿自贸区分公司向中国太平子公司的‘孵化’进程,目前,已在着手启动子公司的各项筹建工作。”上述负责人进一步指出。
  事实上,金融开放是上海自贸区最引人关注的部分。
  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是把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把制度创新作为我们的核心任务,把防范风险作为我们的重要底线。
  郑杨给记者提供了4组数字:*9,今年1-8月份自贸区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1563亿元,占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的15%,目前状况比较好。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174亿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发生272亿元,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4.8万笔,金额是8.5亿元人民币;第二,截至9月21日,现有10家中资银行已经接入了自由贸易账户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已经开立了4110个自由贸易账户。现在金融管理部门对这些账户都有一个很好的监测。所以,自由贸易账户里面的资金流动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的管道,自由贸易账户的正常运行可为下一步进行资本项目开放的压力测试做一些很好的准备;第三,金融方面已经有88家有牌照的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有两三千家的类金融机构也入驻自贸区,为金融业务的开展以及创新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载体;第四,自贸区内银行业的金融资产总额1772亿元,各类贷款余额是675亿元,存款余额1123亿元,分别占上海比重1.7%、1.5%、1.6%,不良贷款率是0.16%,比上海全市0.97%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低0.81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自贸区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郑杨进一步透露,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自贸区总体方案,允许金融市场在自贸区设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
  目前,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在自贸区内正式挂牌,黄金国际板已经正式启动,实现了中外投资者可以首次按照统一规则、在统一平台上进行黄金交易,短短4个交易日以来共成交黄金1833公斤,成交金额4.5亿元人民币,国内外共有27家会员参与了交易,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活跃的。
  “此外,我们也在积极准备原油期货品种,争取尽早推出。”郑杨告诉记者,“如果这项业务启动,从目前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大约在冬季。上海证券交易所拟在自贸区内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等也在积极探索利用自贸区的优势设立面向的国际金融平台,以及开发面向国际的金融业务。以后的国际金融平台将会越来越多。”
  对于市场比较关注的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的问题,郑杨透露:“除了10家银行进入自由贸易账户信息监测系统以外,最近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等证券公司也在抓紧进行接入系统的开发建设。除此之外,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也在进行分账核算业务接入的准备工作。”
  郑杨进一步指出:“为了稳妥推进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自由贸易账户的相关金融服务功能是逐步拓展的,先从本币开始,条件成熟的时候再拓展到外币。根据金融管理部门当初的考虑,是在分账核算业务细则发布6个月以后,将对自贸区分账业务进行评估,择机启动外币业务,最终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来源:国际金融报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