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则是高顿网校的小编在11月8日为您精心编辑的一篇行业新闻:环保与GDP兼顾有点难 2014年中法生态城明年武汉动工,请各位认真阅读。
  在武汉市远郊西侧,沿知音湖大道南行,不远处即到南湖大桥。站在南湖大桥往西眺望,一大片水域青葱环绕,这便是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国家级湿地——相比较武汉市内喧闹的城区,这里有着一片难得的宁静。
  但这种宁静,在明年或将被打破。根据中国和法国政府签署的合作意向书,中法两国将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共建一个在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领域,贯彻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示范性新城项目。该项目的最终选址,即落在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区域。
  2014年3月26日,在巴黎,中法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的意向书》,这标志着中法生态城建设正式启动。
  对于武汉这座中部城市,开辟一片特定区域,探索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管理领域的跨国共建合作,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项目所属地的武汉市蔡甸区,地处核心地带的生态示范城的最终规划和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区域的未来命运。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作为武汉市GDP总量排名居后的蔡甸,如何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成为生态城建设的一道难题。
  经济观察报获得的*7消息显示,经过前期的多轮调研,项目所属地武汉市蔡甸区已于近期成立了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理委员会,与此同时,由武汉市层面主导的中法生态城的规划编制,也有望在年底出台。“整个生态城项目,有望在明年春季破土动工。”中法生态城管委会一人士这样告诉经济观察报。
  中法共建“试水”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跨国合作。早在2007年11月26日,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及国土整治部与中国建设部签署《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将选择若干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作为中法可持续发展合作的示范城市。其后的2010年4月,国家住建部正式批复同意将武汉城市圈作为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试点。“起初将武汉城市圈框定在试点范围,主要是基于两点因素的考量。”中法生态城管委会综合处负责人袁晨昕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一是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务院批复的“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点,在生态建设领域有着一定的政策优势;二是,法国与武汉有深厚的产业合作基础。例如,法国汽车产业巨头标志雪铁龙与东风的合资项目,即在武汉开发区。
  2013年7月,法国外交部长中国事务特别代表、法国里尔市市长玛蒂娜·奥布里女士访问武汉,出席鄂法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圆桌会议,并在回国后向法国高层提议在武汉合作建设生态示范新城——这是中法生态城的构想,首次浮出水面。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将在武汉建设“中法生态城”的构想一经提出,就有多个区域争相申请落户。直到今年3月26日,在中法两国元首见证下,中法签署《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的意向书》,生态城项目最终落户武汉市蔡甸区。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蔡甸区区委获得的资料显示,中法生态城项目选址蔡甸后官湖区域,东到蔡甸区界、南抵后官湖、西达蔡甸新农地区,北至汉江,规划建设用地29.17平方公里。
  中方对此次两国共建合作异常重视。据经济观察报了解,为了顺利推进生态城项目建设,湖北方面已经成立了从省到区三级领导专班。在湖北省层面,设立了由甘荣坤副省长担任组长的省级领导小组;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则“挂帅”武汉市一级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而在蔡甸区一级,也于近期设立了中法生态城管委会,由区委书记兼任管委会主任。
  在法国方面,法方已经组建生态城工作推进委员会和技术指导委员会,分别负责该项目的管理监督和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持。而今年9月份,中法双方交换了各自参与建设生态城工作委员会的人员名单。同时,应法方要求,明确由蔡甸区政府彭巧娣区长代表中方作为法方团队的直接对话人。“截止目前,中法双方已经组织了多轮实地调研。”据中法生态城管委会综合处负责人袁晨昕介绍,前期调研主要围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构建、生态保护、交通组织等多个领域。“当前,我们正在着手整个生态城项目的建设规划编制,并有望在年内出台。”据袁晨昕透露,目前,武汉市财政已经安排了3亿元项目启动资金:“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中法生态城项目有望在明年春季动工。”
  环保与GDP两难
  事实上,据经济观察报了解,早在2010年4月,当国家住建部正式批复同意将武汉城市圈作为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试点之际,就有包括蔡甸在内的五个地区竞逐项目试点。“蔡甸最终脱颖而出,得益于近年来自身对产业经济结构的主动调整。”中法生态城管委会综合处负责人袁晨昕这样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蔡甸曾是传统工业大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棉纺、化工、建材等企业被誉为蔡甸工业经济的“八大花旦”,在武汉市各区县GDP排名中,蔡甸一度靠前。而在现实的另一面,蔡甸生态资源丰厚,拥有九真山和崇阳山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湖泊水质达三类以上标准的水系达300平方公里,还拥有116平方公里的沉湖湿地保护区和70多平方公里的后官湖城市湿地公园。
  但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避免的破坏。在此背景下,从2010年前后,蔡甸开始对产业经济结构做出调整——关停生态赤字型老工业,淘汰水泥、棉纺等落后产能,让工业布局给生态环保让路。
  在当地招商引资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12年,武汉中心城区大批“三合一”服装加工作坊外迁,2000余家企业准备迁入蔡甸。尽管迁入后将带来120亿元产值,但因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而被蔡甸方面拒绝。
  “目前‘三高’型工业项目,在蔡甸的招商引资中,基本是被‘一票否决’。”蔡甸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部副部长崔寒告诉经济观察报,不止于此,蔡甸产业布局的方向,也从注重工业转变为生态环保。例如,仅110公里的后官湖郊野绿道项目,当地政府就拿出财政资金3个多亿。
  顾此必然失彼。在武汉市力推“工业倍增”计划的背景下,新洲、江夏、东西湖等远城区,纷纷大力引进工业项目,有效的带动了当地GDP的增长。相比之下,蔡甸的工业增长则表现乏力,这直接导致了蔡甸的GDP排名下滑。来自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蔡甸区实现GDP总量320亿元,在武汉市13个区县排名倒数第二,仅优于汉南区。若考虑汉南区已被武汉开发区托管的因素,今年蔡甸区GDP总量实际排名或将“垫底”。
  在此背景下,中法生态城的建设,如何在保持生态环保的基础上,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摆在中法共建双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尽管中法生态城建设规划的具体编制,尚未最终出台。但据中法生态城管委会综合处负责人袁晨昕介绍,经中法双方协商,中法生态城的定位将融合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尤其是法国小城镇的经验,注重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体系和绿色建筑等生态环境技术的应用,突出生态环保示范和产业创新。
  蔡甸区委的一份内部调研资料显示,在保持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中法生态城的未来产业规划,将重点集中在四大领域。分别是高端服务业,包括高档休闲、生态度假;二是高科技研发产业,包括引进法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三是生态示范业,包括生态种植、观光等;四是教育交流、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基本还是维持生态环保先行,工业发展让路的思路。”袁晨昕直言。“生态保护与GDP很难同时兼顾。”蔡甸一当地人士直言,例如生态城主打的生态休闲旅游,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其未来“钱景”值得观望。而技术研发和文化创意产业,对地方的GDP拉动实属有限:“因为建设生态城,蔡甸很可能会错过武汉‘工业倍增’计划的建设契机。”
  而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的*7消息显示,中法生态城项目获批后,蔡甸方面已经将项目范围内,尚在进行的在建项目全部停工,并停止了所有工业项目的审批。
  来源:经济观察报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