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创四年来新高 近期商业银行陷坏账危局,这篇财经热点是高顿网校小编为您12月8日整理好的。  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率创4年来新高
  不良资产、不良率,这两个一直隐藏在商业银行身后的“魔影”近来频频曝光。
  其中,不良资产又俗称呆账、坏账。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率更是创下4年来新高。一时间,商业银行身陷坏账危局的风声乍起。而伴随这一局面而来的是,目前各家银行正在努力核销坏账,同时加紧收贷步伐,降低信贷增长速度。这让本来就融资难的小微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有专家称,银行业10年的黄金期已经结束,将进入5年至10年的调整期,通过转型来逐渐化解这场坏账危局,届时,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也会得到缓解。
  不良率创四年新高
  一笔200万元的贷款申请,李先生纠结了好几天。不放不行,放了收不回更不行。
  李先生是某股份制银行武汉分行的信贷部负责人,近几个月来,他身心俱疲。因为监管层一再要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由此或会带来不良率攀升问题。纠结于放不放贷款让李先生伤透了脑筋。
  近来,银行业中像李先生这种状态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他们的状态正是商业银行现状的一个缩影。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766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25亿元,连续十二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16%,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创四年来新高。
  事实上,银行坏账危局并非一夜成型,风险*8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暴露出来。去年底,在广东佛山顺德,因为大量钢贸、塑贸企业资金链断裂,多家银行深陷其中,导致部分银行不良率7个月暴增2倍,*6达17%,并向珠三角蔓延。而今年9月底,山东超过上述地区,成为风险雷区。有媒体披露,今年上半年,山东一家贸易企业,利用矿石贸易骗贷,多家银行被拖下水,当地银行不良贷款随之激增。
  在不少学者看来,官方公布的数据表面上看起来风险是可控的,但实际上的风险远高于此。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竹中平藏曾称,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各种问题都被隐藏起来,但是当经济增速减缓时,金融资产的质量问题就渐渐浮出水面。
  前不久,中信银行向中国烟草总公司定增120亿元补充资本金的消息,不经意间暴露了中信银行不良贷款压力增大的秘密。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3年来,中信银行不良率呈现爆发式增长。2011年,我国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以中信银行*6。去年,中信银行不良率上升最快,达1.15%,在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6。今年三季度末,中信银行不良率再次大幅攀升至1.39%。不良贷款余额294.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39%。
  那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究竟有多少?财经专栏作家向小田10月底曾发了一条微博“某银行上海分行不良率20%,这种事情我会到处乱说吗?”,结果有8家银行的人士留言对号入座。
  另外一个事实是,银监会近期刚刚批准了第二批地方“坏账银行”,抢食银行坏账蛋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进一步扩大,已经到了监管部门不得不加急应对的程度。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即使未来关注类贷款持续上升趋势有所改变,受滞后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也将保持一段时间。而长江商报记者近日接触几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后得到的消息也印证了连平的看法,多名人士确认,目前业内盛传“风险将在明年大爆发”。
  原因具有多元性
  风险逐渐攀升,不少银行业人士认为,罪魁祸首是经济增速下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银行收不回贷款。来自官方的声音又是另一种看法,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房地产风险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原因。
  还有银行人士称,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小微企业不堪重负,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必将传导至银行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认为,风险爆发具有多元性。一方面,上一轮金融危机爆发,在信贷较为宽松时期,银行过度放贷,甚至出现银行追着企业放贷。在经济上行期,大量新增信贷冲抵了逾期贷款;而经济下行时,银行惜贷,企业融资困难,贷款逾期会爆发。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经历了10年黄金期,银行业利润几乎以30%速度高增长,高增长的利润也掩盖了不良贷款。如今,银行业利润回落到个位数,经济下行时期的资产质量劣化问题日益暴露,不良贷款余额大幅上升在所难免。此外,随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等企业被调整淘汰,而这些行业资金占用量大、周期长,贷款回收慢,自然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还有,因为银行惜贷、抽贷,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难以改善,盈利能力偏弱,这也延伸至银行不良信贷的增长。
  著名财经作家陈志龙曾称,中国银行业突出表现为“三爱疯”:疯狂拉存款,疯狂放贷款,疯狂制造不良。癫狂过后的一个必然副产品就是巨额不良资产。连续几年,银行业利润过万亿,在天量利润的光鲜外表下,难掩巨额不良资产的隐患。以政府信用背书的天量融资平台风险且不谈,光伏、钢贸、造船,每一块动辄都是上千亿的风险雷区。而在特殊的考核和晋升体制下,这些风险资产都是“任期内能拖则拖,不到万不得已不暴露”。
  破局或需5到10年
  黄先生目前经营着一家餐厅,因为生意不景气,所以想找银行贷款20万元重新装修一下店面。不曾想,连续找了好几家银行,都被拒绝了。“现在贷款怎么那么难?”黄先生很不解。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目前中小微型科技企业、餐饮教育等第三产业,因发展前景不明,无资产抵押,银行不敢放贷很正常,“万一还不了,变成坏账怎么办?”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说,商业银行的贷款上升速度过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对企业的发展和整个经济的运行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影响正在慢慢变成事实。央行公布的数据表明,2014年1-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3.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24万亿元。对此,有专家认为,虽然能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理性回归,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惜贷、抽贷严重。
  一家地市级分行副行长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对于不良贷款,银行惯用的手段是,新放一笔贷款,堵住旧的口子,既降低了不良又新增了业务。此外,在改革中消化不良,如银行通过债转股成为企业股东等。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银行大多以出售抵押物资产、拍卖抵押品、用利润核销等措施。实际上,成效不太理想。
  有专家称,中国的银行业经过了高速发展的流金岁月后,已进入为粗放式经营还债买单的新周期,新一轮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
  不过,银行坏账风险的爆发已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今年7月底,银监会曾表示,要严格控制信用风险扩散,重点监控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产能严重过剩领域,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福建省今年就将防控重点领域信用违约风险,包括加强企业过度授信风险管控、进一步防控钢贸行业授信风险、缓释平台贷款风险、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防化产能过剩风险等方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认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一大批产能将被淘汰,银行业风险将会进一步凸显,因此,银行业不良危局是经济转型的阵痛期,短期内难以破解。
  董登新也持这一观点,他称,国务院已提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信贷结构”等要求,这表示预计5到10年内,银行业要过苦日子,银行业将进入与经济调整相匹配的调整期,其坏账危局也将在调整中逐渐化解,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则有望得到缓解。
  来源: 长江商报(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