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向来都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中国政府强调“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粮袋子”,这就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的目标就是“实现粮食自给”。
  一直以来,国家不断重申要保持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但是面对不断增加的粮食进口量,中国政府最近改变了论述,提出要保持“口粮安全”。
  经过粮食生产的十一连增,2014年中国粮食的总产量已经达到了6.07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也逐年累增。如表1所示,2014年中国三大主粮进口了大约900万吨,净进口量为840万吨,自给率为98.4%。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口粮自给”是安全的。
  但是,2014年中国进口了7500万吨大豆,大豆的自给率只有15.6%。中国进口了超过世界上大豆总出口的60%。如果将大豆计算在内,中国的主要粮食(三大主粮+大豆)自给率已经降到了只有86.3%。总体粮食自给率已经降到了87.9%。看上去还不算太悲观。
  可是,现实中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只有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的1/3。如果考虑这个因素,中国进口粮食换算成耕地,相当于进口了中国耕地面积38.4%产量的粮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粮食的耕地自给率只有72%左右。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2014年中国主要粮食的生产和贸易量
表1:2014年中国主要粮食的生产和贸易量(单位:千吨)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其饮食习惯在迅速改变:从传统的纤维为主的饮食结构向以肉为主的西方饮食结构转变。尽管中国肉类统计数据存在许多争议,但是肉类消费的长期增长趋势是毫无疑义的。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数据显示年人均拥有的猪肉消费量约为38公斤,而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统计显示,人均消费不足20公斤;大概一半的猪肉统计不见了。生产的虚报应该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食物平衡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肉类拥有量已经从1978年的10.3公斤增长到了2011年的55.6公斤。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例如,德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为87.9公斤,美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17.6公斤。肉类消费的增长就需要更多的饲料粮食。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表现为“饲料安全”。
  我们最近的研究认为中国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会延续到2030年,然后稳定下来。将来中国粮食的耕地自给率预计会降到50%以下。
  如何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短缺的经济现实
  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只有两条路:增加产量和扩大进口。粮食“十一年连增”就是国内产量不断增加的体现。但是,从现实角度看,中国国内粮食增产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
  *9,中国已经没有剩余的土地供开发。同时,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交通网络的建立,需要更多的优良耕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这会进一步减少耕地数量。
  第二,中国粮食增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靠大量施用化肥。氮肥(氮含量)的使用量从2002年的2893万吨,增加到了2012年4498万吨。十年增加50%。现在每公顷化肥使用量接近500公斤,为世界平均水准的5倍左右。如此大规模施用化肥造成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以及土地肥力下降等环境问题。*7研究表明,中国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氨污染。
  第三,中国粮食十一年连增的另一个因素是国家的补贴和保护政策。这使得中国的粮食价格全面高于世界价格,这种局面很难持续。
  第四,生产结构的调整。中国放弃产量较低的大豆生产,换种产量较高的主粮作物,转而进口大豆。但是大豆的自给率已经降到15%。这方面的潜能也非常有限。
  如果维持国内高自给率,成本太高(包括经济和环境成本),或者国内资源无法支撑自给,其余的解决方案只能是进口。这也正是中国现在所发生的。中国已经进口了相当于耕地面积40%的粮食。这个比例未来会进一步增加。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自1860年代设立海关以来,绝大部分年份都是粮食的净进口国。东亚的发达经济体,粮食自给率都非常低。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不足40%,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自给率甚至不到30%。通过贸易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耕地资源紧缺的中国及东亚诸经济体的实际经济政策。
  从广义的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收入问题。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收入很高,自然可以从市场上获得粮食,即使价格很高!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饥荒,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贫困问题。这也是现在非洲等国饥饿问题的根源。
  完美的政治期望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牵涉到国民感情的政治问题。政治问题的解决通常比较复杂,有时很难用货币衡量。
  历史上不断重演的饥荒,王朝或者政权因此而颠覆,执政者和国民对此都非常敏感。俗语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了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执政者在任何时代对粮食安全问题均高度重视。中国政府为了粮食安全,甚至设立了维持“18亿亩的耕地”红线的政策,强力保护耕地。
  一些人担心:如果大量进口粮食,一旦发生国际粮食禁运,人民发生饥荒,社会就会发生动乱。这些人强力反对粮食进口,坚决主张中国实现粮食全面自给,这是一个“完美的政治期望”。中国的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争论其实就是“完美的政治期望”和“短缺的经济现实”的冲突。解决中国粮食短缺问题还是要回归现实。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提亚·森的研究表明:饥荒从来不是粮食供给总量发生了问题,而是分配发生问题。世界上粮食的总量供给从来没有短缺过;2008-2009年世界粮价高涨,美国仍有大量的粮食被用来当作生物能源。
  世界上虽然发生过粮食禁运事件,比如美国在1980年代对前苏联粮食禁运,苏联被迫向南美等国寻找卖家,直接导致阿根廷和巴西等国的粮食出口份额增加,美国在世界粮食出口市场份额的下降。2010年,世界粮食价格高涨,俄罗斯也采取出口禁令,防止国内粮价高涨,但是其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
  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维持粮食自给,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资源根本无法维持粮食的完全自给。要求中国维持100%的粮食自给率不现实,也不可能。尽管政府通过采取“改变定义”等方式试图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比如,中国提出把产量更高的土豆提升为第四大主粮,与水稻,玉米和小麦并列。
  但是,这些政策改变不了中国的资源限制,也解决不了现实的供给短缺问题。中国的土地等资源的供给总量是一定的。尽管感情上很难接受,今后粮食进口继续增加不可避免。进口是解决中国粮食短缺的必然手段。
  政策建议
  “为所有国民在任何时候从物理上、社会上以及经济上获得足量、安全以及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要来保证积极和健康的生活”,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正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
  为了减少政治风险,中国政府在进口粮食时还是要注意:
  (1)尽量分散进口国家;
  (2)中国政府可以鼓励居民到南美、非洲以及中亚等耕地富裕国家投资农业;
  (3)规制世界主要的粮食贸易商,防止他们操纵市场。
  同时,由于肉食的大量消费,在造成粮食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问题(比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以及动物福祉等伦理问题。欧洲已经兴起“素食主义”运动,德国人均肉食消费量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下降,至今已经下降10%左右。政府应该加力推广健康的饮食方式,促进素食,减少肉食的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归根到底,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民的收入,扩大国际影响力,这样中国才可以从全球角度去解决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和库郎贫困、平等与增长研究中心,发展和新兴国家农业经济学讲席教授】

  高顿网校精彩推荐:

  高顿网校:盘点年度十大国际财经重大事件

  高顿网校:盘点年度十大国内财经重大事件

  2015年1月-12月财会考试月历

  2015公务员工资改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