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踏上新征程: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这是2月1日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描绘的蓝图。
《纲要》提出,“十三五”上海要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到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5%以上。
“从‘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到‘十三五’的迈入全球金融中心,一词之差,却对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如是说。
他认为,两者区别在于,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未来在全球投资贸易中将发挥作用。在描绘的全球金融中心蓝图下,上海将不仅仅是全球金融中心,还是全球金融资源、投资资源、贸易资源的配置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呼应的。
首重人民币市场中心建设
上海“十三五”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包括以下内容:加快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拓展金融市场开放度、提升金融机构体系活力、优化金融中心发展环境。
其中,围绕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十三五”期间上海将以打造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和支付清算中心为目标,提升人民币产品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备、实时高效、风险可控的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扩大跨境人民币融资渠道和规模,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探索开展人民币衍生品业务和大宗商品服务创新。
在肖林看来,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人民币市场中心,打造全球人民币的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支付清算中心。其次是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第三是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同时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最后是建设新金融机构体系,积极引进多边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来上海发展,实现传统机构体系,多边金融机构体系和新金融机构体系联动发展。
“实现人民币在岸中心和人民币离岸中心联动发展是上海建成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参与全球竞争和有效防控风险的战略举措。”肖林建议,加快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包括加快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在做大做强离岸银行业务和期货保税交割等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离岸保险、离岸证券、离岸基金、离岸信托等离岸金融业务。
支持上交所改革创新
在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UIT)主任任新建看来,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是上海建设全球金融中心的三大关键指标,具体包括总量指标(增加值、市场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人才数量)、国际化指标(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创新能力指标(金融创新产品数量)、环境建设指标(法律法规体系、风险防范能力、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我认为*8突破的应该在国际化方面,‘十三五’会有大幅度提升。”任新建说。
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拓宽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市场的渠道,促进与境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上海金融市场资产定价能力。增强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提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外汇业务平台服务的竞争力和包容性,加快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提升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
《纲要》还提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改革创新,交易所主要指标排名继续保持全球前列。大力发展新兴金融市场,促进股权托管交易市场、贷款转让市场、票据市场等发展。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加快推出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货期权、碳排放衍生品等交易。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自贸区被委以重任
上海自贸区作为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十三五”期间将被委以重任。《纲要》提出,上海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为核心,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肖林认为,承载着金融改革“试验田”的战略重任,上海自贸试验区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拓展账户功能;逐步放松跨境投融资的政策限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
任新建说,上海自贸区应该在金融开放(资金进来、出去)、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更加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作者:宋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