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邮局到家,一条约莫要走20分钟的路,那一次,足足走了1个小时。
从邮差手上接过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父母脸上的笑容,就没断下来过。
终于考到了梦寐以求的学校,既是211,又是985。
我的人生轨迹,从考上这所让人艳羡不已的「名校」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一些改变。
等待入学的那个夏天,家里开始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在爸妈的提醒下,和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叔叔、婶婶、弟弟妹妹」打着招呼。听长辈们抱怨着自家孩子的不思进取,最终用一箱牛奶或是一袋水果换走了我高三的一叠资料和信口胡诌的一通「学习经验」。
家里的很多大事,父母也开始主动问我的意见。哪怕,我每次回复的只是一句「对对对,好好好」的空话。
去景区买门票,排了很久的队,埋怨着售票员太过仔细,学生证,要一个个翻过去。却不曾想,到我们的时候,售票员只是匆匆瞄了一眼封面,看到是某某高校,惊诧赞叹了一把,就迅速放行了。
大一,一晃而过,又值高考季。听室友抱怨着,家里很多参加这届高考的弟妹,来询问她该如何填报志愿。倍感被重视的同时,又无限的心累,只能从网上查找着各种资料,来应付了事。即便她提出的意见,并不具备什么参考价值,还是免不得被一通称赞「不愧是名校的,就是有见地」。
高中时总是沉默寡言,被老师喊起来回答个问题都要红脸愣半天的我,开始密切关注高中群里的各种动态。有人发言,我一定抢着*9个回应。有人求帮忙,不管是不是力所能及,都想着插一脚。每逢放假,总是密切留意,今年是否还有高中聚会。群里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躁动不已。
慢慢的,我习惯了每次回家都会被熟人当做督促自己孩子的榜样:「要像姐姐一样学习,将来才有出息」,哪怕,当时的我,刚在期末考试中挂了两科。我习惯了,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想参与一下决策,哪怕,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自己的某些意见,并不可取。
毕业找工作,总觉得,好工作还不是手到擒来。外企工资高,就往很多赫赫有名的外企投递了简历。可等了三四天,才接到了一个面试电话。到了面试现场,五人一组,进行自我介绍。其中有两三个已经工作了好几年,而且还是哈佛、剑桥等海外名校留学归来的。对比一下自己,忽然发现,撕去了学校标签的我,「穷」到一无所有。
我的*9份工作,只维系了一个月。同事让我复印个文件,我却对着机器一脸懵逼时,她不知有意还是无心的那句「还名校毕业的呢,这点都不会」,让我瞬间感觉自己跌落到尘埃里。我不满意周日还要加班,嚷嚷着让给加班工资,没过多久就被同事传到了老板的耳中,最后,免不得一番责难。全然陌生的环境中,种种都让我无比受挫。匆匆辞去了工作,打算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复习考研,重回安逸的校园生活。偶然,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以前的同事,聊了聊彼此的现状。临走前她的一段话,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如果,我们今后再去同一家公司面试,最终留下的,还会是我。虽然我学历不如你,但我有比你更加丰富的经验,而且,你未免,也太不知道分寸了。」
我常在想,如果没了身上那个所谓「名校」的标签,到底还剩下什么?
身边太多的赞扬,让我开始拎不清,错把学校的光辉,学校的荣誉,当做是自己的能耐。但当我迈出校园之后,才发现,之前,只是在学校的温床中,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评估。
牛逼的是母校,并不是自己。离开了母校后,还剩下的东西,那才是自己的。
像我一样,真正迈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的定位和名校的标签根本不符的人,不在少数。撕去标签后,根本一无所有。学校就是最后的一层「遮羞布」,掀去之后,只剩下,那个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自己。
▎本文作者温如言,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