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外没这个说法,这和我们的金融制度环境分不开。如果脱离了制度环境,仅仅从技术层面来看互联网金融是比较浅的,今天我就结合整个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来和大家来探讨。
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一定出在这里
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非常大,金融体系不改变,经济转型将非常艰难。
金融体系现在有什么问题呢?首先是融资贵,PPI已经连续几个月为负,这时候如果企业盈利率是8%,PPI是-2%,那么实际融资成本是10%,这导致融资贵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第二个问题是融资难,这主要是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这类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所背负的风险也比较大,更致命的是,他们虽然是经济转型的“牛鼻子”,但不像高新产业有非常多的固定资产,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其实是人。而银行只习惯企业用实际资产做抵押担保,这种偏好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不兼容的。
融资难也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有关。当时说是4万亿救市,其实加上地方政府的,估计最少也有18万亿,更悲观的估算是30万亿。地方融资平台失控不光导致地方债务的失控,也导致了通货膨胀。中央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连续提高准备金率,后果就是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率出现问题,这时候银行首先会牺牲掉小客户,不给它放贷,一年贷几十亿的大企业,银行不会把它停掉。所以这一轮调控实际上也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
融资难、融资贵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影子银行。国外的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通过金融创新逃避金融监管,但中国的影子银行更多是用于满足基本的借贷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变化,在经济转型中,我们的银行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众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要发展,但从银行又贷不出钱,就不得不采用这一类间接的方式。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量加起来能占GDP50%以上,这是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很大的问题,越是高风险的客户越在银行拿不到贷款,他就去找影子银行,但是影子银行的投资人也不傻,为了安全起见,会向企业索要更高的利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影子的利率高到一定水平,好的企业就不会去影子银行借贷,最后剩下的都是不好的企业,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这么大的风险,而且影子银行又没有足够的监管,这本身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中国金融*5的问题,也可以说*5的风险,是高杠杆。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的是,中国的债务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2014年中国企业债务余额是14.2万亿美元,占到我们GDP的135%,企业部门的负债在全世界是*6的。中国经济如果要出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个现象还没有得到改善。
为什么这么高?原因非常简单,过去10年中国一直高增长,高增长就意味着有高投资。而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企业用于投资的钱没有办法通过发股票来满足,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这是导致实体经济的债务水平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
美国著名学者罗格夫研究了过去800年全世界发生过的金融危机后发现,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过度负债导致的危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哈佛大学教授明斯基提出过“金融不稳定假说”,也就是说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因此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明斯基认为,金融体系会经历三个周期,一个是套期融资和套期保值,这时风险还很小。
随着经济繁荣,大家的信心恢复了,资产价格的反应最敏锐,那么*8涨的一定是房价和股价,进而催生出投机性融资,前些年出现的“温州炒房团”就是个例子。这个诱惑力有多大?首先房价每年涨幅都达到百分之几十,如果你再有个杠杆,回报率可能超过100%,这是实体经济做不到的。
这也让很多企业家没有足够的定力抵抗这样大的诱惑,所以我们看到了房地产被热炒。最近的股灾也是这个道理,你去赌资产价格,而且这里面呈现了疯狂的羊群效应,最终就会出现风险性的投机。
但这种投机性融资对经济的影响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庞氏融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山西联盛集团,董事长是邢利斌。2012年,邢利斌在三亚给女儿大办婚礼,花了7000多万,其实那时公司已岌岌可危,为什么还花那么多钱?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效应,他要告诉全世界,重点是告诉银行,我不缺钱。因为银行最喜欢干的就是雨天收伞,一旦知道这个企业缺钱了,有问题了,银行马上就出面了。
邢利斌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凯恩斯等人提出过“动物精神”的概念,即本能的驱动,体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人做不了企业家,但冒险精神有时是好事,有时可能变坏事。经济好的时候好像做什么都没问题,像刑利斌做了煤矿做房地产,再做金融,干什么都赚钱。在过度自信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驱使下,这个企业不知不觉就已经过度负债了。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原来那些很赚钱的投资不再赚钱,比如本来一个煤矿值100亿,可以抵押贷款50亿,但现在连20亿都不值,帐面资产也没有意义了,几百亿的资产贱卖都没人要,因为没法变现。
债还不上了,怎么办?很多企业家和邢利斌一样,选择了继续借贷,因为不借贷的话很多债还不起,银行又逼你,明知借贷是条不归路,明知还不起,但也要咬着牙走下去,地方政府也不希望企业真的倒,希望这个企业*4能找到接盘的,实在找不到接盘的,政府接管,总之会想尽办法把企业延续下去。大企业就更是这样了,拿不到贷款它就死给银行看,银行咬牙也得把它托起来。
有一次施正荣请我吃饭,我问他怎么扩张那么快,他说你没有经历过,你经历过你也这样。当时每天有很多人拿着现金在门口排队,问你要不要多做,哪怕是出错了还会给你钱去做,同时政府也给你提供一切便利,无论是贷款还是其他东西,你只要一句话,我都给你解决,你根本就不需要去请客公关。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家真的很难把控好。其实幸福感不是源自你有多少钱,在座的都很有钱,你们为什么不退休呢?幸福感源自你的成长,体现在企业上,就是规模的扩大,但你要把控好自己。
柳州首富廖荣纳外逃了,好像还没有抓到。他逃跑前一直在融资,最后的一笔融资年化利息高达70%,居然真有人敢给,他拿完这笔贷款就消失了。如果庞氏融资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像邢利斌一样,那么就可能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打击。
这一次的经济退潮大家还没有完全认清楚,它跟过去35年里的哪一次都不同。我们过去发生的危机都是周期性危机,有一个消失和归来的周期。但这一次的是模式危机,是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问题。我特别感谢美国的金融危机,它让我们不得不尽早开始转型,否则我们可能还在原来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那这一轮调整会到什么地方呢,我个人认为会到5%。大家知道克强指数,它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按照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现在非常难,我们的数据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实体经济的状态非常弱,所以说5%已经是很乐观的预估了。如果改革搞得不好,可能连5%都做不到。
那中国会出现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吗?我认为不会,中国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经济一出问题,政府马上出面解决。政府干预市场好不好呢?当然有好处,那就是我们不会发生像美国那么严重的金融危机,因为托市使得这个市场得到了撬动。坏处是经济调整的过程会被延长,本来3年能做完的事,我们可能需要10年,现在来看10年也未必能完成。
二战后,美国总统里根为了恢复经济做了几件事,你仔细研究会发现,今天的克强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的内涵是非常接近的,比如减少政府开销的增长,另外就是减税,第三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第四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胀。这四点如果能切实做好,中国经济会好起来。
资本市场本该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无论是重要性还是效率上都高于银行体系,但中国的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发达?因为我们过度依赖审批制,审批制一方面把市盈率提高,另一方面把权力集中在单个部门,容易套现,股市根本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我们的IPO就是一场骗局,连规范的赌场都不如。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基金公司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样本企业IPO之后的日子过得还没有IPO之前好,本来都是不错的企业,你看净利增速掉了多少?有人说这是2010年的数据,但是我告诉大家,2011年、2012年的数据比这个更难看,而且我们从图中可以发现,“变脸”最惊人的是创业板,大家在创业板的问题上一定要特别小心,这里面的陷阱是最多的。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监管缺失。中国有很多企业一上市就“变脸”,它要上市,发行价就会抬高,第二上市之后主要靠搞一堆科研上的概念拉业绩,搞烂了大不了我把它卖掉,所以我们很多企业从一上市的时起就开始停止创业了,不再创造价值,这里有监管不到位的原因。
资源错误配置对股市的影响也非常大。有些企业得到了太多不该得的贷款,享受了特别好的待遇,有些好企业却拿不到融资,想上市上不了,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公关,很多企业家甚至把这个当成主业,天天泡在北京,那哪里还有心思管企业、搞创新?结果一等就是三五年,有的企业就这么死在排队上市的路上。
所以各方一直呼吁尽快推动IPO注册制。IPO注册制一定会带动股价。中国现在的股价扭曲了供需关系,供给太少,需求太大,导致一直有泡沫,从市场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说,IPO注册制是必须迈出的一步,你不能永远维持泡沫的状态。我们原本预计IPO注册制会在10月推出,但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了,这一轮的股灾至少会把IPO注册制倒推好几年,高层在忙着研究怎么救火。
一旦了解这点你就会明白,搞注册制改革*4的时机是在牛市,跌一跌没关系,只是让大家的热情降降温,不至于形成股灾,让股价跌出合理的市盈率,整个市场反而会跌出机会。没在牛市推出,说明决策者鼠目寸光。
所以说一个好的资本市场应该满足三个条件,*9,当企业很小的时候,你能够很灵活的得到各种支持。第二,只要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有良好的业绩,上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第三,企业上市后还在继续创新和创造价值,否则你拿什么来估价?那股市就变成吃人的机器了。这方面我们要多借鉴美国的经验,让资本市场推动创新。
民营银行中我比较看好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这两家也最有可能活下来,如果阿里巴巴在全国到处弄网点和国有银行竞争,我不认为会有很好的前景,也没有意义,阿里该做的是金融创新,这才是他们*5的优势。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阿里拿到银行牌照是很烫手的,*9它将来会受到很多监管,第二,腾讯和阿里有什么差别?腾讯虽然也是有创新精神,但腾讯是个乖孩子,在政府面前,腾讯是没有冒险精神的,而阿里不一样。所以央行给他们银行牌照,但是规定你在银行所占的股份不能超过30%,结果会怎样?只占30%股份的阿里,做了99%的贡献,其他股东除了掏点钱没做什么,但他们享受的权利是平等的。尽管这样,我们相信阿里和腾讯的金融模式未来一定会颠覆传统金融,至于说会在哪里突破,现在不好说,因为这里还涉及到政策因素,所以很难预料。
互联网金融比拼的是什么?两点,一个是入口,谁掌握了入口,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在一个价值链中,你的谈判地位越大,你获得的利润越高,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京东,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也有非常大的优势。互联网是政府管制最少、变化最快的领域,现在哪个年轻人不用互联网?企业一定要抓住年轻人,用互联网“生孩子”,创造更多的价值。
比拼的第二点是大数据。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大数据什么样?包括你的征信情况,你的职业,收入,借款还款这些,是静态的数据,而且获得成本较高。互联网企业怎么获得大数据?它是根据你的社交,购物,玩过的游戏,每天的地理位置,最牛的是获得交易数据,这是含金量*6的,基于这些数据来进行综合判断。还是阿里和京东的例子,他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你的信用得分,从而决定给你贷多少钱,就是以数据驱动信用评估,从而有效抵御风险。中国企业家*5的毛病就是用拍脑袋来决策,而不是依靠数据,必须善用数据。
做互联网金融,*9要有互联网精神。传统金融机构做事,首先想到的是成本和风险,不会考虑用户体验如何。互联网企业首先想的是吸引用户,用户达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利润。还有一点,传统金融机构只关注大客户,这带来一个机会,你不去服务小客户?那好,一定会有为小客户服务的。
第二是集中化,没有谁希望自己的手机里装有50个APP,所以未来渠道会越来越像京东,阿里和腾讯这样赢家通吃。
第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大家都知道小米的故事,与其说小米卖的是手机,不如说是参与感,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传统企业的事。
第四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融合,虽然王健林跟马云之间有一个所谓的亿元赌局,但事实上万达也在学习阿里,比如开始把金融和大数据当成发展重点。
传统企业怎么拥抱互联网?我的建议,*9,企业家要先把自己给网络化升级,去购物订票网聊,别总靠秘书,你不体验网络生活,你怎么知道新时代的消费者有什么习惯,什么需求?史玉柱他们开发网游,他会亲测游戏,让自己变成资深玩家,你只有先成为专家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今天很多企业家之所对互联网+感到迷茫,首先是因为你还没有互联网化,有的企业家甚至连电子邮件都是靠秘书解决。如果你还是停在原地,仅仅靠专家给你洗洗脑,这才是企业转型*5的障碍。
第二个建议,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你的行业的?一定要自己思考。每一个行业都有创新的空间,只不过看谁能找到有效的办法。
第三个就是想明白怎么依靠互联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果想不通,可以找咨询公司帮你梳理。
高顿网校温馨提醒
各位考生,2015年CFA备考已经开始,为了方便各位考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的重点知识,帮助大家充分备考,体验实战,高顿网校开通了全免费的
CFA题库(包括精题真题和全真模考系统),题库里附有详细的答案解析,学员可以通过多种题型加强练习,通过针对性地训练与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
点击进入CFA免费题库>>> CFA精品网课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试听 |
3455人正在学习该门课程
| CFA全维度高清网课体验课程 全维度高清实景课堂与录影棚高清独立录制 针对CFA协会考纲,逐点精讲,帮助考生全面掌握CFA课程及考点 | Anky 高顿名师 | |
80%的人选择了该门课程
| CFA任务制网课(全科) 学员可以灵活选择报读CFA课程 自主地掌握学习的进度 享受更多的学习优惠与增值服务 | Remmy 高顿名师 | |
版权声明:本条内容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为一个月。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