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职场视野: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货币量不变会造成经济问题?

来源: 高顿网校 2016-01-20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各种商品产量的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也必须增加,否则经济就无法发展,会出现经济危机或者萧条。持这种观点的大众和经济学家人数极多,几乎占据目前的主流经济学。
基于这一观点人们反对金本位,认为黄金的总量增长太慢,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这些人看来,货币量不变会造成经济问题的理由包括:
1. 货币不增加,需求会不足,生产就无法扩大;
2. 货币不增加而商品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也就是所谓的“通缩”,人们只要拿着钱什么也不做就能买更多的商品,人们就不会再投资,不再生产了,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停滞。
3. 在整个经济中,盈利企业赚得的钱恰恰是亏损企业赔掉的钱,如果货币不增加,那么整个社会没有利润,或者说平均利润率为零。
1
对于*9点,很多经济学家已经做过反驳,简言之就是创造(真实)需求的不是货币,而是生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其实更早且更好地阐述这一规律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
要理解这一规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孤岛上的鲁滨逊,对于他来说,因为不存在交换的可能,他的一切消费都需要先生产出来,要吃果子先要去树上摘,要吃鱼要先去河里抓。没有生产就不可能消费。现在假设岛上来了星期五,两个人可以直接交换,鲁滨逊摘果子,星期五抓鱼,然后二人交换。二人除了自己消费的部分以外,如果鲁滨逊想吃鱼,星期五想吃果子,那么他们就需要从对方那里交换,而交换的前提是生产更多。现实经济中的人数、商品都要多得多,交换也几乎都通过货币完成,但是使用货币并不改变前述道理,也即没有生产就不可能消费,生产鱼本身就创造了对果子的需求,而生产果子也创造了对鱼的需求。
那么如何解释经济中好像确实出现的“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现象呢?难道不是有的企业产品无法出售?存在所谓的“产能过剩”的现象吗?实际上,将上述现象解释为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犯了一个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也即轻易地将对一个企业的结论推论到整个经济。比如,当我们看到在可以自由降价的情况下,一家煤炭企业仍然无法找到足够的买家时,对于这家企业,需求确实是“不足”的,它的生产也是“过剩”的。但这一结论不能推广到整个经济,对于整个经济而言,不存在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
对于这些现象的更合适的描述是“某些商品的生产过剩但同时其他产品的生产不足”,由于人类对于商品的欲求是无限的,真正限制欲求满足的是生产能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体经济,总是生产能力相对于欲求不足,而非欲求相对于生产能力不足。因此上述问题的本质是现有资源被组织生产了错误的产品,是生产的问题而非消费或需求的问题。正确理解问题的本质就会使我们明白,通过人为增加货币来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因为用新增货币去购买生产过剩的产品只会加重生产错误的程度,而使得生产不足的产品更加不足。
在货币总量不变的经济中,个别企业如果出现上述现象,由于没有人造货币增加的虚假需求,这些企业该产品的生产将无以为继,只有转换去生产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才能生存。这种转换从该企业的角度来看有时候确实会显得痛苦,但是对整体经济和其中的每个人都是好事,这种转换得以不断发生,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
2
对于第二点,其谬误之处显而易见,因为在货币量不变的前提下,该观点所认为的价格下降一定来自产量的提高,那又何来人们不再生产的结论呢?如果真如其所说,大家都持币不生产,那么结果反而肯定会是消费品的价格飙涨。该观点所认为的所有人都持币不生产而同时商品的产量大增价格大降,在逻辑上是完全对立的。
如此已经足以驳斥第二点,但这里有必要描述一下货币量不变而产量持续增加的经济是如何可能,如何运行的。简言之,货币量不变其他条件也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的下降一定来自商品产量的提高,也即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就经济整体而言,虽然商品价格下降但是商品的数量会增加,整个经济的收入不变,成本也不变,整体上企业的利润并不必然减少,更别说会变为负值。
我们再以经济中的某个企业为例,假设是生产土豆的企业,如果其产量提高,由于整体经济中货币量和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土豆的价格必然下降,量升价降的结果,收入增加减少都有可能,我们先假设收入不变,那么结果会如何?显然对于这家企业利润会保持不变,其他所有企业的利润也不变,资本家的利润与工人的工资都不变,但是不要忘记,土豆的产量增加了,价格便宜了,每个资本家和工人消费的土豆量增加了,也就是说他们的货币收入不变,但是实际收入增加。这只是一家土豆企业的情况,如果每一家企业,每一种商品都是如此,那么整个经济中企业利润,工人的工资不变,但是他们的实际消费大幅度增加,这会是一种经济灾难吗?
现在再来考虑一下如果土豆企业价格下降幅度大于产量增加的幅度,造成其收入降低,甚至亏损,这难道不可能吗?如果这样,土豆企业收入的下降必然意味着所有其他企业总收入的增加,也就是说他们的利润增加,由于假设他们的产量不变,因此他们的产品价格会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土豆企业只需要将一部分生产能力转去生产其他产品,就不仅可以避免亏损而且可以保持利润不降低。再一次不要忘记的是,虽然各个企业的利润不变,工人工资不变,但由于有千千万万个像土豆企业一样的企业,因此其结果是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工人获得的工资虽然金额不变,但是却可以买到更多更丰富的商品。
现在可以回到为什么有人会持有第二种谬误的问题了。他们只看到了在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持有货币本身就可以使得未来购买的商品更多,比如说刘能有10元钱,现在可以买10个土豆,但是1年后可以买100个土豆。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由于产量增加带来的价格降低并不会消除整体经济的利润,因此A将10元钱用于生产,可以在1年后赚得2元钱的利润,他拥有12元钱后,可以买120个土豆。在100个土豆和120个土豆之间,他当然可能会选择后者。影响一个人持币与否的决定因素,不是10块钱现在和未来购买力的变化,而是持币或投资在1年后得到的货币量的变化,这个变化到什么程度才能促使人们投资而不是持币,是另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物价下降本身会使得人们持币而不投资的结论完全是不符合逻辑的臆想。最后还不要忘记开头所说的,投资生产就是物价下降的原因,货币量和其他条件不变的经济中,物价下降正说明生产的效率在提升,而不是会导致大家都持币,生产消失。
3
基于上述对第二个谬误的分析,我们可以轻易地驳斥第三个谬误,如上所述,在货币量不变生产扩张的经济中,企业的整体利润并不消失,也就是说所有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正的,由于市场竞争,当然存在个别高利润或亏损企业,但是他们的利润加总后不是零,而是正数。
货币量不变企业仍然有利润可赚,要理解这一结论还需要更清晰直观的阐释,涉及的是一个十分根本的利润理论问题,也即整体经济中的利润来自哪里?
在阐释前有必要对一些概念做一下澄清,本文所说的利润指企业收入减去成本,其中收入是企业收到的货币量,成本则是购买生产要素支付工资所花掉的货币量。这一概念体系与会计利润以及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与奥地利学派或一些现代经济学派不同,后者将这一概念称为利息(米塞斯称为原始利息,罗斯巴德成为存粹利息),而他们所说的利润则是不同企业家应对经济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盈亏,在计算整体经济的利润水平时是互相抵消掉的,这一奥派所说的利润虽然重要,但不是本文关注的内容。由于术语使用的不同,使得澄清必不可少,因此下文所说的利润理论,在奥派看来也可以称之为利息理论。
在阐释为什么整体经济中存在利润前,有必要批判两种错误的利润理论,其一是生产力理论,认为利润来自生产力的提升,比如捕鱼者减少10条鱼的消费生产渔网,可以捕100条鱼,但是这一理论忽视了利润是指货币收入减去货币成本,在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鱼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下降,它无法解释收入为什么大于成本。
第二种要批判的是传统奥派的利润(利息)理论,该理论认为利润直接决定于时间偏好,也就是人们对现在商品相对于未来商品的偏好,比如一定生产要素1年后可以生产10个苹果,那么这些要素的价值就等于10个未来苹果,而假设人们的时间偏好决定其认为10个未来苹果等于8个现在苹果,那么这个生产过程就变成了用8个现在苹果1年后生产出10个现在苹果,2个苹果是利润。这一理论的一个问题是仍然是以实物而非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在货币总量不变的经济中,苹果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价格的下降,因此并不会带来货币利润。奥派利息理论中原始利息(纯粹)利息=名义利息-风险成分-购买力成分,使得其体现的已经变成了现在商品与未来商品的实物比率,而非货币比率。
该理论的第二个问题是错误的将生产要素等同于未来产品,能够生产10个苹果的生产要素只是它们本身,他们不是8个现在苹果。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图亚特穆勒早就说过“对商品的需求不是对劳动(生产要素)的需求”。这里同样是合成谬误,对苹果的需求会增加对生产苹果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但是从整体经济而言,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恰恰是减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对单一个体有效的结论不可以不加批判地推理到整体。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货币量不变经济中利润存在的情况。假设经济中只有2个人,1个是资本家刘能,1个是工人赵四。假设经济中共有1000元钱,恒定不变,每年二人支出一次,总支出1000元。假设年初刘能有1单位的资本品(1K),赵四有1单位的劳动(1L),组合在一起可以生产不同比例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单位是C),可能的组合从(2K,0C)到(0K,2C)。假设刘能决定生产资本品和消费品的比例是1:1,也就是(1K,1C),用货币表示这个经济一年的运行情况如下:
销售的1K是500元,1C是500元,赵四工资300元,刘能利润200元,这500元用于购买消费品,刘能每年生产出来的1K作为成本投入下一年的生产。资本品和消费品的成本为500元(1k)+300元(1L)=800元,刘能的利润=1000元-800元=200元。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例子,可以简单持续维持再生产,消耗的资本品和生产出来的资本品都是1K,赵四和刘能消耗的消费品正好等于1C。这样年复一年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不变。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刘能的利润来自哪里:
刘能的收入=500元(1k)+500元(1C)=500元(1k)+{300元(1L)+200元(刘能利润)}={500元(1k)+300元(1L)}+200元(刘能利润)=1000元
而刘能的成本=500元(1k)+300元(1L)=800元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资本品投入与产出不变,而赵四的工资全部消费,构成企业的收入又同时构成企业的成本,因此刘能的利润(1000-800=200元)恰恰来自于他200元的消费,而这200元又来自他之前的利润。(本例中需要的假设前提是资本家刘能手里已经有了之前积累的货币,分别用于购买资本品和消费品)
需要提示说明的是,这是个超级简化的例子,读者千万不要从中得出结论资本家的利润来自自己使劲消费,那就又犯了合成谬误,因为某个资本家自己使劲消费增加的是别人的收入。而且,例子中的资本家,工人概念都是抽象的,工人储蓄也可以变成资本家,例子的真正含义是整体上资本家的消费(消费总额超出工资的部分,或可以称为净消费)是使得企业拥有利润的原因,因为这部分构成企业的收入,但不构成企业的成本。(这里简化没有考虑净投资增加的情况)。
下面我们回到正题,即货币量不变,产量持续增加利润如何还能存在。产量增加有很多原因,如储蓄增加资本积累等,但为了简化,这里只假设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效率提高,刚才的例子就可以修正为:
假设经济中共有1000元钱,恒定不变,每年二人支出一次,总支出1000元。假设年初刘能有1单位的资本品(1K),赵四有1单位的劳动(1L),组合在一起可以生产不同比例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单位是C),可能的组合从(4K,0C)到(0K,4C)。假设刘能决定生产资本品和消费品的比例是1:1,也就是(2K,2C)。
用货币表示这个经济一年的运行情况如下:
销售的2K是500元,2C是500元,赵四工资300元,刘能利润200元,这500元用于购买消费品(2C),刘能第1年生产出来的2K作为成本投入下一年的生产。*9年资本品和消费品的成本为500元(1k)+300元(1L)=800元,刘能的利润=1000元-800元=200元。这个例子与刚才不同之处在于,生产效率提高了1倍,资本品和消费品翻翻,由于货币量不变,价格减半,但是刘能的利润,赵四的工资都保持不变。*10变化了的是刘能*9年底,第二年初拥有的资本品变成了2K。第二年基于2K+1L,即使技术维持不变,产出也要高出*9年,也就是资本品和消费品产量继续增加。但并不用担心,由于收入和成本都不会减少,赵四的工资不会减少,刘能的利润也不会减少。而年复一年资本品越积累越多,同时虽然消费的金额不变(刘能200赵四300),但是他们实际消费的消费品数量逐年增加。这不是经济灾难,这是真正的经济繁荣,这是工业革命和19世纪金本位下经济的真实情况,赵四需要的不是涨工资,而是赚得的工资购买力与日俱增。
这个例子还顺带说明了几个问题:
1、即使不增加储蓄比例,维持储蓄消费比例不变,资本积累也是可能的,前提是生产效率提高,也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于资本积累的重要意义是罗斯巴德所忽视的。
2、资本积累并不必然带来利润率的下降,例子中资本持续积累但是利润率保持不变,在这一点上如罗斯巴德等奥派经济学家所认为的利润(利息)率将随资本积累而不断降低是错误的,那一错误认识深受哈耶克三角形的误导(对于哈耶克三角形的谬误之处,需要它文另述)。
3、例子中K不断增加而L保持不变,根据回报律,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必然递减,最终会导致产出无法再增加。古典经济学家们所面临的现实恰恰与例子类似,不同之处是现实是K(土地)不变而L(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人均产出下降,使得马尔萨斯得出了错误的人口理论,而李嘉图得出了错误的“工资铁律”(即随着人口增加,工资将维持在最低的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要克服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技术进步不可或缺,这再一次印证了前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工业革命前长达千年的中世纪生产长期维持在极低水平,而伴随工业革命马尔萨斯的预言显得荒诞无稽。而进一步,技术进步本身的前提就包括产权保护和资本积累,可以说资本积累与科技进步互为因果。
至此我想本文说清楚了一个问题,货币总量不变,生产不仅可以持续,而且可以不断扩张,工人的收入不会降低,实际工资反而快速上涨,资本家的利润不会消失,实际购买力同样增加。当然,限于篇幅,文中的例子做了太多过于简化的假设,例如未讨论净投资增加的问题,净投资增加是利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也没有分析工人储蓄。本文也没有讨论时间偏好如何决定企业家和工人的储蓄和投资,前文虽然批判奥派的时间偏好直接决定利润率的理论,但是并不否认时间偏好的间接影响。
后记
本文的部分内容和例子来自乔治赖斯曼的《资本主义:一部经济学综论》,有兴趣阅读该书的朋友可以知道,在分析了更接近现实更复杂的经济现象后,上述结论依然有效,货币量不变不会限制生产投资、资本积累,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事实恰恰相反,货币量不人为虚增恰恰是上述结果的保证。
明白了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靠人为虚增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提升工人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仅仅是彻头彻尾的谬论,而且必然会造成相反的结果。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经济困难不是货币不足或货币增加太少的结果,他们不是上帝造成的,而是人为的,更直接点说恰恰是央行人为信贷扩张的结果。这个结论值得重复一百遍:人为信贷扩张不仅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它们恰恰是造成问题的毒药。
  高顿网校温馨提醒
 
  各位考生,2016年6月CFA备考已经开始,为了方便各位考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的重点知识,帮助大家充分备考,体验实战,高顿网校开通了全免费的CFA题库(包括精题真题和全真模考系统),题库里附有详细的答案解析,学员可以通过多种题型加强练习,通过针对性地训练与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点击进入CFA免费题库>>>

专业的CFA考生学习平台与职业发展平台,干货满满,抢鲜分享。欢迎关注微信号gaoduncfaCFA学习与分享QQ群:490459770  490459772  
精彩推荐:CFA招生专题

cfa备考 热门问题解答
cfa证书就业岗位有哪些?

cfa考完后可以从事的工作包括公司会计、基金经理助理、投资管理师、股票研究分析师、基金分析师、投资产品分析师、券商助理分析师、交易员等。在全球范围内,cfa会员的雇主包括了摩根大通、汇丰银行等机构。

cfa考试内容有哪些?

cfa考试分为三个等级,cfa一级和二级考试科目包括《职业伦理道德》、《定量分析》、《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理财》、《投资组合管理》、《权益投资》、《固定收益投资》、《衍生品投资》、《其他类投资》。cfa三级考试科目包括《经济学》、《投资组合管理》、《权益投资》、《职业伦理道德》、《固定收益投资》、《其他类投资》、《衍生工具》。

cfa一年考几次?

cfa每年考试的次数每个级别均有不同,其中CFA一级考试每年设置四次,CFA二级考试每年设置三次,CFA三级考试每年设置两次。需注意,协会规定考生必须要按照CFA考试的三个级别,依次进行报考,且报考两个级别考试的窗口之前需至少间隔6个月。

cfa的含金量如何?

CFA证书全称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是全球投资业里最为严格与高含金量资格认证,为全球投资业在道德操守、专业标准及知识体系等方面设立了规范与标准,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英国的国际学术认证中心,还将持有CFA证书视为拥有硕士学历水平,能让想进修的金融专业人士,充分学习等同于金融硕士的知识课程。此外,人民日报三年内连续四次推荐CFA证书!因此,无论是从国际知名度还是国内知名度来说,CFA资格认证的含金量和认可度都是非常高的。

在线提问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陈一磊

高顿CFA研究院主任

学历背景
复旦金融本硕、CFA&FRM持证人
教学资历
高顿教育CFA/FRM研究院CFA/FRM 学术总监、产品高级总监、首席金牌讲师
客户评价
专业度高,擅长规划,富有亲和力
陈一磊
  • 老师好,考出CFA的难度相当于考进什么大学?
  • 老师好,CFA考试怎样备考(越详细越好)?
  • 老师好,38岁才开始考CFA金融分析师会不会太迟?
  • 老师好,金融分析师通过率是多少?
  • 老师好,有了金融分析师证后好找工作吗?
999+人提问

Luke

高顿CFA明星讲师

学历背景
硕士
教学资历
高顿教育CFA/FRM研究院CAIA研究中心主任兼特级讲师
客户评价
专业,热情洋溢,细心负责
Luke
  • 老师好,CFA如果不去考会怎么样?
  • 老师好,金融分析师难度有多大?
  • 老师好,金融分析师挂出去多少钱一年?
  • 老师好,金融分析师考试科目几年考完?
  • 老师好,CFA工资一般是多少钱?
999+人提问

Gloria

高顿CFA明星讲师

学历背景
硕士
教学资历
高顿教育CFA/FRM研究院教研委员会委员长、FRM教研模块总负责人兼特级讲师,负责CFA和FRM项目课程研发,以及CFA和FRM多门课程授课工作。
客户评价
课程讲授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Gloria
  • 老师好,金融分析师工资待遇如何?
  • 老师好,35岁考金融分析师有意义吗?
  • 老师好,考过金融分析师能干嘛?
  • 老师好,考完金融分析师可以做什么工作?
  • 老师好,CFA注册会计师年薪一般多少?
999+人提问

高顿教育 > CFA > 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