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得不到心理预期薪资?

来源: 智联招聘 2016-09-06
或许你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许你是走上管理岗位已2年的主管;或许你从事同一岗位已达10年了,为什么企业不给你涨工资?为什么你到人才市场上走了一圈,却发现自己最擅长的岗位的薪资水平仍然是那么低?
为什么你总是得不到你心理预期水平的薪资呢?
其实,这一问题要从2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一是你自己的心理预期;二是市场上的现状。
心理预期过高
市场现状是:你工作干了20万元/年的活儿,企业只能给10万元/年。原因在于,别人只给了9万元/年。
一个人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不确定的。即使你有这个能力,但如果这个社会上提供的工作岗位,没有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你的潜能时,你仍然只是拥有潜能,而不能评价为你已具备这一能力。
因此,当你所从事的岗位,恰恰不能发挥你的潜能,而你来到人才市场,你会发现,这里没有理想的岗位;而次一点的岗位,收入却又不甚满意。
另一方面,当你期望更高职位的岗位,招聘企业却又提出了很多你不具备的条件。为什么企业会这么做?
是因为企业在招聘时,即使写上“我们期望的是具有很强的团队协调能力的人才”也没有用,不等于企业就真正能找到这样的人。原因在于,很多不具备很强协调能力的人也会来投递简历。而他们在简历上也会毫不客气地写上“我具备很强的团队协调能力”。但如果你真把他们叫过来,让他们参与一次活动,你就会发现,真正具备很强协调能力的人,其实在候选人当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企业期望得到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能力、知识、工作态度职业化。但是,企业在招聘启事中,却不会提及这些。原因就在于:这些是比较抽象的条件,使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不代表候选人就有这些能力,而是需要在面试等其他方式才能判断出来的。所以,新毕业生们在求职时,却忽视这一原理。往往缘木求鱼,自然得不到鱼。
再说了,这个市场上,如果大家普遍给某一岗位5万元/年的薪资,那么,如果有一家企业是以“人才领先式战略”的企业,则最有可能的是只给出5.5万元的年薪,其另一目的在于:起薪点低一些,日后可以有涨薪的可能。倘若人人都按照华为的方式,给出10万元/年的年薪,那么,华为的薪资就不具备优势了,他们就得给出更高的年薪水平。此时,整体人力成本就会上涨很多,而这是大部分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大多数的企业按照以下方式从人才市场上获得人才:著名品牌企业给出平均水平的薪资,还略高一点点或略低一点点;因为仍会有不少人会冲着企业的品牌来加入的;而不出名的品牌,则是将薪资水平提高,以期能得到更好的人才;另一些企业则由于企业所有者不太愿意出更高的薪资,往往采取最低水平的薪资,于是,这些企业就成了黄埔军校,一旦员工翅膀硬了,立马辞职去人才市场找更高薪资的类似岗位。
但是,不管如何涨工资,其最终的结果,绝对是“员工付出的,总是高于得到的”。否则,企业就没有剩余价值,没有利润,企业就是关门,受损害的不仅仅是股东,同时,全体员工也是受害者。所以,这一人力资源市场,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例如,你为企业创造了500万元的价值,或许只得到20万元的奖励。由于很多时候,你只是其中一个贡献者(因为整个团队的工作的最终结果才得到500万元,实际上不可能只是你一个人的功劳)。
对猎头公司而言,这样的规律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他们面对的对象总是某一岗位中*6端的那几个人。所以,他们无需考虑这一原理。
薪酬的水平,受到影响的因素有:
1)市场上类似岗位的薪资水平;
2)企业的需求紧迫程度;
3)应聘者的个人能力(若能力差强人意,那企业只好矮子里面拔将军,给略低的薪资);
4)应聘者的谈判能力;
5)在经营一年后,企业的业绩变化程度(或受行业整体影响,或受政策影响等,全部包括其中,因此,高薪资伴随着高风险)
6)应聘者自己的心理预期(若预期过高,则应聘者不愿意前来;若预期过低,则上岗后会有很强的失落感,从而会再次萌生去意;只有心理预期相差不大者,才有可能较长时间在此工作);
7)企业对于人员流动率的忍受程度;
8)行业中相似岗位的数量(如果供少于求,则薪资必然会水涨船高)
9)应聘者的个人资历(这一点很奇怪,有些岗位,我们期望招年轻人,给出的薪资较高;有些岗位我们不要年轻人,期望年长者,此时的薪资是年长者高于年轻者)
10)需求部门负责人的个人价值观(如果他觉得“一将难求”,愿意支付高薪资,那么,应聘者就会很幸运;相反,他觉得没必要给这么高的薪资,那么,应聘者往往就会一直处于低薪状态)
11)其他。
我们最经常比较的对象是哪些人?是我们班上混得最差的?NO,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收入与我们班上收入*6的,进行对比;而且,收入*6者,在他失业时,没有收入时,他又再次消失了。因为他自己不会宣传这些,而我们也不会去同他比较,我们总是与最近最成功的人进行对比。至于同学们偶尔的失败、做生意的亏损,我们却不去比较,因为觉得“人要往上走”。
我们比较的理由也非常奇怪:“想当年,他的成绩不如我;如今,他的年收入比我高!”而他之前十年的年收入比我们低时,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所以说,我们比较的,只是虚无的对象、想像出来的对象。
其实,我们内心里也清楚,学习成绩不代表他的情商比自己差,管理技能不一定比自己差。毕业后自学能力是否比自己差、专业技能是否比自己差,自己都不清楚。这样的比较,如何客观?
我们都知道一家公司只有一位总经理,但我们却一直认为那个岗位应该是我们的位置。却没有想过,如果人人均有此念头,那么,岂不是公司中有无数个总经理,却没有员工和其他管理岗位人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也不是好士兵;尤其是没有当好士兵就想当将军的人更不是好士兵”。
因此,我们每年对自己的收入的心理预期,总是高于我们实际所得到的。这就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的一个答案。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求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