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须"四问自己"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6-25
  1 要不要从事本专业
  以理工科为例,如果从事本专业,那么技术类工作就是他们的方向,如生产、质量控制、研发等。当然这些工作也只能专业对口。当然还有第二对口,就是专业相关的销售、管理类职位。麦可思公司每年都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其中有一项就是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调查,2010年的全国本科专业就业对口率为69%,而且该公司还做了一个跟踪调查,在2011年的调查中,他们对2007届(即2003级)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专业对口率进行了调查,结果为63%,低于2007届半年后(66%)3个百分点。并显示多数专业的对口率会随职业的发展而降低。
  其实专业不对口随着职业发展的提高实属正常,这是因为:1)当年高考选择专业并非自己真正的兴趣,因为兴趣是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才方知真伪,所以读了之后才知;2)大多数人四年的专业基本成了他们求职的资本,所以很多人选择先干着自己的专业,以后怎么发展再说,于是后来会有些人会做一些调整,甚至离开本专业;3)职业发展最终的两条通道就是技术和管理(或者是技术+管理),当然有的人完全从技术转向了纯管理。如果从职业转换的角度看,从技术转向管理的可行性比较大,而反之就很小了。
  2 如果不从事本专业该如何选择职业
  从麦可思每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约40%的毕业生会跨专业就业,其中文科跨专业就业会更加明显。其实,大家也不要太过于顾忌不从事本专业会怎么样,我在去年的大学生十年同学聚会上淡定地发现班里70%的人已经没有做本专业了!其实,从企业的角度看,一个企业主要有八个职位,其中研发、产品和财务对专业要求比较高,基本上都需要专业对口,其它五大职位(行政、人事、销售、市场、客服)对专业的要求并不高,反而对个人的技能要求高一些,这就好比学营销的不一定能做好销售,学管理的不一定能做好管理,学师范的不一定能讲好课……
  于是,若不从事本专业,那么就看你能做什么?而不是完全看兴趣和愿望,毕竟是别人选你,选你就是选你的能力和潜质。
  曾经有个“学霸”型毕业生找过我谈职业选择,他成绩很好,平时做过很多创新实验,参加过实验技能大赛,年年获奖学金。平时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干部、志愿服务等都有他的身影。他的经历如下:
  2007~2008 自强社社副社长和学生会秘书部副部长
  2008/09~至今 新生助理班主任
  2008/05~2009/05 班级团支书
  2009/07~2009/09 宝洁(中国)公司产品供应部供应商管理经理实习生
  2009/01~2009/02 广深铁路(集团)公司广州客运段实习列车乘务员
  2008/07~2008/08 三下乡服务队负责外联工作
  这个同学最后选择了做市场销售,现在已经和自己的妻子自主创业了!从职业规划师的角度开看,他选择了用自己的优势去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本身比较合理科学,因为:优势=喜欢+长时间专注+学习积累。于是乎,有优势的领域应该成为应届生求职尤其是跨专业就业所要考虑的!所以,你可以问问自己,除了专业,自己还擅长什么?还可以做好什么?
  3 你在想要多少钱时,有没有想过我到底值多少钱
  如果你说自己工作不太考虑钱,那我只能说欺骗自己可以,别欺骗别人!其实谈钱是正常的,如果你在广州工作,计算一下生活成本,你会有些惊叹,因为生活成本和房价基本是正相关的!但考虑钱必须要与自身价值去匹配!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衡量你的价值:个人价值=(你的能力+你的付出)×投入时间。
  4、你在比较别人的工作时,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很多毕业生拿到offer不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总喜欢和自己身边的人作比较,一旦自己拿到的offer比别人差,他们就会不甘心,其实这样的比较某种程度上是好的,至少是一种向上的追求和态度,但要理智。因为:求职的成功=能力+努力+机遇。
  我遇到过能力不强的人能找到好的工作,因为他们遇到了好的机遇。也有能力强的人没有找到比自己能力弱的人更好的工作,因为他没有遇到好的机遇。但这些都是一些偶然事件,毕竟能力强的人还可以以后发展得更好。
  所以,当你和比你强的人比较时,这本身就是误区,因为你看到的是他的大学努力和积累。当你和比你弱的人比较时,就算他的工作更好一些,也容易形成误区,毕竟人家可能很努力,外加遇到好机遇。
  总之,应届生在求职时,要关注自己的定位和所需,因为适合比成功更重要,适合比工作的显性因素(薪水、社会地位等)重要。
  如果再有人问我年后的春招是否还有机会,我的回答是,这四个问题如果没问清楚,再给你一年事件的求职时间,最后能帮你决策的还是“deadline”。
  所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一定没有好的结果!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求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