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与校园学习平行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6-25
  我个人认为,对于很多科目,大部分的学生只要考六七十分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要大大增加社会经验,多多了解我们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然后有所尝试,在尝试的基础上有所选择。这才是我们在大学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有位学者对恢复高考后的状元们进行了一个职业发展跟踪,结论是他们之中很少有人在社会、政治、商业、文化领域做出了像样的贡献。我不知道这一研究的准确性,但它却很符合我对于考试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般推断,即考试主要是一种格式化的能力。虽然作为某种公平标准,它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个人成长的破坏力很大。
  考试会让大家越来越聚焦在标准化且特别容易忘记的知识上,也会大大削弱人们对多元化知识的兴趣。地位崇高的考试会大大挤占学习者培养动手能力与行动能力的时间与精力,还会模糊其他职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的价值,让学习者越来越习惯于只关心那些会出现在考试大纲里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考试能力越强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反而可能会相对越差,多元化知识结构与反应性适应能力也相对越弱。
  即使我们假定学校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也决定了这些知识难以有效地被学生吸收与消化。我们缺少动手型与情景型的课程,也缺少因为热爱课程而从事教学的老师;我们缺少擅长沟通与互动的教师,也缺少丰富多彩的课程作业与练习安排。即使我们有很好的老师与教学方式,但因为缺少对学生的职业爱好的发掘与培养、缺少给予学生职业技能的实际体验机会、缺少对职业伦理的探索、缺少对职业情趣的操练,学生在面对课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知识真正有什么用,而习惯于一种无目的、无价值判断的盲目学习。
  就算我们的学生考到了高分,他们只知道这是考试的高分,最多知道这些高分对免试升研究生有帮助。他们不知道这些高分对职业有什么用,对判定职业取向有什么用。就算符合免试研究生的标准,他们也不知道读了研究生又有什么用。就算知道考分也许会对选择工作有点儿印象性的帮助,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选择什么工作。
  考试在本质上不能帮助职业的选择与发展,相反可能会进一步模糊职业的选择与发展。实际上,当学生试图弄明白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发展的时候,因为要应付繁重的考试任务,他们还不得不牺牲掉追寻职业方向的思考与尝试。到大四的时候,大家要达到一个标准:知道你想干什么。如果你能回答出来,那么你在同类同学里面就进入了前5%;如果你不仅能回答出来,还能说这个专业是自己选择的,而且是在实习了很多个岗位后根据自己的了解和爱好选择的,并且能说出为什么喜欢它,那你就达到了前1%;如果你不仅如此,还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一点点小成果出来的话,你就进入到了前0.1%。
  而有一些大学生,学了新闻专业,不知道记者做什么,不知道编辑做什么,不知道主持人做什么,因为他学习的专业和他要从事的职业是有区别的,而他又没有亲自去实习、去见识。当然,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责备学生、责备老师,我的原则是“无建设不批评”。我们在努力给同学们更多的渠道来尝试,建立校园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关系。我们提出一个目标,要让社会学习和校园学习平行:既保全了解系统知识的机会,同时又有去接触和有能力去选择某个特定的职业的机会。
  因此,我要重提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大学生单纯地上那么多很快就会忘记的枯燥的必修课,更不应该只把考试成绩作为研究生免试录取的标准,而让越来越多的格式化学生成为本来富有学养者才应去考的研究生。
  坦率地说,我认为一大部分老师的课不妨作为选修课,承受同学们选择的严酷考验。很多学生本来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这个专业,而大学生本来就应该在各院系旁听,确认自己的爱好偏向,尽管目前一些大学已经试着逐步这样去做,但是还应在数量上有所突破,在更多学校和更多课程中推行。除了某些专业课的学习,只要学生在大学的任何院系修满了自己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个方式比教育系统与学校强制形成的格式化考分体系,至少要有意思得多。
  如果考完就忘掉,其实90分和60分是没有区别的。当然,这不是让学生不学习。我们还是要学习,即使不感兴趣,也不至于到不及格的程度。在我看来,考试及格是一个学生的本分,除非他已经下了决心准备辍学。以我的经验来说,大部分的课短期突击、强化学习就完全可以及格。如果平时再听一点儿课,考个七八十分完全没有问题。
  然后,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课,这样他们就有了较多的时间空出来。空出来干什么?去实习、去尝试兼职、去到社会上听讲座、做志愿者、搞学生活动、读杂书、尝试创业,通过这些活动去约略地判定自己的职业喜好,增加社会知识与社会适应性,交往社会上的良师益友以扩大社会网络,形成自己初步的职业行为模式。然后反过来提高对于校园知识价值的判断能力:哪些课应该去听,哪些书应该去学校图书馆借,哪些同学应该去结交。
  格式化的考试让人的脑子僵死,而社会化的场景知识让人的脑子重生。以活的需要去激活死的知识很有意思,而以死的格式圈住活的脑袋就值得谴责了。到了大学,已经没有了高考那样的硬杠杆,而变成了直接面对职业选择这个软而强的活杠杆,因此大学不能再用中小学的方法来办,大学校长也不要用中小学校长的逻辑来做事。不在60分中朴素地新生,就在90分中体面地死亡。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求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