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青年艰难的回乡就业之路:京籍不再是优势

来源: 高顿网校 2013-05-30
  在京企业很少到南方高校招聘 户籍的就业优势也在减弱
  回京就业 阿伦拼了
  2013年5月22日,北京人阿伦终于收到了心仪企业寄到学校的三方协议书。一个月前,经历了一轮笔试、三轮面试的他在接到录用通知的第二天,就匆匆踏上了返回南方学校的火车,为自己因找工作而尚未开题的毕业设计作最后的冲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调查显示,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户籍制度收紧,企业招聘减少,专业不对口……对于一些在北京就读的非京籍生源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在北京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许还能选择回到家乡,去二三线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而对于在京外高校就读的阿伦来说,他只有一个想法,也只有一个选择:“回家,必须回家!”
 
  考研落榜
  “完蛋了,回不去了!”
  “这所学校在北京的知名度并不高。”北京人阿伦在大三时候开始意识到回北京工作是个问题。三年来,每次放假回家,亲人朋友间聊起学习情况的时候,总会有人问“××大学啊?××省的哪所大学啊?是重点吗?”这让阿伦多少感觉到一些尴尬,明明是所在省数一数二的高校,同为 “211”“985”的一本院校,却不如一些北京的普通高等学校更为人熟识。
  阿伦学的是纯理科专业,很缺实践经验,如果不去一些学术研究机构、不考研,想找到对口的专业相当困难。而偏偏父母希望他去国企应聘,这就注定了人脉关系几乎为零、一点都指不上家里的阿伦,回京之路颇为艰难。
  “建设银行、华硕、奇虎360、中国南车……只要听说过的,工作地点在北京的,我都会去。”2012年10月,刚刚升入大四的阿伦开始找工作,跑宣讲会,海投简历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发现,同年级面向广东、湖南等地方就业的同学,已经有不少人接到面试通知,开始迈出求职生涯关键的一步,而他的简历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眼见回京无望,学习理科的他报考了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希望能借此找到回北京的跳板。
  10月份过后,阿伦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虽然复习功课很紧张,偶尔听到朋友说起北京的企业来招聘,抱着一丝希望的他还是会去现场看看。
  “我*9反应是完蛋了,回不去了!”2013年1月,考研成绩揭晓,由于英语成绩未达标,阿伦落榜了。那晚,阿伦一夜未眠。
  “我大学去了不少地儿,视野更开阔了。杭州的环境,上海、香港、深圳的现代化,可能会比北京好,但我还是想回家,离父母近,有一起长大的朋友……你知道吗?这样心里才踏实。”阿伦在北京出生,在长辛店地区长大,“二七大罢工就在我们这儿,长辛店的历史比卢沟桥还要长呢,现在长辛却不常新。”阿伦对曾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非常熟悉。虽然他有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被繁华遗忘的角落。
  “同学们有家里帮忙,可我没什么关系,只能靠自己。只有对自己狠点,才能回家。”阿伦的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妈妈是医生,家里表哥的工作还是托人找的,表姐工作十年了,还没他的起薪高。直到临近毕业,阿伦才知道,同年级其他8个北京学生中,只有他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回北京的工作的。
  在年前的校园招聘中,阿伦发现很少有北京的企业到南方招人,即使有,岗位也很少。寒假结束,他打定主意:要留在北京找工作。
 
  重点突破
  “两三百人竞争一个岗位”
  春节过后,招聘高峰期已经过去,不少大型企业的招聘工作都已经进入了尾声。除了“京籍”之外,阿伦意识到自己似乎并没比别人多些什么优势:名牌大学在北京密密麻麻,不少校园招聘会信息并不对外公开……当初抱着外出闯一闯的心态的他,开始有些后悔没有选择京内的一所普通高校。
  此时已经快进入2月了,为避免浪费时间,阿伦根据自身条件和家里的意愿,选定了几家重点关注的企业,基本属于银行类以及京内的国企等相对稳定的单位。
  准备考研期间,阿伦曾参加了一家北京国有控股企业来学院招聘的宣讲会。当时,这家企业并没有因为他是北京户籍就对他加以青睐,和很多同学一样,简历都没能进入最初的选拔。
  “我把试卷交上去的时候,考官说我没带准考证等东西,我拼命解释说自己没收到短信,他就当着我的面,把试卷丢到桌子旁边要扔的位置。”虽然简历被拒,回京心切的阿伦还是决定赌一把,可“霸考”并没有让事情出现转机。
  专业对口,待遇尚可,发展前景不错,家人也认为国企相对比较稳定……当看到这家公司在北京启动春季校园招聘时,阿伦心动了,在“主场”再试一次。
  招聘宣讲会的举办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距离阿伦家非常远,要先坐公交再转地铁。由于晕车,在路上,阿伦又累又饿,一点东西都没吃地熬了两个半小时。让他意外的是,这一次,简历居然通过了,由于参加过该公司此前的笔试,再加上充足的准备,这次阿伦顺利通过进入*9轮面试。
  “当时正是北京最冷的时候,天不亮,我要从西南五环跑到东南五环去面试,去的时候妈妈心疼我挤地铁,给了100块钱打车,结果还不够。”阿伦说, “最少都是两三百人竞争一个岗位,既有来自京外学校的学生,也有北京本地的学生。不过,考官问的问题都被我预测到了,我比他们准备的充分。”机会来之不易,阿伦把这家公司的简介和相关材料都找来,包括以前的面试题目,每天对着镜子练习面试。同一个问题,他要重复演练20多遍,还让父母帮着挑毛病。面试归来,阿伦没舍得打车,辗转了3个小时才回到家。
  据阿伦介绍,由于这家单位能为具备硕士学历的学生解决户口,也吸引了不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硕士博士前来应聘,无论京籍非京籍。在准备这家企业的后续面试期间,阿伦还应聘过一家月薪*6能达到2万元的私企。虽然不能解决户口,但高额的薪水也吸引了不少诸如清华、北大等学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前来应聘。“我记得面试时,面试官问没户口怎么办,有人回答为了发展也愿意留下来。”
  经历了那家在京国企几轮残酷的面试和培训,最终留下来的阿伦成为*10一名在京外学校就读的本科生。
  “拼了命也要找一个好的工作,要不是我准备的充分,现在肯定没地去了。”阿伦告诉记者自己这是破釜沉舟,没有回头路。
 
  留在北京
  “京籍不是优势”
  应聘成功后,阿伦认为自己成功并不是因为户籍。
  “如果我准备得不好,哪怕有一点闪失,那现在肯定还在天天跑招聘会。”跑招聘会期间,阿伦说每天他都6点钟起床,折腾2个半小时到高校比较集中的海淀区。由于面试要穿正装,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情况下,阿伦说他都不敢穿太多,套个保暖内衣就出发了,现在想想也挺过来了。
  “今年找工作很难,找到北京的工作更难,想要找北京的好工作难上加难。”选择到京外就读,而后百般折腾,最后终于回到北京,阿伦觉得是“苦尽甘来”。
  “我不断地去尝试、失败了再努力、再尝试,也是人生的一笔难得的财富。”在大学期间,借着地理优势,阿伦去了广东、湖南、江西、浙江、湖北等多个地方的大中城市,同时还在年级的学生会做干部,还帮助辅导员老师带新生做入学辅导工作。虽然觉得离家有些远,但在外面锻炼了自己,经历了在北京永远也经历不到的很多事情,阿伦认为这些都是他的北京同学没有经历过的。
  阿伦说,自己找工作时也没有感觉和其他北京学生有什么区别,一样地要海投简历,一样地要挤招聘会,一样要充分准备才能获得一个工作机会,身在京外的他还要协调在北京找工作与课程的冲突。
  此前,在外地上大学的北京生源,会拿到“京外普通高等学校北京生源、学生就业联系卡”,毕业后凭这张卡片就可以享受推荐就业等服务。而自2009年开始,北京有关部门已不再直接向学生发放此卡。就读外地高校的北京生源毕业找工作无需就业联系卡可直接与相关部门联系,享受免费就业服务。
  “我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的卡片,还是得靠自己。”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年”,阿伦越发感觉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才是根本的立足之道。
  “我们今天要交论文了,我还差不少呢,之前找工作耽误得太多了,来不及测算,用的数据都是别人的。”23日凌晨4点,一向认真的阿伦还在紧张地改写着自己的毕业设计,为毕业答辩作最后的准备。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职场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