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VS“间隔年”

来源: 高顿网校 2014-08-20
  每隔7年,生于奥地利的平面设计师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就会将他在纽约的工作室关闭1年,用来度假,此举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说,一个人,假设活到80岁,生命的前25年用来学习,之后的40年用于工作,还有15年是退休时间,这是惯常的做法。施德明认为更合理的时间规划是抽出5年退休时间,穿插在工作的年头里,每7年出现一次职业上的“间隔年”。
  工作中的“七年之痒”
  人的职业期需要间隔吗?一般说来,对于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已经很难在一家公司的某一个位置上一坐一生,他们的工作也会陷入到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7年,不间断的高强度工作和单一的工作内容足以让人的身心都进入“疲惫期”,职业发展也会因此而产生瓶颈。
  事业和我们的身体是一样的,疲劳时需要适当的休息。但人容易走进误区,将人生划分得泾渭分明,这个时间段做这个,下一个时间段做那个。而事实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事物本然的节奏,工作成了双手在忙碌,内心在沉睡,用经验替代了热情。施明德所讲的以7年为周期插入一个“间隔年”的做法正是标注出了身心内在的休止符。
  不是中断,是生活在别处
  想要对职业生涯达到修整的作用,间隔的时间是个问题,几天或一个月,只是放了一个假,并不能称之为人生的“间隔期”。因为你的心灵、你的感官、你的意识还没有过上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生活,它们只是随着你的身体休息了一下。没有带来改变,只让人放松的间隔是没有达到目的的。
  时间要足够几个月,或是一年,直至身心都投入到“别处的生活”。真正具有意义的不是休息,而是内心萌发的一种陌生又新奇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创造出新的人生经验,一下子让你有了多维的视角,把自己固有的认知放在新世界里重新校准,婴儿一般,宛若新生。
  有人提起“间隔年”,就想起去旅游,其实不然。是什么形式,在什么地方,都是次要的问题,间隔的价值在于体验。你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只做内观。想一想不能静下心来思考的“大问题”,崔永元当初重走长征路,其实就是职业的间隔,就是在做这件事情。
  你还可以完成自己一直以来存于心中的梦想,在美国已经有了这样的职业,叫做“职业休假”,就是帮助人们在假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公司接待的客户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圆梦之后,就干脆放弃了自己曾经的职业,而选择了“梦想工作”当做自己的新职业。你瞧,有时候人们已经忙得晕头转向,需要休息一下,才可以真正找准要去的地方。
  如果你发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迷失了,你就可以尝试着用较低的生活成本为自己来一段“间隔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和一个人的职业属性密切相关,对于那些从事着创造性工作的人们它极其有效,但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职业期本就很短暂,那还是减少间隔为妙。

 
扫一扫微信,学习职场技巧
 
严选名师 全流程服务

高顿教育 > 职业规划 > 开心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