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考了*9名,你感觉更糟。”《三个傻瓜》里的这句台词可以完美描述M的心情。他的室友是绩点3.8的大神,每年都能顺手拿一次国家奖学金,从大一的寒假开始就进实验室跟导师做科研,现在手里已经攥着不止一篇顶级期刊的论文。更可怕的是,他学的是机械工程,可是去考了和专业毫无关系的英语高级口译证书。
M对此表示很无语,他不理解室友为什么这么拼。“我觉得他去考证书,就是去‘集邮’。”据M解释,所谓“集邮”就是集齐大学里人生赢家所应该拥有的东西,奖学金、论文、英语证书、好的实习等等都在此列。M最后半调侃地说,室友其实可以再去考个ACCA的,这样就可以召集神龙了。
学校里似乎总有这样的人,他们从一进校门开始就摩拳擦掌地准备拿下各项证书,很多都与自己的专业看来并无关系。学中文的去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数学系的考托福和GMAT准备出国读商科,这种跨行考证并不少见。那么细细想来,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给自己的工作多一种可能
很多人曾吐槽,高考报专业就是个坑。自己当年还是涉世未深的孩子,脑子里只想着高考一定要多考几分,对于专业到底要学习什么毫无概念。
“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刚上了一个学期课的J表示要是早点知道就好了。她根本没想到,“汉语言”是语言学,和她设想的领略文学之美相差甚远。因为没兴趣所以绩点不高,转专业无望,一气之下她就决定重试自己的日语爱好,将它学精学透。最后她用两年的挑灯夜读换取了大二暑假那场N1考试的通过,毕业后进了一家日本银行工作。“幸亏赌气去学了日语,不然找工作就真跪了。”
大学与中学*5的不同,在于成绩不是*10的评判标准。它更多像是一个平台,提供各式各样的资源,心向学术象牙塔的同学自然可以投身科研,志不在此的则尽可为自己的将来做规划。无论是当初没想好“误入火坑”,还是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校招场上被迫向现实低头,对于职业规划与专业不符的同学,当向其他行业跨出*9步的时候,证书是很好的敲门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你在非本专业领域的能力。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如果你当初只进了一所不知名的非211非985院校,学的是公认的“水”专业,那你还能怎么办?A就是这种情况,她可以算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女生,在家乡一所普通的一本大学读本科,可她心里却始终想着,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而在当地,出国是电视剧里的人才做的事情。
她选了在她看来未来能收回成本的商科,大四上学期玩命准备各种材料,其中最花心思的就是GMAT考试。A说考试的时候,她手指被考场外放书包的储物柜划破了,就这样还是毫无痛觉似的狂敲键盘。最后她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客观题居然满分了。就这样她来到美国中西部一所50-100的商学院就读。
“其实我当时拿的出手的只有GMAT成绩,刚到美国,每次做presentation都找不到队友。”A无奈说道。后来她能在美国怒斩PWC的offer,也是用自己夜晚挤时间看高顿的网课学ACCA和拼命找实习换来的。
证书注定是通向某种目的的手段,GMAT满分和ACCA考试合格,都只能将A引向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台阶。考证招致反感的一大原因,在于有些人“为考证而考证”,最后花费了巨大的时间精力,证书到手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但是对于A这样目标明确的人,证书无论怎样也称不上虚掷光阴。一份含金量高的证书,可以帮你开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M的学霸室友最后没有接受导师的邀请,走上学术之路;也没有完全跳出机械工程的圈子,闯荡新的天地。最终,他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语和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掌握,毕业后帮中国的机械制造公司与欧美的企业谈合作,每个项目的佣金高到令人艳羡。他说自己就是感觉需要学个英语,就考了高口。证书不是目的本身,从中学到的知识才是关键。 
 
▎本文作者Jade,来源高顿网校。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