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上海金融系统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发布了《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末,上海拟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配置力的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同时发布的《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则显示,目前紧缺的金融人才达32类。
为进一步拓宽金融人才挂职锻炼和交流培养渠道,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37家单位被确定为首批“上海金融人才实践基地”。此次会议还向2016年上海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开发计划入选者颁发了证书。
2020年上海金才将达45万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一支规模较大、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素质较优的金融人才队伍。根据《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到2020年,上海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配置力的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届时,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左右;金融人才专业分布与金融行业发展布局更加契合;新型金融人才队伍适应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紧缺急需金融人才数量显著增加;金融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更加合理。
同时,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和具有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经历的人才占金融从业人员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吸引和集聚一批海外顶尖金融人才;本土金融人才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理财师、金融风险管理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等国际资格认证证书达到3.5万张左右。
金融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列入中央和上海“****”、上海海外金才等计划的金融人才达100名,列入上海领军人才和上海领军金才等计划的金融人才达到300名,列入上海青年英才和上海青年金才等计划的金融人才达到300名;金融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35%。
“十二五”期间,上海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门类较全、素质较优的金融人才队伍,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15年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35.07万人,比2010年末24.11万人增加近11万人,年均增幅约为7.8%。
极度紧缺17类金融人才
同日发布的《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将金融领域紧缺人才分为5个大类、32个子类:一是金融中高层管理人才,包括高层管理人才和中层管理人才;二是研究类金融紧缺人才,包括战略研究人才、行业研究人才、市场研究人才;三是业务类金融紧缺人才,包括科技金融人才、基金经理人才、投资银行业务人才、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投资人才、保险精算人才、供应链金融业务人才、航运金融业务人才、离岸金融业务人才、再保险业务业务人才、租赁业务人才、担保业务人才、保理业务人才、绿色金融人才、文化金融人才和互联网金融人才团队、创新金融人才团队、财富管理人才团队、金融产品研发团队、金融公关团队;四是专业服务类金融紧缺人才,包括金融数据分析人才、金融法律人才、金融财会人才、金融审计人才和征信评估人才;五是风险控制与管理类金融紧缺人才,包括金融机构监管人才、合规与反洗钱人才、风险管理人才。
上海在《目录》中还首次提出金融人才紧缺度的概念,从高到低分三个等级,分别用三颗星、两颗星和一颗星表示。记者查阅发现,在32类紧缺人才中,极度紧缺的人才共有17类,包括金融高层管理人才、战略研究人才和市场研究人才等。
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上海将对《目录》涉及的人才,实行政策叠加、服务叠加、资源叠加,进一步加大对适应金融行业发展需求、契合金融改革创新开放需要的紧缺急需金融人才的开发力度,包括实施金才工程集聚海内外紧缺急需金融人才、加强紧缺急需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推进金融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等。(记者张淑贤)
本文来源:浦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