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似乎每天都很焦虑。
她的脑子里*9千零一遍响起了跳槽的声音。
太丧了,人生真TM丧。
『懒洋洋地抱着抱枕喝着下午茶,看似认真地盯着电脑屏幕却开着一堆京东、淘宝的小窗口』,这大抵是你对王梓画的像。
不,不是这样的。
王梓毕业于美国常青藤院校的会计专业,她从大二就陆续去过一些管理咨询公司、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做summer intern,即便是放假回国也几乎不给自己休息的时间,能实习就实习,能打工就打工。毕业前夕,王梓终于终结自己紧锣密鼓的实习生涯,如愿以偿进入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P记,一切从审计开始。
问起王梓为何拼了命地要进四大。
王梓回答地云淡风轻,因为那里是很多人听到名字就一脸艳羡,挤破头都想进的地方。
这个理由真诚实。在很多应届生眼里,比起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学到的东西,拥有Big Name光鲜亮丽的名声似乎更让他们餍足。
虽说四大常常“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牲口使”,但是除了各种报销、公积金等等,王梓在留学期间已经考出美国注册会计师,每个月还有一定的Q-pay,年薪至少也有十万,比起同龄人的薪资水平来说绝对不差。
即便如此,王梓依然想走。
她说,四大只是跳板,外面还有更广阔的领域,她想去投行。
哦,原来只是跳板。
现代人,一边享受着日复一日的安逸,一边又时常生出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倘若不能趁年轻的时候赚到更多的钱,不能得到一份更“高级”的工作,就是辜负了这把年岁。
这种感觉在每天下班挤在五味杂陈的地铁车厢里时,达到了巅峰。
他们要实现一些东西,就必然需要一些标签。
厉害的标签本就是一种价值的证明。
在高顿的USCPA培训班里,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多多少少都带着“人往高处走”的信念,四大的想去投行,投行的想去私募,标签是让他们身价倍涨的筹码。
当你的简历上写着:
在A公司曾与团队签下1000万订单;
在B公司曾出过至少20篇10w+文章;
在C公司担任内审工作,负责企业内部审计......
你可曾知道,有多少人其实只在意前面的A公司、B公司、C公司,撇去这些公司的光环,再去审视你所做过的,你觉得自己还值多少钱?
“在四大做5年,做IPO做到吐,但是看每个财务数字都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在四大做2年之后跳槽到咨询或投行,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差吗?”
很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就时时告诫王梓,要努力读书,把书读好了才会有出息,不能学隔壁邻居家的张瓜子,调皮捣蛋,一辈子只能留在这个小镇。
所以王梓努力读书啊,从镇上考到省里,从国内念到国外。
当她捧着各种奖学金的证书和四大的offer回家时,奶奶啧啧称赞,我们小王子真有出息。
这就算有出息吗?也许吧。
但也许只有王梓自己知道,跳槽到一家外资银行的投行部已经一段时间了,但是她每天依旧晕头转向,部门会议的时候她怔怔地坐在那,像个局外人,完全跟不上团队成员的思路,她甚至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捋清了自己的工作内容。
她看了两年的审计底稿,现在面对的却是一张张数字报表,相逢对面不相识,领导问她从一个数字里看出了什么,她弱弱地只说出了一句,她的同事却滔滔不绝地看出了整个行业insight。
而那个被人说没出息的张瓜子呢?听说他念完高中就去养猪了,从几头到几百头,现在有一个养殖场,他在搞一些高科技的环保措施,研究更健康的猪饲料,他的名号突然在镇上家喻户晓,当地报纸上登着一张他憨笑的照片,傻傻的,很认真。
奶奶还是那个奶奶,她拉着王梓的手说,养猪有什么出息,我们小王子在大城市大公司上班才厉害呢。
是吗?也许吧。
 

 
▎本文作者Stella,来源高顿;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