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党刊《上海支部生活》,2018年第10期封面刊登党员公益新风尚报道高顿:这里有一群踏实做公益的年轻人。

《上海支部生活》2018年第10期
来自大山里的青春故事
党员公益新风尚 本刊记者:郑思思
  金秋十月,迎来了最悠长的假期。
  浮生偷得半日闲。假期的休闲安逸,让人们暂且忘却繁忙工作的辛苦。
  别人眼中的假期,或许是他们最辛苦又最充实的生活。因为他们选择另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方式:青年创客做公益。
  上海与云南,跨越千里。从城市启程,扎根农村,让我们一起听听来自大山里的青春故事。
  这里有一群踏实做公益的年轻人
  刚过去中秋节,对高顿教育的同仁来说有些特别。公司里每位员工收到了一份带着乡土气息的中秋礼包,里面有木耳、八角、土榨红糖。
  这份中秋员工福利礼包,是由高顿暖锋计划的公益创客精心准备,其中的农产品大多采购自云南省富宁县的贫困村、贫困户。仅仅是这次中秋礼包项目,就为当地贡献扶贫资金20万元。
  暖锋计划是高顿教育发起的精准扶贫公益项目,响应国家号召,专注产业帮扶。而此刻,暖锋计划的6位公益创客,正在大山里的国家级贫困县富宁,开展为期一年的驻村扶贫工作。
  今年恰逢上海市与云南省文山州结对帮扶22周年,而文山州富宁县是虹口区对口援建县。在虹口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高顿教育集团作为区内的重点企业与富宁县所属的贫困村结对,发挥高顿在财经教育领域的资源与优势,深入当地进行“输血式”产业扶贫,探索一条“深耕式”的公益扶贫路。
  这是一条并不简单的产业扶贫之路,需要有人踏踏实实做公益,持续增收,赋能当地人。高顿的公益选择,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
  初识富宁
  7月18日,高顿教育的6位公益创客从CEO李锋手中接过聘书,便启程前往云南省的最东端——文山州富宁县。
  这6位“90后”公益创客,都是高顿教育的在职员工,他们有的是海归青年才俊,也有刚从高校毕业的新鲜人,但他们还有另一重身份: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陈若诗现在都记得,两个多月前,她带着创客团队从上海飞往昆明,从昆明做火车去往富宁县。富宁富宁,地名优美,富饶安宁。一路上,同行的小伙伴憧憬着当地田园牧歌般的静谧画面。
  可是,当他们驱车千回百转的盘山公路跌荡半天,终于在太阳落山前赶到县城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重叠的山脉,泥泞的土路,满眼是萧瑟和穷困。当晚,他们借住在小学宿舍,生锈的大门完全关不上。几个女生害怕的夜不能眠。
  在多雨的夏季,村庄的变压器时常会被雷打坏了。一有风吹草动,整个村庄就会停电。采访中,也因为停电,我们的语音通话时断时续,发出去的微信,要隔许久才有回复。
  没电的日子里,晚上回到宿舍是黑漆漆一片,还有好多不认识的虫子。好在公益创客们互相打气。陈若诗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来富宁?她在城市出身长大,衣食无忧,也有国外留学和工作的耀眼经历。何苦要来乡村做扶贫。
  在静谧的夜晚,陈若诗静静地躺着床上,想起几周前公司所在的花园坊产业园区举办的“七·一”大会,当天她还策划了一则朗诵的节目,高顿青年分别用五种语言朗诵《共产党宣言》。
  1 8 4 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彼时,写出伟大作品的青年马克思不过30岁,恩格斯才28岁。陈若诗好奇,当年的青年马克思,正是和她身边的“90后”差不多的年龄。在那个时代,他们心里到底在憧憬什么?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陈若诗阅读了许多马克思的作品,甚至在高顿举办了专场读书会。因为她深深被青年马克思的精神感召,敢想敢拼,敢于挑战。
  挑战,是陈若诗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两个词。但她和创客小伙伴珍视这份挑战,更珍视他们在富宁的所见所闻。因为这里是真实的中国乡村,这里淳朴善良的村民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陈若诗和公益创客们内心坚定:我们要来,我们来了就要干点事!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富宁县位于云南、越南、广西交界处,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战”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约132个贫困村。这些偏远、古朴的山中小村落,居住着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人均纯收入2900元,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次和富宁县的战略合作,是高顿系统性的参与公益扶贫的开端。作为财经教育领域的领创企业,高顿数十年来在教育领域积累、深耕,服务于5万家企业,有丰富的创新创业、财经学术积淀、广阔的学员与企业资源。高顿希望能连接好这几类资源,启动暖锋计划公益项目,选派有创业精神,有想法、有热情的优秀员工到农村挂职兼任村长助理,做乡村创客,带领贫困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授之以渔,赋能当地人,协助、培养乡村有开创精神的创业家。
  事实上,在来富宁之前,擅长金融分析的陈若诗,已经在纸面上反复核算过当地的产业发展。
  但纸面上跑出来的金融数据,到了当地,人生地不熟,看着一眼望不到边山路,陈若诗还是有些犹豫,产业援助到底怎么开始?
  刚下乡时,由于交通不便,每天的入户调研,只能靠双腿走。一天走下来,可能只能走访两户人家。由于语言不通,与当地的沟通有限。作为项目带头人,陈若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彼时,社会学专业出身的颜亚慧,给了团队启发,做好乡村的田野调查,可以有熟人做帮手。
  很快,在村支书的引荐下,创客小伙伴们结识了当地的村官小赵。小赵和公益创客们的年龄相仿,在当地已经工作了两年,村里很多人都认识小赵。而且小赵又是富宁本地人,更为大家克服了语言上的交流问题。在调研中,村官小赵带着大家挨家挨户走,有了小赵的引荐,村民也很快放下戒备心理,热情地接待大家。
  颜亚慧在日记中写到,最难忘的是第一次跟着村官小赵走访贫困户。她近距离地了解贫困户没有脱贫动力的根本原因:村民们看不到脱贫的希望。颜亚慧暗自想,如果能带动村里的产业发展,让大家看到希望,是不是村民们有更多的动力参与到脱贫致富中来。
  后来,颜亚慧在调研中发现,她所在富宁县洞波乡属于瑶族乡,瑶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32%。瑶族拥有丰富浓厚的民族文化,其中瑶族刺绣就是其中之一。
  瑶绣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刺绣的一种,用红、黄、白、黑等五色丝线为材料,用黑布、蓝布或白布为底,除了在服饰上刺绣外,也可制作单独的绣品。瑶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致细巧。当地女性6—7岁就习作挑花,长大成人时,已成为刺绣的能手。
  但为了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条件,现在越来越多的瑶族妇女不得不放下这些手工活,外出务工,更没有时间教自己的孩子学习瑶族刺绣。瑶族刺绣作为瑶族文化重要组成,正在渐渐失去文化的传承力。
  如今,在暖锋计划的创客牵头下,通过高顿的1 v 1 v 1公益网络平台,即一名当地有志青年,一名专业扶贫创客,和一组大咖创业导师顾问团,结对进行资源的整合及产业帮扶。富宁的瑶族刺绣作为文化产业项目正式立项,并与上海美院的公益导师资源对接,通过瑶绣的创作、开发、产销对接,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更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贡献了一份力。

暖锋创客小伙伴与村民为砂糖桔基地清积排涝
 
  大雨抢修,暖锋暖风暖心
 
  远隔千里,每次给上海的同事寄砂糖桔,段伟心里比柑桔还甜。
  要知道,每个包裹里的砂糖桔,是他和创客小伙伴从暴雨中抢救下来,并亲自采摘分拣,历经了汗水的冲洗。
  8月,云南迎来了连绵不断的雨季,暖锋计划的小伙伴们迎来了在富宁驻村工作的第一个雨季,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农村人的悲苦。强降雨和暴风刮倒庄稼,暴涨的河水冲走作物。
  砂糖橘是富宁县那能乡的重点发展项目,也是未来几年全乡的产业希望。但在暴雨灾害中,沙糖桔基地积水严重,清积排涝刻不容缓。为此,乡镇立即组织机关应急分队、各村基干民兵及群众,对沙糖桔基地进行清积排涝。
  8月5日,暖锋计划驻村工作的段伟和李建银,在弄亭村委的向书记和李主任的带领下,前往抢险救灾前线。批上村民的雨衣,两位暖锋创客很快投入了劳作!
  要疏导砂糖橘基地,需要将小树苗旁的积水挖开,并且挖掘能有效排水的沟渠引水。这项工作并没那么简单。地上的泥水浸透了他们的鞋,握铲的手起了血泡,天空中飘着小雨,湿透了衣背。然而暖锋创客不惧辛苦,坚持了下来,只为沙糖桔幼苗能够顺利的茁壮成长。
  结束辛苦的劳作,浩荡的救灾军团回到支书家吃脸盆装的“大锅饭”。同吃“一盆饭”,同做一件事,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集。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段伟在救灾中,真正感受到了组织的力量和温暖。
  段伟感慨,今天抢救下来的一棵棵小树苗,未来会结出金黄漂亮的果实,它们或许会卖到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更远的地方。它们是弄亭村人致富的希望,是沉甸甸的丰收。远水救不了近火,唯有身处最基层的农村,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和村民们一起劳作,一起欢笑,一起吃大锅饭,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才能真正了解这片土地最根本的东西,为农村踏踏实实做事。
  党在!旗在!责任在!情谊在!公益创客们自豪地说:我们暖锋的小伙伴也在!我们因为产业扶贫来到这里,从此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便都是我们的牵挂。
  雨后的富宁,不同于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有着一股独特的静谧之美。暖锋计划的小伙伴们感慨,历经磨难,眼下已从最初因交通不便、生活不便、语言不通的不适中,慢慢的调整过来,他们正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将暖锋吹到各个村子里的各个角落,吹到村民的心间,暖锋暖风暖心。
  从参与感到获得感
  公益应该怎么开展?扶贫工作应该如何做?
  这是夜深人静时,段伟常常叩问自己的问题。而在那次暴雨抢险中,村民给了他最好的答案。
  段伟说,从沙糖桔基地做工、到村头巷尾和我们打招呼、召唤我们一起吃饭的村民,我知道了公益扶贫要做的就是从“参与感”到“获得感”。
  对于公益创客而言,只有贴近群众、融入群众,才能做到齐心聚力;只有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只有和群众同吃同喝,才能更加真实的了解到群众的需求,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参与感,才能收获群众的一个微笑、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
  所谓的成长与收获,是与公益创客的参与度成正比的。只有在扶贫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参与感,才能拥有更大的获得感。
  在云南省富宁县县委书记陈家兴看来,暖锋创客正在做的事,是富宁县期盼已久的。富宁县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是革命老区,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但发展较晚,观念落后,目前最紧缺的就是人才,如果能够引入乡村创客,带来新思路、新想法、新渠道,能为富宁县攻坚脱贫、持续振兴提供很大帮助。
  初秋的富宁县,空气中透着一股清凉。公益创客们感慨:我们呼吸着大山里温润新鲜的空气,头顶是灿烂澄净的星空,满目都是郁郁葱葱的大山。虽然这里的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内心充实而又平静。
  此时,一阵清风从170年前轻拂而来。恍惚间,暖锋计划的小伙伴耳畔响起了《共产党宣言》朗朗诵读声,脚下是真实的中国乡村泥土,眼前是淳朴、善良的村民,富饶的作物。
  或许,在这个地球上,唯一生生不息的,是野草和青年人无尽的梦想与行动。

暖锋创客小伙伴在富宁县合影
 
  记者手记:做公益,我们选择迎合还是引领?
  挂完采访的语音电话,陈若诗还不忘给记者发来一则微信:真的,我觉得每个青年人都该来这里看看!
  记者的心头为之一暖。这些年轻的公益创客,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们是奋斗者、是服务者,他们是了不起的公益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只有下到基层,知道农民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高顿和富宁县深度结对,不啻为精准扶贫的生动样本。
  只是,作为公益项目,暖锋计划看似有些“笨重”。它需要内在驱动力强的公益创客,埋头苦干,既要沉得住气扎根农村,又要有专业的财经知识,潜心钻研,真正探索出一条“授人以渔”的可推广创新实践和务实扶贫模式。
  为什么要选择这么重的公益项目?采访中,高顿CEO兼党委书记李锋的一段话让人记忆犹新:在倡导青年白领做公益这件事上,高顿选择思想引领,而非迎合!
  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员工不断增长,做公益是很多“两新”企业里青年人的需求,是一种时兴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公益成为满足青年党员需求和组织发展的支点。如何撬动这个支点,放大组织战斗堡垒的能量,激活白领党员的活力,是两新企业党组织亟待思考的命题。
  而站在这个支点上,李锋坦言,企业成为业界“独角兽”的快速发展中,也免不了出现了员工腐化、堕化的风气。高顿启动暖锋计划,我们不是简单地迎合青年人需求,用作秀的方式做公益,而是倡导一种“跟党一起创业”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扎根农村,最踏实地方式做公益,从思想上引领青年人向上向善。
  “成就年轻梦想,推动新商业文明发展”,这是高顿的使命。李锋坦陈,高顿教育创立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十余年来,高顿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这份初心从没改变过。作为教育企业,高顿一直在参与公益事业,希望回馈社会,承担责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顿党组织对待公益的坚定选择,值得更多人驻足思考。
  本文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刊《上海支部生活》

(责编:Alv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