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钱荒的硝烟仍未散去,市值创伤似已修复。仅仅四个交易日,沪指即从最低的1946点完成撑杆跳,跃进126点至2072点。但是,没有安装变频系统的盘面冷热突变,似乎让部分机构投资者措手不及。
激动人心的狂躁发生在7月11日,继石化双雄联袂走强后,平安银行(000001.SZ)、民生银行(600016.SH)冲击涨停,券商地产股亦强势崛起,两市走出罕见的逼空行情。
截至收盘,沪指收于2072.99点,涨幅3.23%,创年内*5单日涨幅。时隔14个交易日,便将6月24日黑色星期一的失地收复。
“今天晨会上,我们讨论过市场是否会发生二八风格转换,上午一看银行地产股价拉起来,赶紧卖了一部分医药股,追了点地产股。”11日晚间,上海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向记者透露,其持仓结构以成长股为主,面对周期股的快速上涨,他只能被动式加仓。
一位管理新兴产业类的基金同样参与了这波周期行情。“7月10日看到总理说经济增长要保持下限,我预计周期股前期跌得比较狠,会有一波估值修复的机会。”11日盘后,这只产品的基金经理表示,其在上午就将超过5%的仓位追到银行地产股中。
但记者采访发现,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仍选择观望,并没有将持仓结构由成长股转向周期股。
“周期股快速上涨,成长股并不是下跌,也有赚钱机会,这次的新趋势是不同风格股票同时上涨,而不是此起彼伏的跷跷板效应。”同日,某大型基金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过去,周期股和成长股出现风格切换,资金流出成长股转而配置周期股,但这一波,主要是增量资金杀入周期股,大部分机构依然坚持成长股,并没有出现资金大幅搬离成长股的迹象。
资管投资经理也飘忽
“这几天市场波动很大,大家都不太适应这种突变的节奏,搞得有点手足无措。”7月11日,某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陈俊(化名)感慨,7月8日至11日,仅4个交易日,市场情绪发生180度的转变,让机构投资者无所适从。
“上周市场还走得好好的,但礼拜一(7月8日),开盘就来个跳空下跌40点,跌幅5%以上的个股超过900只,大家只能落荒而逃。”据陈俊介绍。
恐慌情绪一直蔓延至周二。“成交量缩得很低,大家都很悲观,但下午突然拉起来40个点。就连大象中石化也拉了4.59%。”陈俊回忆道,7月9日,市场情绪有了微妙的变化,圈内开始传政府会“出牌”保经济增长措施。
7月10日,当陈俊在媒体上看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经济增长不滑出下限”的讲话时,他明显感觉到,投资情绪迅速向乐观转变,与一些机构交流时,部分同行开始看好地产股。
“看好的逻辑是政府承受不了经济的大幅下行,只要经济低迷,政府就会刺激。如果要保经济增长,房地产的基本面就没问题。”和圈内交流之后,陈俊找到了乐观的理由。
这一天,面对同行乐观的情绪,看着万科(000002.SZ)超过6%涨幅的股价,陈俊还是没有加仓的欲望。在他看来,金融地产会有阶段性机会,但做波段会非常辛苦。
“反弹快,涨得急,但跌下去也很快,如果手脚不利落,很可能坐电梯。”陈俊掂量了一下自己的交易水平,决定还是放弃小机会。但这种想法在7月11日很快就被颠覆。
“早上一开盘,银行地产强势上涨,势头非常猛。圈内都在谈二八风格转换,情绪超级乐观。”犹豫半个小时后,陈俊对仓位结构做了微调,卖出一小部分浮盈不错的医药股,追了点地产股。
“加点地产,是满足心理需要,实际收益并不大。看着银行地产拉起来,不加就心慌,加一点也就是让自己有点心理安慰。”陈俊持仓还是以成长股为主,看着涨幅靠前的银行、券商股,他很清楚自己加一点地产对基金贡献有限,净值跑输指数在所难免。
陈俊做好了随时“跑路”的准备。这周末或者是下周,若没有实质性的稳定性政策出来,我就要撤了”。
少数机构被动式加仓
实际上,像陈俊这种被动式追加金融地产的行为,在圈内颇有代表性。
“总理说要保增长,做投资就是要听党的话,还是要修正悲观的看法。”某新兴产业基金经理在电话中告诉记者,7月11日,他拿出超过5%的仓位追涨银行地产。“这是做反弹的思路,早上下指令时就看哪只股票跌得多,完全不考虑基本面。”
“有10%-15%的收益,我就满意了,这只是短期参与,会见好就收。”他坦言,只要达到目标位,就会选择“止盈”。
金融地产联袂崛起的背景下,类似陈俊为代表的基金经理,小幅调整持仓结构,追加了金融地产。但也有一些仓位较轻的投资者,大幅追加金融地产。
“6月底下跌比较悲观,仓位降到不足20%。但看到总理讲话后,市场情绪明显好转,感觉会有一波超跌反弹的机会,所以早上开会讨论加仓,方向是银行地产。”11日,深圳一家私募基金总经理透露,如此选择主要是考虑成交量,市场快速反弹阶段,“只有选成交量大、放量放得比较急的品种,一单能干到几个亿,才能迅速提升有效仓位。”
但是,在记者当天盘后采访的近二十位公募、私募、保险等机构投资者中,真正加仓追涨的比例极低,仅有三位,绝大多数机构选择了保留成长股,观望周期股这一波行情。
某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直言,其目前的策略是“藏拙”,“即不参与周期股的波动机会,尽量确保基金不亏损”。
“周期股的机会越来越像是脉冲式的机会,涨得快,反应稍微慢一点,行情就过去了。就连职业投资者去追,心里都有点犯憷。”当晚,深圳一位从公募转身私募的总经理感慨。
7月11日上午,他一直盯着盘面,但不敢动,总想着再等等看,结果,等到下午决定将资金杀进去,股价早已拉起来,只能选择放弃。
深圳龙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吴险峰同样放弃波段操作的机会。
“周期股这几天涨是回归行情,也就20%的收益,追高买再杀跌出来,很难做出波段。”吴险峰直言相告,过去尝试过参与这种机会,但他发现拿着周期股,“一两天不涨,心里就不踏实,股价一跌就杀出去了”,很难实现收益。
记者采访发现,机构放弃参与周期股,主要是判断行情不可持续。
“传统的行业不会有大机会,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未来还是成长股的王道。”上海策通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吴米佳指出,创业板和科技股的短期涨幅较大,短期可能歇一歇。但银行地产的上涨空间不会有多大,他不愿意将资金配置在这类不具有持续性机会的品种中。
增量资金在行动
在外界看来,金融地产崛起,代表的是市场风格转换。但是,7月10日和11日,这次大阳与以往不同,推动周期股上升的并非存量资金,而是新入场的增量资金。
“7月10日和11日,银行地产券商崛起,周期股涨幅居前,但奇怪的是,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也在上涨。”平安资管某投资经理发现了一丝异样。
他指出,过去,市场风格由成长股转到周期股时,通常会出现跷跷板效应,即周期股崛起,成长股暴跌。但这一次是不同风格的板块同时上涨,说明肯定有增量资金进场,而不仅是存量资金在玩。
实际上,增量资金入场的新迹象,已经被多位机构投资者看在眼里。
“存量资金都还在成长股板块,大多数没有调仓,但周期股走势这么强,肯定是有资金进来。”吴险峰称,据其了解,很多私募的仓位比较轻,但这一周在观望市场走势,并没有加仓。
“从市场盘口和交易量看,明显有增量资金进来,最明显的是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都涨停,这么大的头寸,肯定是资金量比较大的机构进场。”前述深圳某陈姓私募认为,增量资金拉高银行地产等低估值,吸引机构被动式加仓,这是过去每次周期股爆发时的玩法。
在机构看来,一些迹象侧面印证这种新资金入场。
“中石油、中石化买单量的水平,几乎都是1万手的整数倍,这是明显以拉抬股价为目的的做法。如果是基金或保险的做法,会在底部慢慢吸量,尽量控制成本。”前述平安保险称,工商银行(601398.SH)和中国石化(600028.SH)出现7位数买单,其传达的信号是增量资金入场,但资金规模有多大,谁也无法判断。
热门资讯
-
211都不要,只爱财经类院校!曼大是财经真爱粉! 高顿教育 2021-12-08 17:28:41
-
考CPA有必要报面授班吗?高顿CPA面授多少钱? 高顿教育 2021-11-09 10:14:51
-
高顿网校怎么样,听很多学员说高顿网校很不错,是不是真的? 高顿教育 2021-08-13 14:05:05
-
宝盈祥瑞养老12日发行 高顿教育 2021-07-15 17:41:25
-
高顿财经学acca贵不贵,高顿财经acca考下来要多少钱? 高顿教育 2021-05-25 09:56: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