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新一轮“走出去”的上升期。甚至李克强总理也在去年以来多次出访时,推介中国高铁在内的基础设施能力。
  欧美高端市场,应该也是这个上升阶段需要突破的瓶颈。
  虽然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路桥、中冶集团、中信集团等从上世纪60年代起便已在海外承揽工程,近年更急于从亚洲、非洲及南美洲等打入欧美市场。但欧洲基础设施市场,不仅由于中国企业自身的实力问题,也由于是欧美市场中较容易设定为敏感的部分,一直较难进入。
  《*9财经日报》记者去年11月~12月走访波兰、德国等欧洲7国,并对当地基础设施市场了解到,中国企业如果要想顺利进军欧洲,并非钱多就可以解决问题。
 
  进入欧洲市场非常难
  中国贸促会法国代表处总代表严炬奋在巴黎接受《*9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以法国、德国这样的基础设施发达的国家为例,中国企业想要进入是非常难的,如果以依靠投资进而转移技术及劳动力到当地市场为标准来看,目前也没有中国企业真正进入法国基础设施市场的成功案例。
  首先,法国本身工程能力很强,在设计施工管理方面拥有先进经验,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早引进技术的国家。和这些国家比,中国目前只是在劳动密集型的施工,以及设备制造能力方面,有一些比较优势。中国的工程师资质不能被当地所认可,就高铁这样的项目来说,还需要当地地质资料,中国企业并没有经验,如果完全自给投资建设,计算的成本很有可能会高于法国本地企业。
  “因为投资高铁这样的基础设施,不仅需要相当多的图纸资料,还需要了解法国的报批手续,现在可行的进入法国的办法是需要融资的时候,出钱做股东,或者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严炬奋说。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一名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德国是世界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从她掌握的FDI Market数据库(只包括绿地投资和褐地投资的数据,收购不包括在内)来看,没有基础设施这一项,平时确实较少听说中国基础设施领域在德投资的报道,但是由于德国在欧洲的区位优势与物流优势,吸引了中国物流公司在德国投资,比如设立仓库、设立物流链条、成功的投资案例包括中海运、中远等。
  波兰的基础设施在欧盟国家相对落后,政府也有意愿改善,并且更在意报价,加之与中国传统上政治关系较友好,确实是一个好的起点。
  波兰A2高速公路案例中,中海外就一直想进入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但由于技术、环保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如愿。
  A2高速公路项目招标是在2009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阴霾未散,波兰政府打出了“进入波兰即占有欧洲”的口号,他们原本也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想要进一步开拓欧盟市场。
  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麦伊曼对《*9财经日报》记者强调说,即使是这个案例也并非中国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而是获得投标,花当地的钱建设基础设施。
 
  商业常识
  从本报记者走访来看,“政治关系”在欧洲并不可靠,商业层面细究国际市场,是中国企业需要了解的*9个常识。
  波兰在欧洲国家中,处于非常独特的地缘位置。是西欧的最东部国家,也是斯拉夫语系最西部的国家。处在强国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波兰,一直与中国的政治关系较为密切,这也是为什么*9个中国企业中标的基础设施项目,会在波兰的原因。
  但从制度建设上来说,波兰作为新近加入欧盟获得补贴最多的国家,也是更接近西欧的国家。中国企业也可从波兰的制度上窥见整个欧盟的市场环境。
  走在波兰首都华沙的街头,市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关于音乐家肖邦的一切。所有肖邦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都有专门的演奏乐章黑色大理石长椅,只要轻轻按下长椅的按钮,便可以听到相关乐章。这很好地传承了欧洲的传统:尊重艺术家。
  但是,走向波兰那简朴的皇宫,当地导游会告诉你,波兰是一个在国力最强盛的时候,由贵族来选举国王的国家。国王的皇宫之所以简朴,是因为大家要让他记住,是谁选举他成为国王的。这便是欧洲的另一个传统:权力有限的国王。
  中国人需要理解的是,在欧洲,政治家的权力远没有中国那样大。
  波兰总统府国务秘书奥尔吉耶德·吉科恩斯基(Olgierd Dziekonski)对本报记者介绍说,目前有500家中国企业进入波兰投资,其中有430家为中小企业(聘用人数在10人以下的小公司)。
  安永波兰公司(Ernst&Young)管理合伙人和创始人杜立普·阿卢威哈尔(Duleep Aluwihare)对《*9财经日报》记者介绍说,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波兰市场感兴趣,尤其是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类项目,但是必须要学习欧洲市场更为规范的竞争规则,依靠透明的制度,而不是关系行事的原则。
  阿卢威哈尔表示,自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已经在这个市场23年了,目前成功进入这个市场的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土耳其,这些国家的企业的本土化策略都很成功,为了避免错误,*9步便是要找到本土有资质的合作伙伴。
  在阿卢威哈尔看来,中国公司现在并没有大批到波兰来投资的状况。目前仅有零散的一些企业的代表处,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一直广受海外赞誉的华为公司。
  阿卢威哈尔认为,其中一个影响中国公司在当地发展的瓶颈,便是没有足够决策权的当地机构代表。
  “23年前日本进入波兰市场也是如此,6个驻波兰的经理都没有实质的决策权,所有的决策都必须请示东京方面,等到2个月以后决策下发的时候,商机却已经失去了,”阿卢威哈尔说,“现在日本公司已经学会了放权,把可以做出决策的人直接派到波兰来。”
 
  中东欧应“分而治之”
  现在,随着李克强去年11月底的到访,去中东欧投资也成为中国企业的选择热点之一。
  波中合作中心的主任俞洋对本报记者说,即便在中东欧,中国也不能把中东欧15国看作铁板一块,因为这些国家中,欧盟成员国和非欧盟成员国其实是两个阵营,所以应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比如马其顿、塞尔维亚就可以使用主权担保。” “但波兰,一旦进入就是欧盟统一市场,必须按照当地市场规定办事。”
  麦伊曼表示,现在*5的问题是,中国把中东欧都看成一个国家。中国企业一定要把捷克、乌克兰、匈牙利和波兰区分开,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都很不一样。
  麦伊曼介绍说,对于塞尔维亚、波黑、黑山、乌克兰这样的国家,由于有财政和金融问题,太缺钱了,所以需要最快的投资,中国的钱看起来就非常重要。中国现在已经在塞尔维亚首都修建了*5的桥,也在马赛多尼亚投资建成了该国*5的发电站。
  “波兰并不是那么缺钱的,而且得遵守欧盟的制度规范,中国国有企业如果来投资,必须了解公共采购的概念,劳动力规则,以及当地环境。”麦伊曼说。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最热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