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期间,腾讯凭借“微信红包”,使无数的银行储户转而成为“微信理财”的潜在客户。而商业银行为了保住存款,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主要特点同样是以高收益来吸引储户。借助理财产品,大量活期存款在脱离银行以后,又以协议存款的形式返回银行。
  目前,各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欢迎,不少储户看中其高收益的特点,纷纷将原来存在银行里的储蓄资金转出来购买理财产品。在这种格局下,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已经纷纷“涨价”,大都突破了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而互联网金融则凭借其高昂的人气,再度将活期储蓄利率提高,目前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已远远超过了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储蓄的利率水平。除夕当日,微信“理财通”的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7.448%,“余额宝”达6.432%,百度“百赚”也达到5.832%。
  对此,储户们大呼过瘾,忙于资金“搬家”,并借此得到可观的收益。诚如一些专家所分析,储户得到的这部分收益绝大部分来自银行的转型自救,但这种自救也会伤及银行自身。但是,我们却可从中看到,这种由互联网金融搅动的金融市场竞争,倒逼着商业银行开始改变一贯的“面南而坐”的作风,从而推出新产品来留住客户。
  长期以来,我国的存贷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银行业之间的业务开展缺乏竞争因子。这种市场格局产生的后果,一是各家银行之间比拼实力的最重要因素只是企业背景,“国”字号的银行占有绝对的优势,民营银行竞争实力较弱,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渐成垄断地位,甚至可以无视储户的反对而收取各种手续费;二是储蓄渐渐丧失了其作为理财手段的特色,储户无法通过各种长短不同、收益率不同的产品搭配来战胜通货膨胀,他们要么是在负利率之下无奈地坐视财富缩水,要么是不顾自身条件投入高风险的股市,饱受“压榨”;三是商业银行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坐收渔利的机构,近几年我国实体经济效益低微,但银行的利润却节节攀高,反过来已经对实体经济的复苏构成了压力。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高枕无忧的经营作风。在中央政府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银行的政策激励下,互联网公司寻找到了进入金融市场的通道。它们虽然没有成立正式的银行,但其利用互联网优势推出的金融产品,吸纳的资金量甚至超过了成立一家实体银行,这种新兴业态以其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倒逼银行业再也不能稳坐泰山。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可能会降低银行的盈利水平,但减少的这部分盈利,本来正是在市场化竞争之下应该归于储户的利益。因此,从根本上说,目前商业银行的这些自救行为,不仅不会伤及银行自身,而且反过来会提升银行的市场意识,也有利于改变我国银行业所存在的垄断格局。
  其实,目前出现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手段展开竞争。这也在事实上说明,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由市场竞争倒逼出来,而不是由管理部门规划出来的。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