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陕西苹果农民一席谈——姚树洁,这篇财经业界评论是11月13日新鲜出炉的哦。
  农民出身的我,总是惦记着农民。多年的研究生涯,从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入手,到开放与经济增长,甚至是金融和股市,经历了中国快速崛起的轨迹。
  然而,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在农业产出占GDP比重只有10%的时候,农村人口还是全国人口的47%,农业劳动力还是全国劳动力的30%以上。
  如果加上近两亿的进城农民工,中国与“农”字有关的人口,占全国人口高达65%。
  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非农产业的三分之一,因而,农民的纯收入也大约是城镇户口居民的三分之一。中国的两极分化,*5的特点还是城乡差别。中国的贫困人口,95%也是农村人。
  因此,“三农”问题,是中国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农民不富,中国不强。农民没有实现中国梦,全国就没有实现梦想。
  早在2005年,我在伦敦与温家宝总理一行座谈时,就给他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我跟温总理这样说,“三农问题,不是想解决,就能很快解决好的问题,而是国家的长期战略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国家要下定决心,减少农民的所有负担,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包括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进城等的全方位扶持。”
  应该说,从2005年以后,中国政府对农村的投入,逐年上升。后来免去所有的农业税,免去各种名目繁多的“费”和“杂税”,全面实现9年制的义务教育。再后来,对粮食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55元(现在提高到70元)的养老金。
  这些政策对农民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农民能不能有希望过上小康的日子?农民进城打工与家庭长期分居对他们的生活和幸福度的影响如何?农民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态度,以及中国城市化如何推进?这些问题,是政府必须关注的,也是学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10月31日,一位在西安的朋友,邀请我到他的老家咸阳市乾县梁乡镇梁兴村去做客,他妹妹的家里靠种苹果生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入了解农民和农村的绝好机会,我当然非常乐意去做客。
  那天的天气晴朗,有点冷风。尤其是到了梁乡镇的时候,突然觉得温度比西安低了许多,穿了毛衣和大外套都觉得有点冷。
  高速公路从西安直接通向梁乡镇,路程一个多小时。这是一个看上去很小的乡镇,一条长大街,好像就是整个镇的所有。两边的店铺不少,大街中间摆卖的地摊,都是农民在集市。有的卖蔬菜,有的卖水果,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当然,你如果在大城市里住惯了,从来没有见过农村,你一定认为这里很“落后”。不过,对我来说,到过非洲、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从小也在农村长大,我却认为,这样的农村小镇已经非常温馨而热闹了。
  我叫司机停下来,拍了街头和集市的几张照片,然后继续往前走。过了小镇,就是一条比较小的水泥路,不过,开汽车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路很平,没有坑洼,我们过不到10分钟,就把车直接开到了老乡的家门口。
  这个村20多户人家,是一个比较小的村。我去做客的这家人性苏,他们新盖的小“洋楼”两层高,与10多户人家的房子连成一排,看上去很整齐。在这排房子的门前,是一条可以开车的水泥路,宽10来米,也可以作为“打谷场”。水泥路的前面是一片农地,种各种蔬菜和水果。最显眼的水果,就是已经成熟的柿子。
  我们的车就停在老苏家的门口。老苏夫妇,还有他的儿媳妇抱着一个女婴,全家人出门迎接我们。我看到“打谷场”上许多老大爷、老大妈在聊天。在连体洋房的最后一家人,一位中年妇女,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还有一位近80岁的老大爷,一家人用手在摘红辣椒。
  我跟老苏寒酸了几句,就朝前面的那一家人走去。那位中年妇女,看见我朝他们家走来,满脸笑容,可以感觉这里比较偏僻,见到外人非常友善。我也笑着,“大姐,这些辣椒是自己家里用,还是要拿去卖啊?”
  大姐笑着说,“我们自己用,这些太少了,不值得卖。不过,有时候吃不完,我们还是拿一些到市场上换些钱吧。”
  “你们家都是老人和小孩,那些年轻人呢?”我有点明知故问的样子。
  大姐说,“我们儿子、儿媳妇都出去打工了。孙子,老人,都在家。我老伴也出去打工,这个家,我就是主劳力了。”
  那位大姐,大约50来岁,一看就是农村那种能干、聪明,而且性格开朗的人。她带着两位老人,一个孙子,就这样撑起这个家,让年轻人放心地外出打工。
  我说,“你们家种苹果吗?收入怎样?”
  她说,“我们种7、8亩苹果,收入就凑合着。一年3、4万块钱收入,一家人过得还行。”
  我问,“那你的儿子、儿媳妇还寄钱回家吗?他们在哪打工呢?”
  “他们在西安打工,也可以经常回家。不过,家里也不需要他们的钱,只要盖房子的时候,他们才拿一些钱回家。”大姐笑着说。
  我又问,“你们家老人有养老金吗?”
  大姐说,“有,我妈他们每月都有90块钱了。现在,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但是日子还是可以过的。粮食自己打,不用上交,菜就到处都有,随便种,随便吃。”
  我说,“那猪肉、鱼肉,能不能随便吃?”
  大姐说,“肉就不可能随便吃了,一个礼拜一次、两次可以,不可能天天都吃。”
  她的这个回答,倒是让我感觉非常意外。看来,农村人为了盖一座房子,还是非常省吃俭用的。估计,这家人的两位老人岁数也比较大,他们也应该省钱,以备必须之用。
  我没有再问下去,就说谢谢他们,然后回到朋友老苏的家。进入前面的新楼,我才发现里面的房子很深,两侧都是平房,一共50多米长。要算地面的面积的话,应该有400平米,也就是六分地左右。可见,这里的土地,比我们广东老家,要多得多了。
  两侧的房子里,堆满了苹果。苏太太蹲在地下,给苹果分级,用小塑料袋包装。老苏说,今年的苹果卖的好,富士苹果一斤可以卖到2.3元,好的2.8元。当地的老苹果,一斤也可以卖一块钱以上。所以,他家的5亩苹果,今年可以卖5万块钱,除掉成本,净收入2万多元,是个好年头。
  他们家厕所的顶上装了一个太阳能加热器。老苏说,这个太阳能装置花了3000多元,能够解决全家人洗热水澡之用,非常方便、好用。他们家的炕,用从地里随便捡来的柴火加热,冬天,可以过得比较舒服,柴火的供应非常充足。
  老苏的儿子在延安搞建筑,每一两个月回一次家。他和老伴,就可以种这些苹果和蔬菜,家庭收入不错,日子过得也不错。
  老苏说,“除了种苹果,我们每年自己种一亩小麦,收成8、9百斤,能解决一家人一年的粮食问题。每过两年,我们还种一亩油菜,打出来的油,就可以供一家人吃三年。菜地里的各种蔬菜,随便种就吃不完。”
  我问,“这样的好日子,什么时候开始的?”
  老苏说,“搁在10年前,我们种这么多苹果、小麦和油菜,政府的农业税,加上乡政府各种乱七八糟的费税,一年下来,就是万把来块。那个时候,日子不好过,收入都被政府收走了。现在,收入增加了,政府不仅不来收钱,每年我种不种小麦,都给300块钱的种粮补助。我们的收入就开始多了起来,我认为,作为农民,活到这个份上,真的是*4的时候,现在的政府就是好,我个人感到很幸福。”
  我说,“老哥,我也为你高兴。不过,种这么多苹果,还要种小麦,油菜,能忙得过来吗?你是不是很辛苦啊?”
  老苏其实比我小9岁,但看上去年龄不比我小,也许是我自己没有经常照镜子的缘故。不过,他的个子挺高,年轻时一定是个帅哥。他显得非常憨厚,我对他说的话非常相信,因而才那样关心他的工作强度。
  可是,老苏下面的回答,却让我非常惊讶。
  他说,“现在种苹果也好,小麦也好,油菜也好,比过去轻松多了,一点都不辛苦。例如,苹果园每年都要刨地,现在有微型刨地机,自己买也就是3、4千块钱,如果自己不刨地,请人家来做,一亩地给60块就行了。”
  “种小麦也是,从犁地、刨地,到收割、脱粒,都是机械化。只有施肥,晒麦,才需要人工。一亩地的外包费用130元,加上化肥、农药,最多300元,刚好是政府的补贴。所以麦的全部收入,对我来说,都是净收入。当然,这个收入,比种苹果差10倍。所以,我们种粮食,只是为了自己用,种苹果,我们才有大的收入。”
  我和老苏聊着聊着,吃中午饭的时间到了。老苏的太太和儿媳妇,端上了8盘不同的菜,有猪肉炒土豆,鸡蛋炒蒜苗,油菜炒腊肉等,都是自己家的土特产,味道好,材料卫生可靠。
  吃完饭,老苏说到他的苹果园,给我摘*4的苹果带回西安。出了门口,不远处看见一座奇特的山脉,老苏说,“那是武则天墓。”
  我说,“是吗?如此之巧合?你家的苹果园,居然在武则天墓的后山脉,这是风水宝地啊。”
  我突然想起刚才路过梁乡镇的时候,有一个路标指向“孝章太子之墓”,现在突然从远处,又见到我以前参观过的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墓,油然追忆唐代那些腥风血雨的历史。
  李治和武则天生有四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权力,除掉太子李弘。李贤知道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因而给母后武则天写了一首黄台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少,二摘使瓜希;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武则天看到这首诗,虽然短时间内出现不杀子之心,最后还是把李贤给除掉了,自己当了皇帝。她于公元705年驾崩,享年81岁,李显继位,恢复大唐天下。710年,李旦的儿子李隆基(685-762)造反,由李旦接替李显。712年,李隆基逼李旦下课,自己称帝,开创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到了晚年,李隆基启用李林甫和杨国忠,混乱朝纲,使唐朝走向没落。
  封建社会的兴衰,往往是看一个皇帝的好坏。因此,历代王朝,都经历了从复兴到衰落、战乱的周期,无一例外。最后,遭殃的都是国家和老百姓。
  毛泽东到了晚年,也几乎犯了同样的错误。邓小平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废除干部终身制,希望为共产党的长期统治,奠定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
  新一届的政府为了做出业绩,不仅要反腐,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与陕西苹果农民的交谈,使我更加认识到富农的重要性。
  就像老苏所说的,免除了农业税,还有政府的补贴,甚至有养老金,这对广大农民来说,都是10年前做梦都梦不到的。老苏说,他们村里已经有5、6家人买小轿车了,他儿子也准备买小轿车。看得出来,这样发展下去,农民实现小康的梦想,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希望政府的政策,越来越亲农,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使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