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评论:节能减排需要双轮驱动,这篇11月26日的业界评论已给到各位读者们啦,请大家细细品味哦。
  国新办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情况,其中提到APEC会议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各自的行动目标:美国到2025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要减排26%~28%,争取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会上表示,从我国来讲,确定这样一个目标之后,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倒逼机制,促进国内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所谓“倒逼机制”,这说明我国节能环保、经济转型需要动力,也需要压力。联合声明表明节能环保是我们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正如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达沃斯论坛上所说,中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但资源环境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必须加大节能环保力度。
  为了缓解资源环境矛盾,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政策也在逐渐生效。比如,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2%,高于预期的3.9%年度目标,这也是2009年以来*5的降幅。从这可以看出,中国节能减排是有很大潜力的,兑现16年后的承诺是有保障的。
  不过,如何把节能环保更多地从压力变成动力也是一大挑战。在有些人看来,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主要是“烧钱”,因为要加大环境设备投入、运营也需要成本,这对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因此,有些企业明明采购了各种环保设备,但往往因运营要花钱而弃用。这既说明一些企业主的环境意识还非常落后,也说明环境执法还没有形成威慑力量。
  如何督促更多企业主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施加压力,对环境问题责任人罚巨款、判重刑。明年元旦即将生效的新《环境保护法》就采取了这样的思路,比如对违法行为实施“按日计罚”,提高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可以有效遏制连续性违法行为。这在一些环境案件里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用重典的办法还是负向激励,压力不易转化成动力。
  所以,除了严刑峻法之外,我们也推崇市场化的举措保护环境,实行更多正向激励。比如碳排放权交易,2011年我国启动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如果这个市场能够更快覆盖全国,更多企业可以参与进来,那么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就不只是花钱,也能赚钱,这无疑会极大地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昨天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也提到,有望在今年年底尽早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让碳排放权交易有个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希望到“十三五”末的时候,能够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如此一来,中国在节能减排的道路上就能实现双轮驱动,既有严刑峻法形成的压力机制,让企业不敢、不愿增加排放或违法排污;同时也有市场化的交易,让环保有利可图,吸引和鼓励更多企业主动参与进来,取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来源:*9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