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财经题库
  财经作家吴晓波《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和脑瘫诗人余秀华《跨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起,成为2015年1月中国*2影响力的作品。刘步尘畅谈中国游客疯抢日本马桶盖的背后,这篇财经的业界评论已经在2月28日星期六上午发布啦,敬请各位网友珍惜高顿网校小编的辛勤劳作。
  不说后者单说前者。文章发表至今已一月有余,中间又夹了一个春节,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有没有因为“此事关乎国家面子”而有所改变?
  旅日知名人士徐静波给出了他的观察。徐发表新浪博文称,今年春节,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了大约112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60亿元。不少日本商场,春节期间销售额因为中国游客的到来而增长了3—5倍。
  这些中国消费者从日本带回去了什么?CCTV报道称,中国游客一如既往地钟情日本的小家电以及马桶盖。
  日本产品到底有多受中国游客欢迎?一个日本爱客旺免税店职员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说:“现在不是说哪个牌子的问题,是哪家有货你就买吧,不然很快也就没了。有时是上午有了,下午就没了这种状态。不知道什么原因,今年中国客人特别认可它,大量客人来日本了都买这种产品,厂家根本来不及做。”
  吴晓波称,中国游客从日本千里背回马桶盖,需要中国企业从自身找问题。
  但是,知名IT人士项立刚认为,吴晓波对中国消费者有误导,“他吹捧日本产品到了肉麻的地步”。
  我本人较为认同吴晓波说法。但我更愿意提请人们思考吴晓波提出的问题。
  中国游客疯抢日本马桶盖的背后…… - 刘步尘 - 刘步尘且走且歌
  毋庸置疑,中国制造这些年确实有很大进步,这一点大家感同身受,比如我们制造的电视机明显比过去漂亮了,我们制造的汽车也比过去好看了,我们生产的服装、鞋子也比过去上档次了。这些都是事实。
  我想说的是,这是我们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相比。但是别忘了,市场不是你的今天和你的昨天竞争,而是你和你对手的竞争。必须看到,当你努力往前奔跑的时候,你的对手一刻也没有闲着。实事求是讲,和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相比,中国制造这些年竞争优势的提升并不明显,当你看到中国制造越来越漂亮的时候,你也应该看到,外国制造同样越来越漂亮了,甚至更漂亮了。
  那种认为“中国制造已经超越日本”的观点,实属井底之蛙,一孔之见。这几年,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外国产品,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他们怎么能做到把产品做得跟艺术品似的?!显然,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们的进步,是“数量制造”向“质量制造”的进步,而少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从“质量制造”向“艺术制造”的跨越(这是我生造出来的词汇)。这就是你猛然发现发达国家制造的工业品,越来越有艺术气质的原因。事实上,伴随产品变化的,是产品观念及制造工艺的进步。在发达国家,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把产品质量做好,他们还希望产品变成一件艺术品,而且同时,他们希望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降至最低,将生产过程变成与环境实现友好互动。以此标准观察中国企业,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到这个层面。
  概而言之,中国制造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精细工艺的差距,在细节上我们还不行。比如我们制造的汽车车身拼件缝隙多在3毫米左右,而德国制造的汽车缝隙一般能控制在1毫米左右。2、制造观念的差距。至今,仍有不少中国企业的观念停留在“只要能卖出去就行”、“越便宜越好”,显然,他们对市场环境的因应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步伐。10年前,中国消费者在面对“品质”、“品牌”、“价格”等因素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价格”;但是今天,他们可能不再那么重视价格。3、有无专利以及专利多少、专利含金量的差距。我此前在接受经济之声《天下公司》连线时表达过如下观点,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在看不见的地方,那就是核心技术的差距、基础技术的差距,比如关键部件我们要买人家的,而且我们还必须向人家交专利费。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制造仍然没有摆脱“加工”、“组装”的印记。
  有人说,中国制造已经迎来拐点。我的看法是,我们已经站在临界点上,或者说已经一只脚踏进门槛,但是,还有一只脚没有迈出去。
  举个例子,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她有次去泰国,经销商围着她诉苦,说能不能把格力空调上的“中国制造”改成泰国制造?董问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格力空调会更好卖。为什么同样的产品改一下产地就会更好卖?答案不言自明,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没有充分的信心。
  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关于中国制造,媒体语境和消费者语境存在巨大反差。中国媒体及企业最爱说“中国制造已经和发达国家没什么区别”,用董明珠的表达方式就是“你不买格力空调你不是傻子吗?”如果出于中国消费者信心重建无可厚非,如果作为一个事实来表达则理由并不是很充分。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游客宁愿舍近求远到日本、韩国乃至欧洲大包小包往家带产品,我们应该给他们每人戴一顶“傻子”、“不爱国”的帽子吗?
  如果我们不认为消费者是傻子,那我们就必须承认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关于中国制造,我的完整看法表述如下:中国制造这些年的确有很大进步,这一点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但是,就产品本身而言,我们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但是,更大的差距不是产品,是品牌,是消费者信心;我们的产品进步了,但是品牌形象及消费者信心没有同步提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至今没有一个在全世界叫得响的大众消费品品牌,即使海尔、华为国际知名度较高,仍然无法和三星、苹果、西门子等相媲美。这一点从国际机构关于各国品牌现状的调查也能看出来,有心者可以自行搜索一下相关信息。
  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产品的形象没有实现与中国制造同步提升?
  原因比较复杂,我倾向于如下三点解释:1、中国制造本身仍然存在不足,这一点我上面已经讲过,此不赘述。2、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品牌观念乃至操作品牌的方法都未与国际接轨,虽然这些年中国企业的品牌观念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和国际通行的观念相比仍显落伍。举一个例子,中国企业重视知名度提升,做起广告来很舍得花钱,但是,当企业出现诚信危机,他们往往会选择回避或沉默,岂不知诚信危机才是对品牌形象*5的伤害。3、中国社会接连不断地爆发各种产品丑闻,媒体几乎天天有关于各种问题产品的报道,每个人都感觉自己身陷问题产品包围之中,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让消费者发自内心地说中国制造好,是不是很困难?前不久看到一个香港议员说:大陆人不买大陆生产的奶粉真是国耻!我觉得这句话难很听但是事实。你再想一想,当这一切都被互联网在全球同步传播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外国人,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中国制造这样那个的问题,你会怎么看中国?
  我认同“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说法,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不佳并非所有中国企业的过错,好比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游客都会往泰国白庙的墙壁上贴卫生纸一样,但是在人家看来,这就是所有中国游客的行为。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哪怕你的产品只有5%乃至1%出问题,绝对值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因此,不忍心对问题企业问题产品痛下杀手,就是与99%的良心企业为敌。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天天打击假冒伪劣,每一年的“3.15晚会”都做得有声有色,问题产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我认为肯定是执法环节除了问题,可见,问题的结症最终还是在政府那里。因此,仅仅谴责企业没有良心、消费者不爱国,均于事无补。
  因此,当你站在道德高地谴责某些中国消费者“不爱国行为”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思考一个问题:你给这些消费者信任中国产品的理由了吗?如果没有,你就需要反思,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找到问题的结症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最终促成中国制造无敌于天下。自慰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只会让问题继续存在。
  事实上,如果媒体的谴责仍然不能阻止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购买马桶盖,我们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为什么在中国媒体及中国企业眼里完美的中国制造,在中国消费者那里并不领情?
  自省与谦逊,是中国人最需要补上的一课。

  高顿网校精彩推荐:

  高顿网校:盘点年度十大国际财经重大事件

  高顿网校:盘点年度十大国内财经重大事件

  2015年1月-12月财会考试月历

  2015公务员工资改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