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宣布,今年11月12日起发行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伴随着人民币纸张的更新换代,人民币的升值旅程也在缓慢前进。根据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1162,已经连续3个交易日调升,并至本月以来新高。人民币持续出现升值。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人民币“切割”世界经济和金融蛋糕的份额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人民币使用量增多,便意味着原有美元的蛋糕被切小。按照这个逻辑,一个国家的货币使用率越高,就会变得越来越流行,其购买力和信用也将大大地提高。反之亦然。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常常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人民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呢?
  中国近些年来通胀率已徘徊于5%左右,物价上涨幅度大,可以说是民众一个普遍的感受。曾经就有网友晒出过中美两国的价格差异:“中国,工资5000元,吃一顿麦当劳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辆车(夏利)最少3万元;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顿麦当劳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辆车(宝马)最多3万美元。”这一比较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推出的“巨无霸指数”有类似之处,所谓“巨无霸指数”,是指在假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下,以各国麦当劳餐厅的大麦克汉堡价格,相对于该国货币汇率作为比较的基准。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由于美元被当做世界货币来衡量其他货币来使用,其优势无可比拟。出口美国的商品只能用美元结算,再加上商品的定价权在美国手中。例如粮食、水资源以及发展经济所需的石油、钢铁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都掌控在美国手中,这也保证了美国人长期享受着低通胀的美好生活。
  近几年,华盛顿不断地对人民币施压要求升值。人民币升值的显著结果,就是同一种商品在两国间产生了不同价格。美元相对人民币对外贬值,而人民币实际上是对内购买力贬值,所以这一进一出,自然就形成了相比中国,美国物价偏低的现象。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币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值钱。正如中美民众对于麦当劳的汉堡的需求度不一样,我们不能用简单几个商品物价对比来衡量货币的购买力。比如,但凡非国际品牌的商品,土特产品,以及保姆和钟点工等,中国就比美国要便宜。比如,美国的地产税约为1%到3%,视不同地段而定。一栋50万美元的房子,每年要交付1万多美元的地税,这在中国是不能想象的。因此,中美物价各有高低,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