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局官网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幅达到6.9%,这个数据已经创下金融危机后的新低。这样的数据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容易事,不然所有国家都成为了发达国家。更何况是进入新常态的中国。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GDP与自己无关,那是因为在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环境下,大家并没有真正经历过萧条。美国人,欧洲人任何一个特别是经历过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的人都不会愚蠢到去咒骂经济增长。其实经济增长犹如空气与水,我们每天都在享受到他的好处,却浑然不觉。而经济一旦放缓增长,整个社会就会像人失去空气和水一样难受。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转型过程中所面对的难题也层出不穷,“成长的阵痛”日益明显,尤其是对于宏观调控的这只“有形的手”来说,政府收钱比以前更难了,花钱也比以前也更难了。
目前财政支出虽然在增长,但更多是靠地方政府举债维持。债务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本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根源也是债务性问题,等政府债务高到一定程度,政府收入只能用来还利息,根本不可能用于投资。
中国地方政府以前很少为钱烦恼,因为土地出让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未来三十年土地出让肯定再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下一步政府的开支从哪里来,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这也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
未来转型之难还在于以往依靠财政投资基础设施的模式可能将难以持续。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政府做得最多的事情,在以前中国有太多的项目可以做,比如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农村公路,即使财政没有钱,政府依然可以通过借债很好地投资,这些投资又可以很快地带动经济发展,比如修一条高铁就可以带动沿线城市的经济上一个台阶,修一条地铁就可以带动沿线所有地铁口的住房建设,开发一个新城,就可以凭空多出很多建设,总之政府发展经济的抓手很多。
但以后这种情况很难有了,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都已经完善,高铁铁路也已经修了大部分,开发新城,建立新的经济开发区已经不现实,因为很多地方已经进入人口收缩的状态,而老城的改造比建设新城难度大得多,而且收益更低,费钱更多,民怨更大。政府发展经济的抓手越来越少。
近三十年,中国一直是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来发展经济,但是未来三十年,对内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未来改革更多会是一场持久战;而在开放方面,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可开放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而且中国以前融入全球化所依赖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独特优势都已经日益不再明显的情况下,中国只能是靠更加科学的经济治理来维持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也将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不会再集中于几个方面,而是会分散在多个领域。
新常态下,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但这恰恰也是一个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经济增长点崛起的好机会。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多元化的增长动力都将有利于化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成长的烦恼。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高连奎
热门资讯
-
IPO财务核查效力有多大 堰塞湖仍有压力 高顿教育 2023-06-07 10:08:37
-
CPA考试可以自学吗?怎么学? 高顿教育 2022-05-29 09:06:25
-
2022年的税务师教材什么时候可以购买 高顿教育 2022-01-26 09:24:41
-
大数据应用促税务稽查提质增效 高顿教育 2017-11-08 11:57:03
-
国家税务局: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累计减税超万亿元 高顿教育 2017-11-08 11:54: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