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可谓未来5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不仅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理念,同时也规划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模式。在总计20篇、80章的宏大规划中,除了*9篇的总纲,首当其冲的就是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明确了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方向。
回顾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从“出口导向”、到“投资驱动”,再到“消费主导”的适时转换,有效避免了经济增速的大幅波动。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达到了9.6%,可谓世界级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我们认为有三大支柱保证了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9,劳动力要素——中国近乎无限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与全球*5的消费市场;第二,资本要素——持续了多年的、由对外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带来的资本流入;第三,改革开放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率优化的制度红利。
而经济发展到如今,我们发现无论是劳动力要素拐点的出现、还是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所带来的资本要素拐点的出现,都意味着我国依靠要素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客观上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十三五”规划纲要适时的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c}*]作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构建发展新体制”,明确了要通过创新来推动未来的国民经济增长。
我们知道,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与全要素生产率(即索罗残差)。在前两个支柱熄火或者减弱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而生产率的提升要么来自技术进步、要么来自制度完善所带来的帕里托优化。“强化科技创新[*{c}*]作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均强调了通过创新驱动,引导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构建发展新体制”提出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以上内容与方向,笔者认为都是很对路的解决之道,
但能否真正落实与落地是未来我国经济能否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关键,特别是对于现代产权制度与市场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