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临近期末,我和几个室友闹得很僵。原因很简单,我从学姐那里要来一份复习资料,却不曾向宿舍任何一个人提起。像防贼一样,从不曾在宿舍里拿出过这份资料,只敢拍成照片存在手机里。却不曾想,某一天,还是被室友发现了这个藏在手机里的秘密。
因为这件事,我们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虽然后来重归于好,但却始终成为了同寝室四个人心中难以拔除的一根“刺”。
从小到大,似乎,总有这样一种怪相:在学习上,我们总是对身边之人小心防备,生怕他们超过自己,对他们的优秀,各种羡慕嫉妒恨。却对那些离我们相对远一些的,甚至只是隔壁班的尖子生,没什么太大的感触。
身边之人,是父母评价我们是否优秀的“直接参照物”
高中时期,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考试成绩出来了,有人来问我成绩,我总是习惯性一句“考得不好,你先说吧”,将问题抛给对方。当从对方口中听到一个比自己低的分数时,就开始沾沾自喜,假装谦逊地说一句:“我XX分,也就比你高一点吧”。却不曾想,对方这时候才会告诉你她真实的、远比你高很多的分数。
我们习惯了,高中时期,总是被父母、老师用成绩和身边的同学比较的生活。“身边的同学就是你*5竞争对手”的思想,从高中,一直被带到了大学。
我们太过于在意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期望”。而身边亲近之人,往往是父母、老师用来评价我们自己是否优秀的直接参照物。我们想变成父母期望中那么优秀的一个存在,而这往往等价于“比身边之人要优秀”。
因而,不知不觉,我们开始对身边之人充满防备,慢慢忘记了,是否,防备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不少真挚的友谊。
大家只愿看到自己选择看到的真相,却对别人背后的努力视而不见
很多人毕业之后,越来越不爱去同学聚会了。让他们费解的是,明明是同一个班,平时生活都在一起的同学,在毕业后短短一年内,却有着十分巨大的差距。对比别人的光鲜亮丽,自己倍感狼狈。
大学里,每天大家都听一样的课,上课你在玩手机的时候,别人也在玩。彼此的努力程度有目共睹,但期末成绩出来时,别人却遥遥领先,自己难免就忿忿不平了,各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言论就开始发酵了。
“你听说了么?那个XX这次是因为作弊,才拿到*9名的。”类似的话语,似乎每逢考试结束,都会听到一波。可悲的是,这些话往往都是从尖子生*4的朋友口中传出的。而这样的言论,似乎很容易击溃大家的心理防线,让很多人信以为真。但奇怪的是,却很少从别人口中听说过关于隔壁班某某,*9名,也是通过作弊得来的。
习惯性孤立“资优生”,也许只是源于内心的自卑
大学里,优秀的人,总是倍感孤独的。一个人去趟图书馆,都会顶上“假用功”的帽子,被大家给孤立。
为了合群而抛弃自己原则,经常性迟到、翘课去和同学逛街、组队游戏的人,不在少数。一起堕落,一样平庸的人,才能混在一起。然后等到四年结束,既没成绩,又没能力,面临就业难时,再重复着所谓的“大学无用论”。
习惯性孤立“资优生”的那一群人,更多的只是源于内心的一种自卑。从小到大我们听过无数成功人士的例子,但永远只能看到他们表面的光鲜亮丽,而看不到背后的努力。因为不了解,无法和自己付出努力的程度无法比较,他们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对他们的优秀,总是没什么太大感触。只知道他们为成功一定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具体多少,却无法去衡量。
但对于身边的人,就不这样想了。如果自己确实看到了,对方付出了比自己多几倍的努力,那么,对于他们的成功,我们自然没有异议。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感觉和身边之人付出了相同的努力,但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却被对方给超越了,难免不甘心。但又不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能选择“孤立别人”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自卑与懒惰。
对别人的优秀产生羡慕,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因此产生的各种嫉妒,对身边之人各种提防,甚至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事情,就太得不偿失了。
大学里,孤独是一种常态,但多少人的“孤独”,只是因为一些人“狭隘”的嫉妒与自卑心造成的?很多人羡慕比尔盖茨、马云的光鲜亮丽,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追逐,而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身边之人的优秀嫉妒不已,企图用一同堕落,来掩饰自己的不努力,这种做法,未免太可笑了!
▎本文作者温如言,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