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效应:最大限度还原客观事实
  你的记忆力怎么样?你能回忆起昨天的午餐是什么、上周一坐你对面同事的衣着吗?也许你可以详细描述食物的种类,衣服的图案和质地,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还不错,但情况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经历,当翻看旧照片或日记的时候,觉得疑惑,为什么很多细节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呢?
  你是否对自己的记忆深信不疑?大多数人笃信自己的记忆内容,因为那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事件,但你是否知道人类的记忆如同橡皮泥具有高度可塑性,因而记忆并不可靠。记忆有时候在欺骗你,你却完全不自知。那些你记忆中的所谓事实,其实是主观意志下的产物,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观点和意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忆效应。
  案例分析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沃·里斯特教授在德国柏林一所学校授课,那天当他讲授《远期遗忘》书中的一章时,一位高年级的学生突然提出了反对意见,班上的一位同学试图阻止这一行为而发生争吵,突然那位高年级学生掏出一把手枪,沃·里斯特教授冲向前去夺武器,就在这一刻,听到一声爆炸,还好任何人都没有受伤,两位争夺者也因此停止打斗。几分钟后,这位教授告诉受惊的学生们,他们有义务提供他们目击整个事件的所有细节信息。一位回忆最好的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有26%的重点细节发生错误,其他学生在回忆中则有80%的错误。
  即便在刑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法庭对案件的审判中,目击证人的证词依然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家普遍相信,证词是正确和可靠的。不过,心理学家发现:对同一事情,不同的目击者会有不同的描述,而人们总是对自己的记忆过度信任。信息之间自动的组合会导致不真实的回忆,就是虚假记忆,证人的记忆效应正是虚假记忆的表现,而有时候这种不可靠的记忆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产生原因
  我们从接受外界信息到形成记忆内容大致经过三个阶段:感觉记忆是接受刺激信息的感知阶段;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和暂时存储的阶段;长时记忆是将短时记忆内容通过复述长期储存的过程。
  可以这样理解,大脑是一台精密的计算机,我们要将外界信息归纳筛选,然后以计算机可以处理的语言编码,紧接着写入存储器中。可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受到人们不同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例如,你感兴趣的信息也许会让他人觉得无趣,所以你们的筛选标准不同,回忆的内容也就不同。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拥有一套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信息会触发个体痛苦体验或者与自我意识相冲突,则有可能受到压抑(消除)、修正,乃至重建。
  启示
  在交易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完全凭借主观感受入场,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操作方法。一方面,由于无法记住每一笔交易,我们需要不断和遗忘做斗争,而回忆还会受到干扰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回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过去的事实,它只反映过去经历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关乎当事人的具体感受,而非真正的事实。因此,我们很难单纯凭借回忆提取有效信息和修正交易系统。
  部分投资者会做交易笔记,这是一个良好的交易习惯,也是我们抵抗遗忘的最佳手段。正是由于回忆也并不是完全真实可靠的,所以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在笔记上还原客观的交易过程。
  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尽可能在交易结束后,立即进行记录,减少信息干扰,避免遗忘,记录更为准确的细节记忆;二是以第三方的角度,不受干扰地自由回忆,不要预设立场(如站在已有仓位的方向上,这样会压抑相反方向的信息影响),相当于让大脑自己重启细节记忆,尽量还原每一笔交易的全过程,而不是经过信息筛选和提取的结果,因为加工过程越深入,偏差记忆可能越多;三是尽量在实际交易场地进行记录,我们的记忆内容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情境因素,如果脱离当时的情境,可能会增加信息提取的难度,从而造成回忆内容缺失;四是在笔记时,尽量随着交易发生的时间轴进行记录,不受后续事件结果的影响,尽量站在每一步未知的节点上进行联想回忆,记录产生结果的过程和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从已经出现的结果出发,找证据去支持结果,而这个逻辑过程是无法重复的,我们永远不可能预知下一笔交易的结果,只是这种回忆过程已经预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无法客观还原事件原貌和完整的体验。同时,从结果推过程将会产生“后视偏差”,即“事后诸葛亮”式地感觉任务是相当容易的,为什么还会犯错误,因而降低人们的自信心。
  (作者单位:华安期货)
  风险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针对个人的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展开全文